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與英國的崛起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了法國在歐洲大陸近乎霸權的時代,完成了內部整合、蓄勢待發的英國則借此成為歐洲頭號強國和第一殖民大國、海軍大國。在此後超過200年的時間裏,這一地位幾乎無人可以撼動。
將英倫諸島與歐洲大陸分隔開的英吉利海峽長560公裏,平均寬180公裏,最窄處33公裏。僅從數字上看,渡過海峽登陸英國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10世紀之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人、維京人曾頻繁進入英國。但是自從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史稱“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蘭成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後,英吉利海峽突然成為所有試圖入侵者的天塹——無論是腓力二世的西班牙還是路易十四的法國,無論是稱霸歐洲大陸的拿破侖還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都沒有成功渡過這條不算寬的海峽。其中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海峽本身浪高風急,英國可登陸的地點也不多;另一方麵,英國自都鐸王朝開始,始終保持著一支歐洲首屈一指的海軍。渡海峽、登陸本已不易,再有虎視眈眈、時刻監視著歐陸動向的強大海軍,各路入侵者铩羽而歸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不過也有例外。1688年11月1日,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率領1.5萬人渡過英吉利海峽,11月5日在德文郡的托爾灣登陸,當年12月進入倫敦。1689年1月,詹姆斯二世遜位,由威廉和妻子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稱威廉一世和瑪麗二世。
但這次成功的入侵卻事出有因,它是裏應外合的產物。
讓我們把目光拉到1685年2月6日。這一天英王查理二世去世,因沒有婚生子女,王位由其弟弟、天主教徒約克公爵繼承,史稱詹姆斯二世。此時的英國,國教(即英國血統的新教)的統治地位已經確立一個半世紀,英國各界,尤其是政治和宗教界,強烈反對由天主教徒擔任國王,因為這可能導致天主教在英國卷土重來。事實上,查理二世就是一個天主教徒,但他一直隱瞞自己的真實信仰,直到死前才正式皈依天主教。而詹姆斯二世卻是一個公開的天主教徒。當然,公開也未嚐不可,隻要在宗教政策上不倒行逆施。這,恰恰是詹姆斯二世沒做到的。
詹姆斯二世一即位,就違背以前政府製定的關於禁止天主教徒擔任公職的“宣誓條例”,委任天主教徒到軍隊裏任職,此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門、教會、大學去擔任重要職務。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詹姆斯二世先後發布兩個“寬容宣言”,給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內的所有非國教教徒以信教自由,並命令英國國教會的主教在各主教區的教壇上宣讀,引起普遍反對。同時,詹姆斯二世還向英國工商業主要競爭者——法國靠攏,嚴重危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不過,經曆了慘痛內戰的英國人此時還沒有想到廢黜國王另立新君。詹姆斯二世即位時已經52歲,沒有男性繼承人,而將來可以繼承其王位的是他的兩個成年女兒——瑪麗和安妮,她們都是新教徒。考慮到那一時代的人均壽命,也基於對一個52歲男人生育能力的判斷,英國人抱有一種希望,即在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死後,將由信奉新教的瑪麗公主或安妮公主繼位,君臣之間由於宗教問題而引起的矛盾可望自然消失。
但就在英格蘭各政治、宗教派別的人士聯合一致反對詹姆斯二世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王後瑪麗在6月10日生了一男孩。國王有了男性後裔,未來必將由他繼承王位,而這個王子將很可能是一個天主教徒。人民的希望破滅了,情緒當然也就更加激動。
麵對執迷不悟的詹姆斯二世,英國人民已經別無選擇。6月30日,以倫敦主教為首的“七聖人”商量致書給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蘭執政威廉三世,邀請他率軍到英國來反對詹姆斯二世,他們則保證給予協助。信中說:“我們深信我們的狀況將一天比一天壞,而我們又無力保衛我們自己,因而我們懇切希望在為時不太晚的時候,能找到一種補救的辦法,我們也將對此做出我們的貢獻。”
現在該輪到未來的英國國王、此刻的荷蘭執政威廉出場了。威廉1650年出身於大名鼎鼎的奧蘭治家族,其曾祖就是荷蘭國父“沉默的威廉”。因為荷蘭是共和國而非君主國,所以奧蘭治家族並非是荷蘭的統治家族,隻是傳統上由其家族成員擔任最高領導人。威廉雖出身顯赫,但也命運多舛。就在他出生前八天,其父荷蘭執政威廉二世突染小兒天花病而死,他的母親——英王查理一世的女兒和他的祖母不和。威廉自幼沉默寡言,而且患有肺結核和氣喘病。不僅如此,他還曾失去作為荷蘭執政的資格。自1648年終獲獨立後,原本凝聚力就不強的荷蘭各省人,在獨立後出現了分裂,以各地方議會商業寡頭為代表的地方自治派反對中央集權,主張維持一個各省的鬆散聯合。1650年,地方自治派馬上召開議會大會,宣布共和國不再設置統一的軍隊,各省的防務自己負責,同時有五個省宣布取消執政一職。這樣,荷蘭進入了“第一次無執政時期”(1650-1672年)。
問題是,荷蘭沒有一條像英國那樣的能免遭歐陸強國入侵的如天塹般的海峽,在它的身邊,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路易十四,他將這個富裕的鄰邦當作了自己首先要侵略的對象。1672年,路易十四派遣12萬大軍壓境而來。國難當頭,年輕的威廉三世被任命為陸海軍統帥,他以出色的戰績證明了他不愧為能征善戰的奧蘭治家族的後代。1673年底,法國軍隊全部被趕出國土,年輕的威廉三世在歡呼聲中就任荷蘭執政。
麵對英國人的邀請,威廉有什麼理由拒絕呢?此時的他,緊鄰一個國力日盛的法國,既要防止路易十四隨時可能的入侵,又要提防英法兩國聯手——同為天主教徒的詹姆斯二世與路易十四是表兄弟,二人關係密切,前者還接受後者的補助金。入主英格蘭,就能借英國之力保衛他的祖國。隻是威廉沒有想到,恰恰是因為英荷的聯合使荷蘭在歐洲政治中漸漸被邊緣化,其海上霸主地位最終被英國取代。
1689年1月,英國議會在宣布邀請威廉和瑪麗共同統治英國的同時,又向後者提出一項“權利宣言”,其核心內容是: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能製定或終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能征稅。威廉和瑪麗接受了宣言,當年10月,宣言經議會正式批準定為法律,即《權利法案》。
麵對眾叛親離的局麵,詹姆斯二世哀歎:“我在受到這樣的遭遇之後,如果我要出走的話,誰還會感到奇怪呢?我的女兒拋棄了我,我的軍隊也背叛了我。這支軍隊是我從幾乎一無所有的狀況下建立起來的,我對它給予了大量恩寵。如果像這樣的一些人都背叛了我,那麼我還能對那些我未曾給予過什麼恩惠的人抱什麼希望呢?”最終,經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國。
對這個固執的表兄,路易十四的評價是:他是“為了一台彌撒而拋棄三個王國(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的傻瓜”。是的,路易十四的祖父亨利四世在宗教問題上就靈活多了。當年,為了爭取信仰天主教的巴黎民眾的支持,亨利四世由新教改宗天主教,他的名言是:“巴黎是值得做彌撒的。”據說,詹姆斯二世的兄長查理二世生前曾講過這樣的話:“你們將會看到,當我的兄弟作了國王之後,他將由於他的宗教狂熱而丟掉他的王國,並將由於他的不加檢點的放肆行為而喪魂落魄。”真是一語成讖。
對於1688~1689年在英國所發生的這場和平入侵和政權更迭,英國曆史學家稱之為“光榮革命”。經過這次變革之後,在英國的政治生活中逐漸確立起了立憲君主製的原則,這是日後英國在歐洲脫穎而出並稱霸世界的製度基礎。
在曆史上,“英國”是一個外延不斷擴大的概念,漢語將“不列顛”(Britain)通稱作“英國”,更加深了“英國”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確定。嚴格來說,“英國”隻是“英格蘭王國”的簡稱。13世紀~14世紀之交,威爾士並入英格蘭王國。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王國正式合並;愛爾蘭則長期作為英格蘭王國的屬地存在。正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裏英格蘭王國在英倫諸島(不列顛群島)中一直發揮著絕對的主導作用,並逐漸合並了其他部分,所以,“英國”或“英格蘭王國”往往被當作可與“不列顛”互換的概念。從地理位置上看,英國算是歐洲的邊緣地帶,但是經過16~17世紀的內部整合,到18世紀初,英國終於以一個大國的身份強勢回歸歐洲政治,並從此成為任何企圖稱霸歐洲大陸的國家的克星。
一、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
1455~1485年,英格蘭爆發了一場長達30年的內戰,史稱玫瑰戰爭,或薔薇戰爭,這是蘭開斯特家族(紅玫瑰)和約克家族(白玫瑰)的支持者之間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的斷續內戰。1485年,亨利·都鐸擊敗了約克家族理查德的軍隊,成為國王亨利七世。為了緩和政治矛盾,並加強自己成為英王的合法性,1486年1月18日,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亨利七世同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舉行了結婚典禮,他們原本都是愛德華三世的後裔。亨利七世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平息了對其繼位的爭論,更以這場敵對家族之間的聯姻結束了薔薇戰爭(玫瑰戰爭),並將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合並組成都鐸王朝的王徽,即紅白“都鐸玫瑰”。
此時,英國人口不到300萬人,分別約為當時西歐兩個大國法國和西班牙的1/5和1/2,領土麵積也遠比它們的小。英國沒有常備軍,更沒有日後作為國家安全支柱的海軍。現代英國,就是在這樣寒酸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大國之旅的。
都鐸王朝(1485~1603)是英國崛起的關鍵階段。在這100多年的時間裏,英國解決了三個重要問題:一是對內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二是對外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製,三是明確了國家海洋取向即海權的發展道路。經過三代都鐸君主的努力,英國最終由一個中世紀的政治實體成功轉變為近代民族國家,奠定了其在18世紀崛起的基礎。
在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強大而王權式微,英格蘭也不例外。國家內部主權因封建貴族擁有獨立的經濟權、軍事權以及司法權而不能正常運行,國王對封建貴族隻有“宗主權”而沒有“主權”,國王的權力無法在貴族的領地內執行,而且有些邊境地區和威爾士仍然獨立於國家權力之外。得益於30餘年的玫瑰戰爭,英格蘭兩大王族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同歸於盡,大批封建舊貴族在互相殘殺中或陣亡或被處決:男爵以上貴族陣亡約65人,中小封建主數以千計,家兵80000餘人。因此,玫瑰戰爭不僅僅是一場成王敗寇的王位爭奪戰,也是英格蘭貴族封建力量遭到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都鐸王朝控製下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製的發展。在封建貴族勢力遭受重挫的同時,新興貴族和資產階級力量在戰爭中迅速增長,成為都鐸王朝新建立的君主專製政體的支柱。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由於玫瑰戰爭消滅了封建貴族而統一成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國家。這對於即將跨入近代世界的英國來說,無疑是一件來得及時的好事,因為一個內部沒有實現統一、王權軟弱的國家,是無法彙集國家資源形成力量的,從而也就無法在競爭激烈的近代歐洲生存下來。
亨利七世即位後將鞏固王權作為首要任務。在中央政府中,新成立的樞密院取代了受製於貴族的諮議會;在地方政府,各郡治安法官的職權被擴大了;在郡以下,權力集中於小型教區會議手中;在司法體製上建立一係列特權法庭;等等。通過這些手段進一步限製貴族權力,加強了王權對整個國家的控製。
王權的競爭者不僅是貴族,還包括議會。議會掌握著征收新稅的權力,因而從財政上形成了對王權的製約。亨利七世采取措施擴大財源,通過實現經濟獨立擺脫議會的掣肘(國王如果不征新稅,就可以不召開議會)。首先,亨利七世依靠繼承權獲得了裏士滿伯爵、蘭開斯特公爵、約克公爵的大片領地,他還連續5次下令恢複內戰期間被貴族侵奪的王室領地,同時利用叛國罪審判了1348名貴族,使他們的土地成為王室領地。王室領地的擴大使其收入從1485年的2.9萬英鎊增加到1509年的4.2萬英鎊,占到亨利七世財政總收入的1/3。其次,亨利七世時期英國海外貿易大增,關稅收入年均超過4萬英鎊,成為王室的又一項重要收入。
強大的王權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在亨利七世時期,英國雖然沒有像法國、西班牙那樣建立常備軍,但是它解散了封建大貴族們的私人武裝,在國內招募雇傭軍,其來源一部分是流浪無業者,一部分是那些破落騎士。雇傭軍削弱了貴族,使國王有了足以貫徹自己意誌的強大的武裝力量。
對英國王權的另一威脅來自羅馬的天主教廷和教皇。中世紀的歐洲,各國教會聽命於羅馬教廷,教會不僅掌握了諸多精神與世俗的權力,而且還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亨利八世(1491~1547年在位)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君主,他在位期間正值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大陸興起,亨利八世以“自我革命”的方式完成了英國的宗教獨立,為英國王冠增加了“信仰的守護者”和“教會之首”的頭銜。
亨利八世與教皇決裂的導火索是離婚問題。亨利原本不是王位繼承人,真正的王儲是其兄長阿瑟,阿瑟早逝不僅使亨利有機會繼承王位,而且也被迫與寡嫂、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結婚。亨利七世實行反對法國、聯合西班牙的外交政策,故希望能與西班牙王室保持姻親關係。顯然,亨利八世對這樁婚姻並不滿意。1527年,他向教皇克雷芒七世提出離婚再娶的請求,但遭到後者拒絕。由於英國國內的舊貴族和教會人士也對國王離婚案持反對態度,亨利八世於是轉向全國要求宗教改革的鄉紳與資產階級等階層尋求支持,並於1529年11月召開議會,開始實行宗教改革。
議會從1529到1536年連開八屆會議,在托馬斯·克倫威爾等改革派人士策動下,通過一係列議會法案實行宗教改革。根據議會法案,亨利八世從教會勒取大筆罰金,截留給羅馬教皇的年貢,取得教會最高司法權和製定教規、任命主教的全權,把主教首年俸和什一稅歸為己有,解散所有修道院,將其巨額土地財產收歸王室。從此,英國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體係,建立了由國家政權控製的、以國王為最高統治者的英國國教會。改革後的宗教稱為英國國教。
宗教改革不僅使亨利八世建立了國家的外部主權和對教會的權威,也為其帶來了滾滾財源。由於奪取教會財產,王室財政收入增加了2倍左右。宗教改革還成為英國社會和經濟變革的重要推動力。王室由於財政需求和謀求政治支持,把大批沒收的土地和財產轉賣或贈送給新貴族和工商業資產階級。這些新的土地所有者大多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土地,成為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者,英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因之發生變化,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得到提升,從而為17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埋下了伏筆。
亨利八世還強化了英國從亨利七世時代開始的中央集權化趨勢。當時,封建舊貴族在靠近蘇格蘭的北部地區、威爾士和西部邊區及愛爾蘭的英占區仍有著強大的影響。1536年,議會通過法案,明確規定隻有國王才擁有對叛逆罪、謀反罪免予追究的權力,王國內任何地方的司法裁判權隻能由國王授予,郡和自治領的伯爵必須以國王的名義行事。該項法令頒布實施後,除極少數例外,幾乎所有特許地的封建特權都被取消。至此,整個英國第一次無條件地聽命於國王的統一調度,中世紀國王的“宗主權”最後變成了統一的政治權力,即“國家主權”。1536至1537年,北方的舊貴族和教會勢力利用農民的不滿掀起叛亂。亨利八世依靠改革派的支持進行鎮壓,殺掉、廢黜了一批北方舊貴族,成立由改革派主持的“北方法院”進行統治。在威爾士和西部邊區,則成立了由改革派主持的“威爾士邊區法院”,懲辦了大批不法的舊貴族,推行英國的行政司法製度。與此同時,亨利八世還鎮壓了愛爾蘭英占區舊貴族的反改革叛亂,派改革派人士為代表進行統治。1538至1539年,亨利八世以勾結教皇的罪名,殺掉了最後一批約克王族。至此,據地稱雄的舊貴族基本被清除掉,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在英國得以確立。
對於一個島國來說,海軍在其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怎麼估計都不過分。在都鐸王朝頭兩任國王統治期間,英國的海軍建設開始起步。“亨利七世奠定了不列顛海軍的基礎”(恩格斯語),他留給兒子一支擁有各式船隻總計15艘的皇家艦隊。而亨利八世則堪稱是英國皇家海軍的締造者,他比父親更重視海軍建設。他創立了正規海軍,下令建造快速靈活的新型戰艦,專門配置了戰鬥水手,艦上裝載前膛式火炮。這種火炮太重,隻能裝在甲板上,特別是主甲板上。在船的兩舷開設了炮口孔,不僅船頭有火力,而且側舷也有火力。亨利八世還投入巨資擴建樸茨茅斯皇家船廠,修建德普福德船廠,船塢總麵積8英畝,水深可載千噸巨艦。亨利八世執政的38年間,皇家艦隊軍艦擴充至53艘,其中包括13艘500噸以上的戰艦。1514年下水的巨型戰艦“主恩亨利號”排水量1000噸,裝備43門青銅重炮和141門各式小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