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一)選題的由來

公民政治參與是現代民主政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衡量政治民主化與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準和尺度。馬克思主義一貫重視政治參與問題,其經典作家把它作為工人階級取得政權之後實現民主的重要標誌。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列寧認為,人民參與政治管理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現代政治是一種典型的參與性政治,當今世界各國都把實現和擴大公民政治參與作為政治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手段。在處於急劇現代化轉型中的當代中國,正經曆著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構等多個領域的轉型,改革開放釋放出來的權利意識和利益訴求,強力而急切地推動著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公民的廣泛政治參與。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自覺引導和主動合作,有效推動了中國特色的政治參與。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江澤民號召全黨要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尊重和保障人權。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胡錦濤強調要從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再一次肯定了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對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性。2011年7月1日,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我們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人民實現了內容廣泛的當家作主。這充分證明,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已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普遍共識,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政治的發展現狀離真正意義上的憲政尚有較大距離,但是中國特色的公民政治參與形式是存在的,公民政治參與的水平較之以往有了明顯的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的程度也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步擴大,成為漸進式政治改革的重大動力源。

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直接導致了社會階層分化日趨嚴重,促進了利益主體多樣化,使得各階級、階層處於一種合作與競爭並存的關係之中,他們之間在爭取占有更多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等方麵的競爭加劇。在各種社會資源中,政治資源是社會的稀缺資源,各階級、階層對它的爭奪異常激烈。政府作為淩駕於社會之上的強大政治力量,哪個階級或階層能夠影響這一政治力量,該階級或階層就能在社會生活中居於主動的地位並獲得更多的相關利益。而階級、階層的政治參與正是影響政府決策及相關政治過程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兩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一個階層(知識分子階層)的基本社會結構已經逐步被打破,發生了大規模的分化和重組,形成了由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構成的新社會階層。隨著新社會階層經濟實力的增強,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日益突出,政治利益訴求日益強烈,並通過各種方式對政府決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成為現實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就整體而言,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是我國日漸擴大的公民政治參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新社會階層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產生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其產生和成長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也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獨特性和複雜性。雖然目前對於新社會階層要不要和能不能政治參與的分歧正在減少,但是,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是否要不斷地進行“突破”?這種參與是否要有必要的限製或有必要的限度呢?他們的政治參與將對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規範他們的政治參與方麵應該進行哪些製度設計?對這些問題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筆者希望通過有創新、多角度的思考和有益探索,能為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這一政治性命題研究提供些許參考。這便是本論文選題的由來。

(二)研究意義

新社會階層是一個尚在發展中的比較複雜的社會群體,作為一個新崛起的社會階層,在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方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自中共十六大以來,新社會階層在繼續保持快速成長的同時,在政治參與方麵的需求也日益顯露出來,開始逐漸走入我國的民主政治生活。但是,對於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問題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大都以引鑒為主,發表的研究成果也是針對中國具體問題而闡述的,還沒有形成本土化係統化的研究力作。可以說,對於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研究是一個動態性極強、難度頗大、在很大程度上尚屬一種理論和實踐的拓荒性工作,加強對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研究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新社會階層的健康成長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從理論層麵來說:

1.拓寬了新社會階層研究的視野

新社會階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重要的統戰對象,是一支正在崛起的、可以大有作為的生力軍。他們在隊伍規模上將不斷擴大,在整體素質上將不斷優化,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空間將不斷擴展,對社會各層麵的影響將會不斷加大。但是,目前學術界對新社會階層的研究還沒有深入展開,現有的關於新社會階層的研究主要基於經濟學的視野以及少量的社會學的視角,鮮少有政治學層麵的關注,在理論上尚有探討的空間。論文通過對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的深入研究,清晰地展示了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理論基礎、實踐進程、特征、現狀、途徑及意義,為發展和完善新社會階層理論提供相關的建議和借鑒。

2.加深了對黨的民主參與理論的研究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開始注重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提出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政治發展目標,從客觀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理念上的重大進步。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我國在實現憲政的道路上尚有漫長的發展曆程,但是公民政治參與的理念已經進入到中國人的政治生活中,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日漸高漲,越來越多的公民主動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同時,新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博弈也日趨緊張。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是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前就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係統研究很少,有待深入研究。所以,深入係統研究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黨的民主參與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從現實層麵來說:

1.為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路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社會階層的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政治素質從總體上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已經逐步認識到從政治上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性,把自己擁有的政治權利和實際利益日益聯係起來,政治參與的意識和行為不斷增強。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新社會階層在其政治參與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不足。論文通過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曆程、特征、現狀、途徑、意義和發展趨勢等方麵的研究,使我們可以更加科學理性地對待新社會階層,可以發現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積極因素,揭示其中的消極因素,為進一步改革和調整相關製度安排和政策規定提供合適的戰略方向和可行的策略路徑。通過研究,有利於我們實事求是地認識不斷成長的新社會階層,有利於新社會階層減少政治參與上的模糊性,有利於我們黨進一步了解新社會階層的思想狀態和具體的利益要求,在現有的政治體製框架下,通過拓寬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渠道,滿足其日益迫切的參政議政的需求。

2.為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公民政治參與是公民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衡量一個社會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沒有真正的公民政治參與也就沒有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必須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程度的不斷提高相適應。新社會階層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是當代中國不斷擴大的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方麵。新社會階層參與政治是近十年來中國政治發展的大事,是對傳統政治參與結構的重大突破,其代表了新的利益主體進入體製內的政治過程。在現實中,新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了積極貢獻,是需要加以團結和聯合的新的重要的社會力量,合理界定其地位和作用,盡快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健全的民主政治體係已是大勢所趨。本文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力圖準確反映當代中國新社會階層政治生活的特征與現狀。論文對於擴大新社會階層有序政治參與的模式設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價值,無論是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是對於確保政治穩定並促進社會穩定,無疑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新社會階層的概念界定

“新社會階層”是一個集合概念,是江澤民同誌於200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的,以此概括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不同於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新的社會群體。2006年7月,全國統戰工作會議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新的社會階層主要由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和自由擇業知識分子組成。具體地說,新社會階層主要包括私營企業主、個體戶、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人員等六個方麵的人員。

1.私營企業主

私營企業主就是私營企業的投資者與所有者,是新社會階層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群體。私營企業主階層的經濟地位隨著私營經濟的發展壯大而逐步提高,在當前我國社會各個階層中,屬於經濟地位較高的階層之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私營企業目前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了國有企業工人下崗再就業的壓力,並參與了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促進了國有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滿足了社會多方麵的需要,繁榮了城鄉的市場,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貢獻了大量的稅收,為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私營企業主的社會來源廣泛,主要以三類精英為主,即機關幹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私營企業主的來源多樣性及其現實狀況,使得他們的思想觀念不盡一致,利益指向上也存在一定差別,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相互輕視、歧視以致敵視的心理和行為。私營企業主一般集所有者、經營者、管理者三重身份於一身,對企業資產享有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私營企業主在企業中居於絕對的核心地位,掌握了企業運營的決策權和企業剩餘利潤的分配權。私營企業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我國政治、經濟生活的重要參與者,是目前中國社會正常運轉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2.個體戶

個體戶是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出現的一個新社會階層群體,是個體經濟的人格化代表。他們擁有一定的資金和生產資料,一般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主要從事工業、商業、建築業、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等活動。從經濟增長貢獻來看,個體經濟一直是整體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個體經濟迅速成長並不斷壯大,在發展生產力、繁榮市場、解決勞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方便人民生活、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麵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對政治、社會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個體戶主要由農民和下崗職工組成。由於農民個體戶受最初經濟實力的限製,真正經營成功、擁有相當數量固定資產的人極少,這導致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都相對缺乏的農民比以前難以進入個體戶行列,因此,農村個體戶盡管數量上一直在增長,但所占總數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農民身份的個體戶比重減少,而下崗職工在個體戶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經過30多年的發展,個體戶已經逐步成為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群體,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自身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升了經濟地位、社會地位與政治地位。

3.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

民營科技企業是指以科技人員為主體創辦的,實行自籌資金、自願組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機製,主要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谘詢、技術服務或實行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的智力、技術密集型經濟實體。民營科技企業往往管理水平較高,而且擁有技術先進、市場前景看好的科技項目,因而起點很高,近年來發展也十分迅速,是我國企業製度改革和科技體製創新的產物,是創造市場活力、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申辦民營科技企業要件之一是大專以上學曆或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要占企業職工總數20%以上。這些科技人員普遍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掌握企業的核心技術或者擁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具有研究、開發和營銷的創新能力,是先進生產力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代表者,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不可估量的生力軍。

4.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

外資企業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由於中國采取了鼓勵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政策,來自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對華投資項目規模不斷擴大,資本含量明顯提高,高技術產業和在中國國內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的投資項目也在大量增加。這對於中國吸收外資、技術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經曆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變遷,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作為新社會階層,其重要作用日益顯現。這些供職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很多都有碩士研究生學曆,並且有許多是從海外回來的,或者有被外送培訓的經曆,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大。他們人數不多,經濟收入較高,同時承擔失業的風險和嚴格管理。目前,他們的經濟地位、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的躍遷,甚至在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社會認可度已經超越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度,是一支引人注目、非常活躍的力量。

5.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

中介組織從事的多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興的行業,這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成熟化、專業化的社會分工有密切關係。中介組織活動領域廣闊,服務職能多樣,在社會中發揮著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規範市場秩序、協調社會主體關係等方麵的功能,現實中存在著行業協會、鑒證監督、谘詢代理、社會公益等多種類型的機構。中介組織與其說是“新興社會組織”,不如說是“再生社會組織”。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包攬了幾乎所有的社會服務職能,當時從事司法辯護、經濟鑒證的工作人員不是沒有,而是完全包括於政府機構當中。在政府職能的調整過程中,才通過這些職能的社會化,逐步將這部分政府機構剝離出來,形成中介組織。中介組織的出現,標誌我國社會結構向現代化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中介組織最早的從業人員都是來自政府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士。尤其如公證、仲裁、會計、審計等公共服務組織的人員都是從政府專業部門調撥過來的。中介組織從業人員從事的是專業性的服務工作,如律師、會計師和資產評估師,都要通過嚴格的專業資格考試才能正式執業。因此,中介組織人員群體是一個掌握大量文化、知識資源的群體。

6.自由職業人員

隨著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化,中國社會群體發生了極大的分化。其中,一個社會群體以其極快的發展壯大速度和全新的就業方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就是自由職業者群體。所謂自由職業者,主要指不供職於任何經濟組織、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而是憑借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專長,以個人的身份直接在市場交換一般勞動產品、精神勞動產品或服務產品,為社會提供某種服務並獲取報酬以此謀生的知識生產者和其他勞動者。自由職業人員是從知識分子隊伍中分化而來的新社會階層,構成自由職業人員這一階層的主體是辭掉單位固定工作的知識分子,也有一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加入到這一行列。自由職業者群體的形成有體製轉軌、政策調整、市場開放等外部因素和利益驅動、生存壓力、價值實現、個性張揚、教育年限延長等內部原因。隨著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社會階層之間的人員流動無論在流速上還是在流量上都會有大的增加,從事自由職業的人也會逐漸增多,並成為社會中等收入者階層的中堅力量。自由職業者群體通常無固定服務單位、無固定工作內容,工作和生活基本處於自由狀態,不受任何組織或機構的限製,他們擁有“工作時間自由支配”、“工作環境自由支配”、“工作內容自由支配”等獨立性。當代中國的自由職業人員的職業範圍很廣,涉及科技、衛生、教育、文化、藝術、服務等許多領域。從政治麵貌來看,黨外人士所占比例較高。他們來源廣泛,內部成分複雜,文化程度普遍比較高,絕大多數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受過某種專業的訓練,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較專業的職業素養,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