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為了維持生計,準備把一幅字畫賣給當地的大財主。書生覺得這幅字畫至少值200兩銀子,而財主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覺得這幅字畫最多隻值300兩銀子。從這個角度看,假如能順利成交,那字畫的成交價格應該在200~300兩銀子之間。要是把這個交易的過程簡化為這樣:由財主開價,書生選擇成交或還價。如果財主同意書生的還價,那交易順利結束;如果財主不接受,那交易就結束了,買賣也就做不成了。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兩階段動態博弈的問題,應該借助動態博弈問題的倒推法原理來分析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由於財主覺得這幅字畫最多值300兩銀子,因此,隻要書生的還價不超過300兩銀子,財主就會選擇接受書生的還價。但是,從第一輪的博弈情況來看,書生會拒絕由財主開出的任何低於200兩銀子的價格,假如財主開價290兩銀子購買字畫,書生在這一輪同意的話,就隻能得到290兩銀子;假如書生不接受這個價格,那就有可能在第二輪博弈中將價格提高到299兩銀子,這時財主仍然會購買字畫。從人的不滿足心來考慮,書生選擇還價的可能性很大。
在這個例子中,假如財主先開價,書生後還價,那賣字畫的書生很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這正是後出價所具備的“後發優勢”。
事實上,假如財主具有博弈思維,那他可以改變策略,要麼後出價,要麼先出價但不允許書生討價還價。如果書生不答應一次性出價,財主就堅決不會再繼續談判來購買書生的字畫。這個時候,隻要厘清價位,即便不成交,那書生便一文錢也拿不到,隻能繼續受凍挨餓。從博弈的角度分析,書生妥協的可能性很大。
商場中隨處可見利益之戰。每一次的討價還價,都類似書生與財主之間的賣與買,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假如能夠運用博弈理論,就有更多的機會勝出。
在商場討價還價時,著名的最後通牒博弈也經常會用到。有一個關於分蛋糕的故事:假設有兩個朋友在分一塊蛋糕,如何分配才能保證公平合理呢?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一方將蛋糕一切兩半,另一方則選擇自己想要的那一塊蛋糕。我們不妨先假設甲方負責切蛋糕,而乙方則優先在兩塊蛋糕中選擇一塊。很顯然,在這種切蛋糕的規則下,甲方一定盡量把蛋糕切得大小相同。這就是著名的最後通牒博弈。
跳槽的風險,單位與個人的經濟博弈
在現代職場上,許多人都信奉這麼一句話: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所以,隻要他們在工作中出現一丁點小意外,就會覺得這個公司不適合自己,馬不停蹄地挑選下一個公司。跳槽是否真的對自己有利呢?
21世紀的今天,跳槽似乎已成為一件很普遍、很常見的事情。那麼,跳槽真的對個人前途有百利而無一害嗎?當然不是!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講,跳槽並不是什麼好事。當環境不利時,跳槽就會變成一種風險,特別是當金融危機來臨時。在這裏,我們可以通過博弈思維來分析跳槽究竟能否受益。
其實,跳槽是單位與個人之間的一場經濟博弈,下麵我們借助一個例子來分析跳槽對個人和單位的影響。
假設員工王輝在A公司從事技術類的工作,他的人力資源價值為2500元/月。但最近,由於跟公司發生了一些誤會及生活所需,王輝總是顯得憂心忡忡,還有了跳槽的打算。他在人才市場上投遞了若幹份簡曆後,B公司明確表示它願意以3000元/月的薪資來聘任王輝從事跟在A公司同樣的工作。這個時候,A公司麵臨兩種選擇:一是默認王輝的跳槽行為,以3000元/月的薪酬聘任他人來接替王輝的工作;二是拒絕王輝的跳槽要求,將王輝的薪酬提升到3000元/月或是高於3000元,因為隻有這樣做才能確保王輝安心工作。
實際上,當王輝有了跳槽的想法時,A公司跟王輝之間的信息就會產生不對稱。顯而易見,員工王輝占有更充分的信息,因為A公司根本就不清楚B公司願意出多少薪資吸引王輝過去,更不清楚王輝是為了漲工資嚇唬自己,還是真的已打定主意要辭職。當員工王輝表示要辭職時,A公司首先考慮的是,王輝所處崗位人力資源的可替代性。假如王輝的人力資源不具有可替代性,那麼,A公司就可能想辦法用高薪挽留住王輝,而這個薪資標準要麼等於3000元/月,要麼高於3000元/月。假如王輝的工作崗位有可替代性,那麼,A公司可能會考慮批準辭職,默認王輝的跳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