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他們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觀念如何,直接關係著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興衰成敗。
黨和國家領導人曆來重視理想信念教育。鄧小平曾指出:“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澤民也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隻有在全黨和全體人民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斷地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我們的事業才能不斷取得成功。”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出發,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專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使大學生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第一節?理想信念是成人、成才、成功的基石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群體,青年關係祖國的未來,青年強則國家興。我們黨曆來重視對青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黨的領導人多次強調青年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一、理想信念的含義與特征
(一)理想的含義與特征
理想作為一種精神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它是人的價值意識的最高形態,表現了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現實可能性的、對未來價值目標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鬥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1.理想的特征
第一,超越性。理想是對現實的超越,它高於現實。理想是關於未來“應怎樣”的設想,而現實是現在實際“是怎樣”。事實與應當、“是怎樣”與“應怎樣”之間總是有一定的差距。理想是指向未來的價值目標,是現實生活中尚未存在的東西。人不僅生活在現在,而且生活在對未來的追求之中;人們根據自己對未來的設計藍圖不斷地推動著現在的變化,改造著現實。理想以預見的方式反映未來,把握未來,“將來如何如何……”。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它高於現實,超越現實。這正是人高於其他動物之處。馬克思曾指出,蜘蛛織網與工人的紡織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領甚至使建築工程師感到慚愧;但最蹩腳的建築師也比最靈巧的蜜蜂更高明,因為建築師在動手建造一個建築物之前,已經先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同時,與現實相比,理想是更為美好的,人們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而與理想相比,現實則顯露出其缺陷。正因如此,理想對人們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吸引著人們通過自己的奮鬥,不斷地改造現實,從而推動了曆史的進步。
第二,可能性。真正的理想,又需要具有實現即變成現實的可能性。理想是立足於現實基礎之上、經過努力可能實現的誌向和抱負。這是理想和空想、幻想的根本區別。空想也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想象,反映了人們所追求的一定目標。但它脫離實際,違背客觀,因而是一種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主觀臆想。幻想也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想象。有些幻想是不切實際的空想,有些則是符合現實發展要求的想象,如科學幻想,隻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根據和實現的條件,一旦條件具備,就有實現的可能。所以,理想不是脫離實際違背客觀的空想,也不是還沒有足夠條件和根據的幻想,而是立足於現實基礎上、經過努力可能實現的誌向和抱負。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理想又是以現實為基礎的。賀麟先生說過,“離開現實而言理想,理想就會成為幻想和夢想;離開理想而言現實,現實就會成為盲目的命運和冷酷無情的力量……事實上,有許多人埋沒在現實之中,為現實所束縛,做現實的奴隸,更有許多人,沉溺於幻想中,不認識現實,極力逃避現實。”因此,理想的形成,不僅體現了人們向往美好的情感,而且需要人們理性地認識現實的客觀條件及其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從而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使之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第三,差異性。理想的差異性,或者說理想的多樣性,首先是說在不同的社會生活中,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人們會產生不同的理想。人的理想會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比如,中國古代儒家的社會理想,是一個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聽,長惠幼順、親親尊尊,依禮而行的有序社會。封建士大夫向往的是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而勞動人民向往的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生活理想。而近代啟蒙思想家的社會理想,則是一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社會。其次,一個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理想,或者對自己的理想進行各種調整。一個人童年時期的個人理想也許是做一個歌唱家,到了青年時期其理想則可能變成了做一個文學家,成年以後,其理想又可能會變成要做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理想,這些都是正常的。
第四,實踐性。真正的理想不隻是對未來目標的主觀想象,它要變為現實,還要人們在實踐中付出自己的主觀努力。
2.理想的本質
人生理想是一種主觀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
3.理想的類型
由於人的本質的社會性、人類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對現實的認知和對未來想象的多層次性,人們對理想的追求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麵。因此,理想又是多方麵的、多類型的。從橫向來說,可分為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人理想又可分為生活理想、職業理想與道德理想。從縱向來說,則又有近期理想與長遠理想之分。
(二)信念的含義與特征
理想與信念是密切相關、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體現,信念是理想的基礎和支撐。信念是人們在實踐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認識和經驗基礎上的、對某種觀念和理想堅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
1.信念的主要特征
首先,信念具有複合性。信念是人的認識、情感、意誌的複合體或統一體。一個人的信念首先是在一定的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認識和經驗,可以是直接有關他所相信的對象的認識和經驗,也可能隻是與他所相信的對象有間接的關係。而且,這些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同時,信念又不是單純的認識現象,它還與人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需要人的情感上的認同,特別是堅定的信念,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另外,信念和意誌也不能分開。人的信念不是僅僅藏於內心深處的東西,它最終是通過他的行為和實踐意誌表現出來的。在信念的鼓舞下,人們的意誌會更為堅強。
其次,信念具有穩定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會具有相當的穩定性,而不會輕易改變。因為,人的信念的形成本身,就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而是在人的長期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積澱了一個人多年的人生經驗,包含了社會環境對他的長期影響。而且,如前所述,一個人的信念不僅基於長期的認識和經驗因素,而且受製於其穩定的情感認同,並與其生命意誌和人格特點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一個人的信念形成以後,不會因為某個個別事件就發生改變。斯大林曾說過,手帕都不是輕易更換的,更何況人的信念呢!當然,信念的穩定性隻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一般來說,經過時間和現實變遷的考驗,一個人的信念會變得更為合理和堅定。
再次,信念具有科學性。科學信念是建立在關於對象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的,是有科學根據的信念。關於科學,我們可以從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知識三個層麵來理解。科學知識表現為一些概念、公式和定理,是科學的最表層意義。我們一般人首先接觸和了解的,正是這種知識意義上的科學。我們談到的科學,也主要是指科學知識。一般人對科學的重視,也首先是從重視科學知識開始的。科學方法則是指人們進行科學活動的方法,即人們研究世界、獲得科學知識的方法。科學方法有一般科學方法與特殊科學方法之分。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特殊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不盡相同的。比如,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有不同。而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方法,可以說也就是理性的方法。如觀察、探索的方法,研究、思考的方法,判斷、驗證的方法等。而以上所說的每一個環節,又包含更多的具體內容。比如,研究、思考的方法,又有實驗、統計、對比、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假設等具體內容。科學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它包括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精神,理性懷疑、積極探索的精神,開放、寬容的精神。相比來說,科學方法比科學知識更重要,就像點金術比金子更重要一樣;而科學精神又比科學方法更重要,就像靈魂比技能更重要一樣。
另外,信念具有崇高性。崇高信念與卑劣信念之間的區別,是根據情感和價值方麵的差異來說的。比如,有人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還有人信奉“寧要我負人,不可人負我”,如此等等,都可以說是卑劣的信念。信奉卑劣信念的人,常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相信人世間還有真正的君子,不相信會有人真正為別人著想,甚至為了幫助他人而自己作出巨大的犧牲。在他們眼裏,即使有人做好事,那人也是別有所圖。這些卑劣的信念,成為一些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行為根據。而崇高的信念,則是對崇高理想的信奉。具有崇高信念的人,雖然也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既有真君子,也有偽君子;既有溫情脈脈,也有冷酷甚至罪惡。總之,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但他們相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他們知道現實並不是理想,但他們不會動搖對理想的追求,執著於改造現實、實現理想的奮鬥。賀麟先生曾議論道:“試看孫中山先生,從前被政客軍閥欺騙了多少次,然而適足以反證其為大智大仁。曾國藩說:‘與其見得天下都是壞人,不如見得天下都是好人,存一番熏陶玉成之心。’對於自己的災難禍殃,困苦顛連,都抱一種‘玉汝於成’的看法。”具有高尚信念的人,才會有高尚的行為。
人的理想與信念需要互相支持,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價值的信念,而有堅定信念支撐的理想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
2.理想和信念的關係
理想是信念的根據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實現的重要保障。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農民工在砌一堵牆。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幢高樓。”第三個人邊幹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開心,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座新城市。”10年後,時間將三個人分出了層次: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可是,真的是時間將我們分出層次來的嗎?不是,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信念把人們分成不同的層次的。不同的理想信念,就有不同的人生規劃,也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或碌碌無為,或鑄就輝煌。這是理想信念重要意義的一個顯著表現。
二、理想信念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大學生創造有意義的人生指明了奮鬥目標
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人生過得有意義,就必須具有明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且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所以,人生的目標問題解決得如何,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的意義。古往今來,凡是有作為的人無不注重人生理想即人生目標和誌向的確立。許多事實證明,理想一經確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確,少走彎路,不致盲目、迷惘和空虛。而如果缺乏崇高理想或者沒有理想,就會像失去航標的無舵小船,在生活的海洋裏隨波逐流,不是被大浪撞毀在礁石上,便是被潮水擱淺在沙灘上。
2.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大學生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提供了精神支柱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有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因此,人不僅需要物質享受,而且還要有充實的精神生活。如果沒有充實的精神生活,縱然有豐裕的物質生活,也不會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義。而精神生活的充實,很重要就是表現在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如果一些人僅從自然的生理需要出發,沉湎於物質享受,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就把人降低到了一般動物的水平。可見,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有沒有精神,有沒有理想,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麵貌、情操誌趣、生活態度和生活質量就會大不相同。人如果有崇高的理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會被生活中的一些消極現象所迷惑,就不會被前進中的一些暫時的困難、挫折所壓倒;就能始終以堅定的信念、高昂的熱情和旺盛的鬥誌奮勇向前;就能在道德發展的階梯上不斷攀登,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
3.崇高的理想信念為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注入了巨大動力
偉大的人生源於偉大的目標,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有位心理學家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公式,即動力=目標價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個人拚搏的動力與理想之間的正比例關係。當一個人為了具有巨大目標價值的理想而奮鬥時,就會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反之,如果目標價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較低,就會因喪失信心而缺乏動力。曆史上,凡是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貢獻的人,無一不是胸中燃燒著崇高的理想,受崇高理想所鼓舞、所激勵。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於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和促進大學生成長與全麵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的客觀需要
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所在。理想信念問題關係到黨的前途和命運,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製度。中國共產黨曆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重視理想信念教育。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就把共產主義作為自己最終奮鬥目標,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常用共產主義理想教育來鼓舞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他指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後目的,則是在於力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後的完成。”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必說革命的最後階段。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目標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自身曆史使命的自覺意識的集中體現。正是這樣的理想信念,成為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曆來高度重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關心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鬥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江澤民要求“大學生要有理想,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前進動力”。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要求“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都要堅持不懈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來抓。這些都充分說明黨中央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重視。實踐證明,一個政黨要有戰鬥力,一個民族要自立,離不開政黨、民族成員的團結凝聚力。“我們過去幾十年艱苦奮鬥,就是靠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因此,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他們心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去完成各項曆史任務,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而奮鬥,就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2.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
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之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增強政治責任感。大學生的素質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等。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的素質中最重要的素質,理想信念又是思想政治素質的靈魂,隻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可見,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它關係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麵工作的實施。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如何,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敗的重要標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隻有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才能從根本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
3.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引導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麵發展的戰略需要
理想信念在大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麵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大學生的精神支柱,是大學生安身立命之本。當代大學生生活在迅速變化的世界,處於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自身也處在生理心理迅速變化的人生階段,麵對所有這些變動,麵對多樣性的社會影響,大學生們能否在人生大是大非問題上站得穩、立得住,始終有著堅定的立場、執著的追求,把握成長成才的正確方向,是非常重要也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人不隻在自然時空中運動,而且在社會的價值時空中運動。一個人在社會上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它向著什麼方向努力。隻有明確人生方向,認清人生道路,樹立遠大理想,才有可能具備必要的精神動力,才有可能達到人生的目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麵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德、智、體全麵發展是判斷高素質人才的內在標準。“德”主要是指思想道德素質,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人全麵發展,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它是最重要的素質,對其他素質的提升起著決定的作用。“智”主要是指知識和能力素質,它是人才全麵發展的基礎,是人的綜合素質賴以形成的前提條件。“體”主要指身體素質,它是人才全麵發展的基本載體。“德”不合格是危險品,“智”不合格是次品,“體”不合格是廢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他們德智體全麵發展,對於確保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大學生隻有具備了遠大的理想信念和堅定的事業追求,才能產生經久不衰的動力,奮發成才,奉獻社會。因此,大學生要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就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三)理想信念與大學生成人成才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承載著家庭和親人的囑托,滿懷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要提高知識水平,增強實踐才幹,更要堅定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確做人的根本,這對於同學們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1.引導大學生做什麼人
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對社會和人自身發展的期望。因此,有什麼樣的理想信念,就意味著以什麼樣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會,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標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這表明理想信念與做什麼人關係重大。在大學階段,“做什麼人”是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會時時麵對的人生課題,隻有樹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夠很好地解答這一重要的人生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