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中,各種非公有製經濟成分肯定會有相當大的增長,主要以非公有製經濟為載體的新社會階層將繼續擴大規模。新社會階層作為一個經濟上率先發展起來的社會階層,從整體而言,他們擁有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和更多的發言機會。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主、客體雙方相互需要和相互認可的結果,具有其產生的客觀必然性,對此,我們必須有正確的認識。
新社會階層在我國政治領域的出現,攪動了我國原有的政治格局,他們的政治參與具有巨大的示範作用,帶動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為我們探索有序政治參與的實現提供了生動的經驗。從總體上看,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是在我國現有政治係統框架內進行的,是一種適度有序的參與,對我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政商不分、官商勾結等問題,不僅嚴重地損害了新社會階層的整體形象,而且也給其合法性政治參與帶來了不利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已是曆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也是黨和政府既定的一項戰略方針,對此,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及黨的十七大都有過明確的論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新社會階層享有政治參與的權利,也有承擔國家和社會責任的義務。對新社會階層的政治參與,社會各界應客觀分析、公正對待。對於新社會階層來說,應嚴格規範財富來源方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強政治參與行為自律,為自己爭取良好的政治參與空間;從社會公眾來說,應正確評價新社會階層的社會貢獻和地位,不歧視、不熱捧,積極支持新社會階層合法有序參政,創造出社會各界和諧相處的政治參與局麵;從黨和政府來說,應積極保護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權利,拓寬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渠道,同時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構建良好的政治參與文化,在此基礎上,加強教育和引導,支持和鼓勵正當、合法政治參與行為,防止和打擊非法的、不正當的政治參與行為,促進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實踐活動朝著有利於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方向發展。
總之,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實踐層麵的操作問題,更是一個有著深厚社會文化傳統的觀念問題,牽涉到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從整體上加以係統研究很有難度;加之國內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可借鑒參考的資料不多,是一個創新性較強的課題,這些都為本文研究帶來很大挑戰。本文所涉及的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的內容隻不過是冰山一角,僅僅是對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問題進行係統化研究的初步嚐試,一些論點和分析尚存在不足,真誠地希望得到各位學界前輩和專家的批評和指正,並懇請各位學界前輩和專家給予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寧.列寧全集(第4、31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M].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李鐵映.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報告(2001年卷)[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下)[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
[12]當代世界政治實用百科全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13]鄧正來等.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4]李景鵬.權力政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5]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6]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7]郭秋水.當代三大民主理論[M].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8]房寧,楊海蛟等.政治參與藍皮書:中國政治參與報告(201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0]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敖帶芽.私營企業主階層的政治參與[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2]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2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24]趙麗江.中國私營企業家的政治參與[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
[25]王邦佐.新政治學概要[M].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6]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
[27]李強.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朱光磊.中國的貧富差距與政府控製[M].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
[29]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俞文釗.管理心理學[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1]張厚義、明立誌.中國私營企業發展報告(1978—1998)[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32]王浩斌.中國新的社會階層有序參與民主政治建設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33]朱維群.中國城市化進程與統一戰線[M].華文出版社,2003年版.
[34]黃孟複,胡德平.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NO.3(2005—2006)[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35]邱永文.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研究[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