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跟邏輯高手學招——思維的演練,突破邏輯博弈的瓶頸(8)(2 / 2)

以上所談論的,是直到最近為止,對於人類合作行為的主流想法的一個簡單的總結。其中大部分想法都有其合理性,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人類的確是自私自利的群體,並出於策略性的動機進行相互合作。我們生來就不停地進行著博弈,這一點幾乎是毫無疑問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生理技能非常善於發現欺騙。舉例來說,當某些情境暗示我們有被欺騙的可能時,一般來說我們會比較容易搞清楚其中的微妙模式。試著看一下這道謎題,假設你最近搬到了北京的近郊,然後某人告訴你前往市中心的最便捷方式就是乘坐地鐵。現在看看以下四張卡片:

天安門

燕郊

地鐵

出租車

這四張卡片中,每一張上都有一麵標出人們想去的地方,另一麵則提供了他們前往目的地所使用的交通方式。現在你要做的是,指出隻要翻哪張卡片,就能知道卡片上的信息和人們告訴你的信息是否相符:去天安門的人是否一直都坐地鐵。

從邏輯的角度來看,有必要翻看的是第一張和最後一張卡片。翻第一張卡片是因為這個人想去天安門,所以卡片的另一麵最好是“地鐵”。此外,你還需要翻看最後一張卡片,因為這個人要坐的是出租車,所以卡片的另一麵最好沒出現“波士頓”。假如你費了一番周折才找到正確的答案也沒必要太擔心,因為在大多數這樣的實驗中,隻有大約25%的人說出正確答案。不過這種實驗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讓我們再做一次這樣的實驗,這一次實驗中情境的邏輯完全如上,隻對實驗內容的信息稍作改變。現在我們假設,有人告訴你某個學校的孩子在下午可以分到蛋糕吃,但是隻有那些幫忙打掃了遊戲室的孩子才能分到蛋糕。現在,有四張卡片,卡片上有一麵的信息是關於孩子有沒有打掃衛生的,另一麵則是關於孩子有沒有吃過蛋糕。因此,這四張卡片如下:

吃過蛋糕

沒吃蛋糕

打掃了衛生

沒打掃衛生

現在跟上一個實驗一樣,你還是要指出,隻需要翻哪幾張卡片,就能確定孩子們都沒有違反這個規則。答案也一樣,還是第一張和最後一張卡片。這看起來是不是簡單了很多?在這種實驗中,大約65%的人能得到正確答案,而且這些答案就像是自動的大腦反應。原因非常簡單,實驗的內容激發了我們的大腦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信息材料。你不需要檢查每一個沒有吃過蛋糕的孩子,或是打掃過衛生的孩子,因為他們不可能違反遊戲的規則,隻有那些吃過蛋糕,或沒有打掃過衛生的孩子才需要接受檢查。借助這種邏輯設計的一係列實驗,我們不難發現:欺騙的本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對於我們人類的進化史來說,在不被欺騙的情況下,學會跟他人合作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即便我們很擅長察覺騙術,單憑這一點也不能意味著人類隻願意在不斷進行的關係中進行合作。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社會理論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並不是像純粹的理論所闡述的那樣。利己主義的邏輯暗示,假如某個人不再期望在未來得到回報的話,那所有形式的無私行為都會徹底消失。但事實卻完全與此相反,畢竟沒有人不期望從別人那裏得到更多的回報,於是我們中有些人成了“真正的無私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