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指引大學生走什麼路
大學時期,同學們都普遍麵臨著一係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生活態度的形成、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設定、工作崗位的選擇,以及如何擇友、如何戀愛、如何麵對挫折、如何克服困難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一個總的原則和目標,這就要確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學時期確立的理想信念,對今後的人生之路將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影響終身。因此,同學們應當高度重視對理想信念的選擇和確立,努力樹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將來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廣,使寶貴的一生富有價值,卓有成就,充滿自豪。
3.激勵大學生為什麼學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為什麼學的問題,是與走什麼路、做什麼人的問題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艱巨任務需要同學們努力學習,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需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個人的成長成才也需要同學們努力學習。大學生隻有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起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自身成才而發奮學習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本領。同學們不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個人的奮鬥誌向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係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之果。
第二節?大學生應具有什麼樣的理想信念
人的本質是對於生命意義的探索,是人的精神性的彰顯。“而人的精神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實現,其實質或核心乃是一個精神家園的尋找問題——所謂精神家園也便是人所確信不移的精神努力目標,是人的終極關懷,是被人認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的精神理想。”可見,理想信念是人的價值生活或意義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人沒有理想信念就像沒有靈魂,沒有靈魂的人就會產生一種“空無感、疏離和價值無根感”,精神上就會無所寄托,隻能去尋求純粹的物欲滿足,因而不能稱之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理性的人。樹立了正確的理想信念的人,就有了人生的航標和方向,能夠不斷地引領著自己一步步駛向人生的真諦。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是促成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前提。作為當代中國的一名大學生,要把自己的成才與國家的富強、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需要強化自己的信念係統,使之成為自己奮鬥的動力。
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一)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曆史形成的,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艱苦鬥爭中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勇敢地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莊嚴使命,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為實現民族複興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因此,青年大學生要樹立堅信中國共產黨的信念,隻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的建立,實現了中國曆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進行了開創性的、艱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遭遇了這樣那樣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國發展、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的確立,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征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偉大複興的事業獲得了新的強大生機。
(三)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信心
信心也是一種信念,即事業必勝的信念。在共產主義的信念和信仰中,必然包括對於我們現實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特別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信心在內。中華民族曾經在古代有過非常的輝煌,也曾經在近代有過極大的屈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有過成功,也出現過失誤,走過一些彎路。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近30多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多年保持發展速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我們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現在,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在為建設全麵小康的和諧社會,實現民族複興與和平崛起而努力奮鬥。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一代代中華兒女前仆後繼、共同奮鬥。當代大學生,要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力量的遠大誌向,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中譜寫壯美的青春之歌。
二、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一)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信念
馬克思主義既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又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爭取自身解放的思想體係。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人類物質生產方式的辯證運動的規律中,發現了人類從原始社會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演進的曆史規律,證明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不隻是人們道德情感的產物,而且是人類生產方式運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說,特別是剩餘價值學說,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對抗的本質,揭示了資本家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對抗的本質,從而作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找到了資本主義的掘墓人——無產階級,找到了實現這一使命的道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並且科學地預測了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條件與基本特征,指明了人類曆史必然走向社會主義並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發展大趨勢。同時,馬克思主義還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思想體係,是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著它的內容。所以,我們應該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
(二)強化共產主義理想信仰
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中,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政治經濟學是實證內容和論證,而科學社會主義則是價值追求和理想目標。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並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不隻是一個物質財富高度豐富的社會,而且是一個人們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人人得以自由全麵發展的社會。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話來說,共產主義社會是這樣一個自由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同時還應認識到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共產主義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我們當前的現實目標。江澤民指出:“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一麵旗幟。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階段中,我們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鬥目標的最高綱領。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失去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忘記了遠大理想而隻顧眼前,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而脫離現實的工作,空談理想信仰,則是空談。所以,我們應該把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仰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結合起來。當然,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艱難和曲折,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動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必須認識到,共產主義不隻是一個美好崇高的理想目標,而且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實踐運動。正如《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的,要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大學生,使大學生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
普通高等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講政治性,但也不應不切實際地盲目拔高,必須科學定位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層次,才能達到有效性。我們既不能不切實際地幻想通過短短三到五年的大學教育,就把所有的大學生都培養成共產主義戰士,但也不能允許把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降格為普通公民,更不能允許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淪落成社會垃圾、民族敗類。所以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應當科學定位,應當回歸國民教育本位,實施所謂的“三士”教育。即指應該將普通高校大學生培養的目標細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也是最基本的層次,是培養思想健康、品德優良、遵紀守法、身心和諧、忠誠國家和事業,擁護黨和社會主義並能為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較大貢獻的素質全麵的優秀公民,即“紳士”。第二層次,是在滿足第一層次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具有獨立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等共同價值認同的,具有社會良知,關心人類未來和命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能成為社會中堅和國家、民族脊梁的真正的知識分子,即“國士”。第三層次,是在滿足第一、第二層次要求的基礎上,培養具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地為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無私奉獻、奮鬥終生的共產主義“戰士”。
第三節?怎樣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
新世紀的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身上肩負著“實現四化,振興中華”,完成黨和國家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曆史重任。這要求我們的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呢?如何把遠大理想落到當前學業的努力上來呢?
一、加強理論學習,夯實共產主義理想的根基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理論的指導,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科學的理論武裝是理想信念的根基。共產黨人要自覺地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就必須對社會發展規律有正確的認識。因此,我們青年學生要認真學習中國近現代曆史;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真學習當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明確新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形勢及任務,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
加強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學習,有助於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社會曆史發展規律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曆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麵貌為之煥然—新。曆史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
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勇於走自己的路,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90多年的輝煌黨史,是一個寶庫,一座豐碑,一部巨著,一麵明鏡,它給人以智慧、啟迪、力量和信念。
二、把個人理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結合起來
人總是有自己的理想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世界觀的差異,個人理想往往和社會共同理想有差異。正確的、進步的、崇高的理想,猶如行船的風帆,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錯誤的、落後的、庸俗的理想,則總是迫使人們在個人鼻子底下轉圈,一心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和庸俗的精神生活。
新時代的大學生在確立理想時,不能局限於對自我個人的前途命運的關心,應把個人放之於社會曆史發展的大背景下考慮,必須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係。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受經濟文化等條件的製約,不否認也不排斥人們選擇和擁有不同的個人理想,比如,人們對吃、穿、住、行、娛樂等美好的生活理想;人們希望有一個工作輕鬆、報酬優厚的職業理想;人們期盼自然環境優美、氣候條件宜人的環境理想等等。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社會理想決定、製約著個人理想。個人理想雖然是由自己來確立,但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是時代所賦予的,個人的理想隻有具備了社會的意義,才是真實美好的。因此,個人理想的建立要有社會理想作指導,個人理想隻有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變為現實。如果僅僅從個人出發去設計和追求個人理想,這種“理想”必定是蒼白的、渺小的,往往會在現實中碰壁,甚至出現損害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後果。努力為實現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奮鬥是時代對中國青年的要求。鄧小平指出:“現在中國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我們最強調的是有理想。”青年應當不斷學習,像曆史上有作為的人們那樣,珍惜青春年華,立下符合社會需要、適合自身情況的遠大誌向和崇高理想。
事實上,理想的形成,總是從具體到一般,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個人理想是社會理想的起點與基礎,而社會理想則是個人理想的升華。社會理想決定、製約著個人理想,個人理想要體現社會理想,隻有升華為社會理想,才更深刻,更富有意義。隻有樹立了科學的、崇高的社會理想,才能使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和諧一致,才能更順利地實現個人理想。
三、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鬥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實現崇高的理想,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平凡的工作做起。
古人說得好:“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理想之所以美好,不僅僅在於它的最終實現,而且體現在其實現過程中,體現在實現理想的平凡勞動中。列寧說:“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偉大來自平凡,任何偉大成就,都是由無數具體、平凡的工作積累、發展起來的。實現理想目標如同登台階,要經過許多中間步驟才能最後到達。而每一步、每一個小目標的完成都會給人一種踏實感、滿足感、成就感,同時也增強了實現理想目標的信心。因此,在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中,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對於大學生來說,要從學好每一門功課、培養各方麵能力、提高基本素質做起,抓住大好時光,刻苦攻讀,全麵鍛煉。為今後實現自己的理想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理想是我們行動的目標和方向,有了遠大的理想,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每個青年學生都應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人生價值重在奉獻,並時刻身體力行,在工作生活中處處貫徹執行。
第四節?怎樣才能獲得堅定的信念
理想是令人神往的,然而,理想的實現並非一帆風順,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曲折,這需要我們具有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國近代學者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也是一切有誌者在實現美好理想的過程中必定經曆的三部曲。其中第二種境界就是一種執著的境界。執著來自信念,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容易對已經確立了的理想發生動搖,或者缺乏使之實現的信心和決心,因而無法使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理想轉化為行動。即使某一時期能轉化為行動,也會因為遇到某種困難、挫折而不能堅持下去,半途而廢。所以,在人生實踐中,青年僅僅有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僅僅有對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不可分的,如果說理想就是人生的美好境界,那麼信念便是實現理想的堅韌扶梯,追求崇高理想需要堅定的信念。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一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列寧指出:“從革命理論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一個人的社會主義信念能否樹立、是否堅定,取決於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能否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下深功夫、苦功夫。學習馬克思主義,在現階段學習的中心內容,就是要學習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是引導我們實現新的曆史任務的強大思想武器。二要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列寧指出,為了解決社會科學問題,為了真正獲得正確處理這個問題的本領,為了用科學的眼光觀察這個問題,最可靠、最必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曆史關係,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曆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認真學習中國近代史,有助於提高大學生跟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三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信念,關鍵在於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並自覺投身於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檢驗信念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堅持不懈地參加實踐是檢驗信念正確與否、科學與否的必要環節。大學生隻有積極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才能真正樹立並不斷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才能正確而有效地發揮社會主義信念對人生的指導作用。四要學會識別、抵製錯誤思潮,大學生要想使自己真正具有社會主義信念,不但要有誠心誠意接受社會主義的良好願望,而且一定要認真學習科學理論,加強思想方法的鍛煉和修養,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抵製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社會主義信念更加堅定起來。
總之,學校有關部門和輔導員老師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關於“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緊抓住理想信念教育這個核心”的指示,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開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史教育,開展基本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科學發展觀教育,不斷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武裝大學生的頭腦,著重解決正確認識黨舉什麼旗幟、國家走什麼道路和自身的社會責任,不斷夯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基礎。通過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發展、民族振興的唯一選擇,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偉大旗幟是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根本保證,從而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要立足於引導大學生自覺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係起來。教育引導他們珍惜年華、刻苦學習,努力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武裝自己,掌握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真才實學;要深入群眾、投身實踐,切身感受時代的脈搏,虛心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克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更好更快地成才和成熟起來;要磨煉意誌、砥礪品格,樹立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時刻準備著擔當曆史重任,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中譜寫壯麗的青春之歌。
第五節?有了正確的理想信念而獲得成功的典範
一、孫中山
(一)人物簡介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是第一個振臂高呼“振興中華”的倡導者,這也是他一生理想的核心。早在1894年11月檀香山興中會創建時,孫中山就在《興中會章程》中聲明:“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從此,這一理想成為他畢生奮鬥的最高目標。
出身貧困農家、幼時就與姐姐一起上山砍柴的孫中山,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反抗和革命的秉性,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他少年時就為婦女纏足而深感義憤,敢於砸毀全鄉人頂禮膜拜的神像,以致被鄉人驅趕,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赴南洋。
在廣州起義後的長年流亡與鬥爭中,孫中山屢屢遭受挫敗,但“振興中華”這一理想從未動搖過。他窮盡畢生精力為之奮鬥奔波,上下求索,愈挫愈勇,從未停息。彌留之際,於神誌恍惚之中,他斷斷續續喊出的依然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二)孫中山堅定的強國理想
寫成《實業計劃》那一年,孫中山已經55歲了。在此之前,他經曆了11次的起義失敗,16年的海外流亡,還有兩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的無果而終。但這些挫折都沒能磨滅他的鬥誌。他依然傾心於革命事業。按照他的設想,革命要分兩步:一是推翻帝製,建立一個民主的共和國;二是發展實業,使國力昌盛,民生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