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5月至1920年11月,他花費了近兩年半的時間,在上海著書立說。孫中山試圖從理論上總結自己30多年來進行革命鬥爭的經驗教訓,並對他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外開放、利用外資、振興實業、發展國民經濟的設想給予總結,從而寫出了《建國方略》這部建設祖國的宏偉藍圖和遠景規劃。它是孫中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係統地闡述了孫中山關於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整個構想。
孫中山的構想由三本書構成,包括社會、物質和心理三個方麵的建設。其中《民權初步》是用以使人們養成民主參政、集會結社的自治意識和文明習慣,促進心理建設。《孫文學說》提倡知難行易學說,目的在於批評國人的保守心理。意在使人們去掉心理障礙,從思想解放入手,動員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建設新中國。
特別是在長達11.3萬字的《實業計劃》中,孫中山提出了很多有價值且富有遠見的思想和主張,包括經濟建設中的一係列理論、方針、政策和步驟。它集中體現了孫中山對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大設想,不僅有具體詳盡的內容,還有孫中山親自動手畫的30多幅地圖。這份計劃後來被研究者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份經濟現代化構想”。確實,這份計劃在今天看來依然是縱橫捭闔、氣魄宏大。其中包括建設三個國際性的大港口: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修建涵蓋10萬英裏(相當於1.6萬裏)的鐵路,100萬英裏的公路,4條運河,7大鐵路係統106條鐵路的龐大交通網絡,以及開采礦業,向東北、西藏等邊疆的移民計劃,等等。高原鐵路係統是孫中山最富想象力的構思之一。他坦承這個計劃“工程極為繁難,費用亦甚巨大……報酬亦為至微”,因此將其放到了鐵路計劃的最後。2007年7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正式通車,最高時速達120公裏。
作為心懷國家的一代偉人,孫中山的最高理想,依然是現今華人的共同理想。他為了國家舍生取義的人格魅力,依然鼓舞著當今的人們奮勇前行。
二、李大釗
(一)人物簡介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戰亂動蕩的年代,備嚐艱辛的生活,使李大釗從小養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和沉穩堅強的性格。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鬥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著名愛國誌士。“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兼經濟學教授,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員主將。
(二)李大釗的科學救國信念
李大釗的一生,僅有38年,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譜寫了壯麗的篇章,為共產黨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後,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和演講。他充滿激情地宣告:“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不僅親身投入了這場偉大鬥爭,而且寫下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樣係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章。
當封建軍閥把馬克思主義當做洪水猛獸加以禁絕,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攻擊馬克思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時候,李大釗旗幟鮮明地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時代的真理。他還指出知識青年必須到勞動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痛苦,研究他們痛苦的原因,尋找解脫他們痛苦的方法。這樣,他也就初步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光輝的思想原則。
他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以後,就再也沒有動搖過,並為傳播和實踐馬克思主義而英勇獻身。麵對敵人的絞刑架,李大釗發出了“我們深信,共產主義在世界、在中國,必然要得到光榮的勝利”的豪邁誓言。李大釗在生與死的考驗麵前之所以能夠威武不屈,就是因為他對共產主義理想堅貞不渝、矢誌不移。
三、毛澤東
(一)人物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偉大的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二)毛澤東堅定的救國誌向
1915年5月,袁世凱政府表示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毛澤東憤慨地寫下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與此同時,他與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認識到要救亡必須從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以無比的熱情投入了新文化運動。1918年4月,毛澤東和蔡和森等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開始探求中國的新路。在新民學會中,他又獨樹一幟,提出要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學會的目標。他懷抱著這一追求,去實踐,去尋找真理。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他在實踐中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係諸路皆走不通而新發明的一條路”,迅速地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在他28歲那年參與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回眸青年毛澤東的成長過程和思想轉變曆程,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成為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毛澤東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是因為民主主義解決不了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問題。正因為如此,在毛澤東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以後,他作為愛國主義者這一點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升華為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相聯係的更高層次的愛國主義。
早在新中國誕生之際,毛澤東就說過:“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曆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複興了並正在複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刻,毛澤東更以他博大的胸懷和滿腔的激情指出:“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中國的曆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根據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製定的《共同綱領》,一邊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建立和鞏固新政權,推進土地改革;一邊為恢複國民經濟而奮鬥,鞏固財政統一,鞏固財政收支平衡,鞏固物價穩定,調整工商業政策,改善公私關係,治理江河,造福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在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危及我國領土和主權安全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果斷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一仗打破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既履行了國際主義的義務,又捍衛了我們國家的根本利益,並為中華民族的複興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毛澤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領導黨和人民實現了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曆史性轉變,在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進軍。早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已經規劃了中華民族複興的宏偉藍圖。1952年秋,毛澤東開始醞釀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次年製定和公布了以“一化三大改造”為主要任務的過渡時期總路線。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推進這一偉大的社會變革的同時,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且從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的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立誌”?毛澤東認為,所謂立誌,就是追求真理,為實現真理而鬥爭。在毛澤東看來,立誌有“一種模仿性”的立誌,“不過是一種衝動耳,非真正之立誌也”。有真正的立誌,必須建立在“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的基礎上,即建立在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基礎上。因此,毛澤東把救國救民和求學讀書、掌握真理緊密結合起來,而且高度集中到一點,那就是立誌和實現其誌而鬥爭,也就是為追求真理和實現真理而鬥爭。毛澤東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艱辛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的豐功偉績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在漫長的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
四、周恩來
(一)人物簡介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誌的卓著功勳、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二)周恩來堅定的報國大誌
他從小就熱愛祖國。大家應該都記得這樣一個故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年僅12歲的他所說的話。故事的詳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學校的校長親自為學生上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誌。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教室裏靜悄悄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名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校長又問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鞋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麵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裏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得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誌振興中華的偉大誌向。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誌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誌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是的,大學生都應該向敬愛的周總理學習,給自己的人生定個目標,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每天為著目標不懈地奮鬥,使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充滿意義。後來他從沈陽東關模範小學畢業,同學們依依惜別之時,他給一位同學留言:“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周恩來始終信仰堅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現為他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精神。這是他畢生奮鬥的力量源泉。周恩來說:“人是應該有理想的,沒有理想的生活會變成盲目。”他在確立共產主義信仰之時就說過:“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的,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他對黨的事業、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光明前途、對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困苦,從不動搖。他說:“共產黨人就是為不斷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苟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他在確立革命理想信念的過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強烈願望,又有深思熟慮的理性思考;既重視對科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又注重在實踐中運用和發展科學理論;既注重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又注重汲取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是堅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鬥到底”的誓言。
五、李四光
(一)人物簡介
李四光(1889—1971),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二)李四光的科學救國誌向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讚賞李四光的誌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誌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他還特地取道莫斯科。從1920年起,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係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準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20世紀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對李四光的一生來說,他稱得上是著名的地質學家、科學家、教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從小就立誌科學救國,這一點無疑是李四光成功的最堅實的保證。因為有這樣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在後來的日子裏盡情地吸收知識,從多方麵驗證科學救國的可能性。也正因為知識、經驗的積累,才能堅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判斷,為國家、為人民展現自己的價值。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這是胡錦濤主席在七一講話中對青年的寄語。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並為之奮鬥,也理應成為青年一代的目標。也正因此,李四光更值得我們學習。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和一個胸無大誌的青年,即使麵對相同的環境,遇上相同的機遇,其最終的結局也必然迥然不同。所以,讓我們立下宏圖大誌,為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吧。
六、錢學森
(一)人物簡介
錢學森(1911—2009),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至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
(二)錢學森的科技報國之誌
錢學森從小立誌:努力求學,學有所成,將來報效祖國。從此,他孜孜不倦,畢生實踐著自己的誌向。
1947年,36歲的錢學森成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那時,他已被世界公認為力學界和應用數學界機械和流體力學研究的開路人之一,卓越的空氣動力學家,現代航空技術和火箭技術的先驅,工程控製論的創始人。他在美國工作環境的優越,物質生活的豐厚,自不待言。然而,不論處於何種生活狀態,錢學森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當新中國成立的電波傳到大洋彼岸時,錢學森熱血沸騰,萌發了一個強烈的念頭:立即回到祖國去,為新生的祖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經過多方努力,1950年7月,他終於會見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海軍次長丹·金波爾,告訴他準備立即動身回國。丹·金波爾為此專門給時任總統杜魯門寫信,說錢學森“無論在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提議“寧可槍斃他,也不可放他回國”。唯此之故,錢學森不但未能獲準回國,反而隨即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的逮捕,被關押在一個島上達15天之久,後因錢學森的老師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許多師生的全力營救才得以獲釋。獲釋後,移民局不準他離開洛杉磯,並要他每月到移民局報到一次。不但如此,美國聯邦調查局還派特務監視錢學森的信件、電話和他的一切活動。就這樣,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5年之久的軟禁生活。盡管如此,錢學森回國的熱情絲毫未減,他隨時做好回國的準備。1955年6月,錢學森寫信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祖國求救。周總理非常重視,立即指示時任駐波蘭大使王炳南,要他在中美會談中據理力爭,設法營救錢學森回國。經過多方努力,錢學森終於如願以償,於1955年10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第二年,即1956年,錢學森主持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從此,他嘔心瀝血,終身報效祖國,為中國導彈、火箭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因而被尊稱為“中國導彈之父”。
七、郭明義
(一)人物簡介
郭明義(1958—),遼寧鞍山人,1977年參軍,1980年入黨,1982年複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曆任鞍山鋼鐵集團礦山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礦用大型生產汽車駕駛員、車間團支部書記、礦黨委宣傳部幹事、車間統計員兼人事員、英文翻譯等。郭明義曾先後獲部隊學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範、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
(二)郭明義堅定的共產黨人信念
入黨30多年來,郭明義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每個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業績。從1996年開始擔任采場公路管理員以來,他每天都提前2個小時上班,15年中,累計獻工15000多小時,相當於多幹了5年的工作量。1990年以來,他堅持20年無償獻血,累計獻血6萬毫升,相當於自身總血量的10倍。1994年以來,他為希望工程、身邊工友和災區群眾捐款10多萬元,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卻幾乎一貧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還住在鞍山市千山區齊大山鎮,一個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單室裏。2006年以來,他8次發起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倡議,有17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其中,齊大山鐵礦汽運作業區大型生產汽車司機許平鑫同誌與武漢的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成為全國第1066例、鞍山市第5例成功捐獻者。2007年以來,他7次發起無償獻血的倡議,共有6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累計獻血15萬毫升。2008年以來,他發起的希望工程捐資助學活動,已有2800多名礦業職工參與,資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萬元。2009年以來,他發起成立的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俱樂部,已有200多名礦業職工和社會人士參與,是目前國內參與人數最多的遺體(器官)捐獻誌願者俱樂部。
郭明義是堅持理想信念的模範。堅定的理想信念讓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愛崗敬業、創先爭優,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他牢記宗旨,真情滿懷幫助困難群眾,竭盡全力扶危濟困。堅定的理想信念使他把人生追求與一點一滴的實際工作統一起來,把本職工作崗位作為實現理想的舞台,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實現人生的超越、升華。他的思想和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