孫權的膽識,日漸消磨著曹操此戰的“勢在必得”,同時增長了他的英雄相惜之心。於孫權也如此,年少老成的他在不斷“擠兌”曹操的同時,也適時地給這位老前輩送來撤兵的“台階”。這一次,他沒有等待東南大風,而是主動求和,信中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還有這樣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這句看似不恭的話,細品起來,卻是對手間的千古至誠之語,尤其包含著對對手的肯定與讚譽,英雄相惜之情盡在此矣!曹操自然是能夠品出個中滋味的,他滿懷興奮地把此信送給諸將傳閱,“孫仲謀,不欺我也”,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曹操敬畏自己的對手,並不是說他膽怯,相反,敬畏對手正是表明他正視對手的實力,不盲目自大、不目中無人。多了這一分敬畏,就能更客觀地分析戰爭形勢,從而少一分驕傲、多一些謹慎,使自己多一些致勝的機會。
成功之道
一生的對手
還記得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千叟宴上,陳道明老師飾演的康熙大帝那段精彩的獨白嗎?他感謝鼇拜,感謝吳三桂,感謝噶爾丹,感謝這些他一生的對手,是他們“逼”著他才創造出這豐功偉業。“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擁有一生的對手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每個擁有雄心壯誌的男人,都應有意識地尋找一個這樣的對手,他要足夠地強,能夠隨時砥礪自己,不斷激發自己的爭心血氣。青梅煮酒,也是男人的一大幸事。
4.得隴未必要望蜀
俗話講:“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但這隻是對常人的勸誡,所謂“貪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也隻是對一般人修身養性方麵的建言,但對曹操這樣一個梟雄人物就不適用了。
赤壁之戰,曆來是研究三國的一個謎題。不少學者認為,它不過就是曹操在收降東部荊州時與孫權軍隊偶然爆發的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但是,沒有人會否認此戰是三國時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個事件,正如諸葛亮戰前對孫權的預言,“曹軍敗,必北還”,“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曹操北歸的日子裏,孫劉聯盟的勢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劉備拿下荊州南部四郡(武陵、貴陽、長沙、零陵)之後,又向自己的大舅哥(此時,孫權的妹妹已經嫁給了劉備,孫劉聯盟又增添了一層姻親的光環)孫權“暫借”了荊州之地,打開了由夔門入川的通路,為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的第二步,西進益州奠定了基礎。
入川的時間,劉備選擇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這個時間點的選擇與曹操也不無關係,前文提到,曹操與馬韓聯軍的渭南之戰也發生在這一年。而渭南之戰的起因就是曹操派大將夏侯淵增援屯兵長安的鍾繇,征討漢中的張魯,馬超、韓遂誤以為此舉是衝著自己來的,就挑起戰火。出征漢中的僅僅是曹操部將率領的偏師,卻產生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不但“逼”反了西涼的馬、韓,也逼急了荊州的劉備。因為漢中一地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這裏是漢高祖劉邦的“龍興之地”,連通關中地帶與巴蜀地區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昔日的韓信,就是在這裏暗度陳倉,掀起四年楚漢之爭的序幕;後來諸葛亮六(數字有異議,取大眾說法)出祁山,也無一例外地以漢中為跳板。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家都把益州蜀地看作下一步爭奪的對象,由於孫、劉兩家占據了荊州大部,扼守了從夔門入川的要衝,曹操是不可能再從東麵圖川了。一旦曹操大軍擊敗張魯,占據漢中,就能夠從北部秦嶺山脈南下入川,占據這塊諸葛亮《隆中對》中規劃的必爭的“天府之土”。
正在劉備焦急萬分、坐立不安的時候,他幾乎同時得到了兩個令他興奮異常的消息。其一,是曹操並沒有打下漢中,反而因此被馬韓聯軍纏住,雙方在渭河流域相持;其二,是漢中張魯南下攻打益州的劉璋,蜀兵不支,劉璋遣使來荊州向劉備這個宗兄(劉璋也是漢室宗親)求救。為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劉備留孔明、關羽等人防守荊州,自己則帶著龐統、黃忠等人進軍西川。
劉璋這個求援之舉,無異於抱薪救火、與虎謀皮。入川的劉備很快露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在劉璋謀士張鬆、法正等內奸的配合下,很快進軍川西的要隘雒城。在此處,劉備遇到了較大的阻力,軍師龐統中箭而死,但“暗弱”的劉璋畢竟不是劉備的對手,在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後續部隊趕到之後,荊州軍很快包圍了成都。劉璋開城投降,劉備自領益州牧,三分天下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一年,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