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北方戰爭與俄國的崛起
17世紀末,半野蠻的沙皇俄國闖進了歐洲國家的視野。彼得大國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仗,以改革支撐戰爭,以戰爭固化改革成果。當北方戰爭最終結束之時,曾經的波羅的海霸主瑞典倒下了,一個強悍的俄羅斯帝國在西北歐冉冉升起,歐洲國際政治大棋局裏又多了一個玩家。
在2014年國際政治的諸多關鍵詞中,烏克蘭恐怕是最熱門的一個,它與克裏米亞、空難、天然氣、反政府武裝、石油價格、美俄歐俄關係、G20峰會等問題糾結在一起,儼然是牽動2014年國際政治經濟的龍頭和抓手。
理論上,一個國家推行什麼樣的內政外交政策是該國自己的事,所謂不幹涉內政就是基於此而來。但是,俄羅斯卻對烏克蘭的向西轉表現了極大的憤怒和不可接受。之前,北約的東擴俄羅斯也隻是口頭抗議而已,而烏克蘭僅僅一個與歐盟建立聯係國的舉動就令俄羅斯怒不可遏,並接連出重拳回應,甚至為此不惜與美歐對抗。
俄羅斯為什麼對烏克蘭表現出如此之在意與在乎?烏克蘭人麵對俄羅斯與歐洲,為什麼又會呈現出截然對立的分裂——東部親俄,西部親歐。這些都要從兩國的淵源說起。
事實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個民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古羅斯人。古羅斯的第一個中心城市就是今天烏克蘭的首都基輔,882年,諾夫哥羅德王公奧列格征服基輔及其附近地區後建成基輔—羅斯公國,基輔也被認為是俄羅斯的城市之母。基輔—羅斯公國的疆域包括第聶伯河到伊爾門湖之間的土地,這裏成為包括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在內的東斯拉夫文明的發源地。
10世紀初,基輔—羅斯不斷擴張,版圖東至伏爾加河口,經克裏米亞半島至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循波羅的海沿岸,南臨草原,初步奠定近代俄羅斯聯邦的領土規模。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接受了傳自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作為國教,使得羅斯人告別了多神教的信仰。羅斯受洗對基輔—羅斯公國及現代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自此之後,俄羅斯人確定了自己日後的思想根基。
從11世紀中期起,基輔—羅斯陷於封建混戰,分裂為18個公國,古羅斯部族逐漸分裂成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3個支係。13世紀20年代,基輔—羅斯被蒙國金帳汗國征服,此後羅斯人的發展中心轉移至東北部莫斯科一帶。1480年,留裏克王朝支係莫斯科公國統一羅斯,驅除了蒙古人。
從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脫離古羅斯而形成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並曆受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等國的統治。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東烏克蘭,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並,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並入自己的版圖。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至1918年屬於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餘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烏克蘭曾有過短暫的“獨立”時期。1917年12月5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後於1922年12月加入蘇聯。但是,西烏克蘭卻在1918至1920年外國武裝幹涉時期被波蘭占領。1939年11月,二戰爆發,波蘭被德國和蘇聯分割占領,西烏克蘭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1991年12月,伴隨著蘇聯大廈的傾覆,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等15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獲得獨立。但是,不同的曆史經曆,使同一個烏克蘭民族打上了不同的烙印。東烏克蘭因與俄羅斯合並多年而在情感上更加傾向這個東方的老大哥,西烏克蘭長期在西方的統治之下(波蘭和奧地利),隻在二戰後短暫歸屬蘇聯,所以從內心更認同西方的文明。這種情感的撕裂是造成烏克蘭在東、西之間搖擺不定的主要原因。而俄羅斯,起源於基輔—羅斯,自然不甘心丟掉自己的民族發源地。
其實,俄烏之間的恩怨情仇恰是一部俄羅斯的帝國史,而今日之紛擾動蕩,也仍然是蘇聯帝國解體這場大地震的餘波。
在歐洲人眼裏,俄國是個東方國家。而俄國的國徽則是雙頭鷹:一隻注視著東方,一隻注視著西方。這說明,俄國人自己也認為,東方是其文化和利益的一部分。18世紀,憑借彼得大帝的改革和在北方戰爭的勝出,俄國成為歐洲國際體係的一部分,並發揮著重要作用。時至19世紀上半葉,俄國更是被冠以“歐洲憲兵”的稱號。19世紀末,俄國逐漸走向衰落,日俄戰爭的失敗則啟動了俄國最終覆滅的曆程。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後,在其廢墟上,一個嶄新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一、彼得大帝的改革
到17世紀末的時候,當年那個向蒙古人稱臣納貢的莫斯科大公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君主專製國家,大公變成了沙皇,它的版圖西至第聶伯河上遊,東抵鄂霍次克海,北達北冰洋,南鄰裏海北岸,是歐洲領土麵積最大的國家。
但俄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缺陷——沒有出海口:南方的黑海沿岸被土耳其人霸占著,北方波羅的海沿岸在強大的瑞典手裏。而隻要沒有出海口,俄國就很難與先進的西歐國家交流,就無法改變自己野蠻的邊緣國家身份。
當時,與英國、法國、荷蘭等近代化國家相比,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麵的落後極為明顯。俄國實行農奴製,沒有經曆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從自然科學到文學、哲學都毫無生氣。當彼得率領他的考察團抵達西歐時,他們的粗魯無禮令當地人非常震驚:這些俄國人能喝下數量驚人的啤酒、紅酒和白蘭地,英王威廉一世甚至給彼得一世送去一份賬單,上麵記錄了沙皇的扈從在英國寄宿期間對鄉間房屋的破壞情況,此外,彼得一世由於命令他的隨從列隊穿越花園,也使美麗的風景遭到破壞。顯然,俄國與西歐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俄國人在物質和精神上仍處於中世紀狀態。
1689年,17歲的沙皇彼得一世親政,打通向南、向北的出海口就成為他的首要目標。1695年和1696年彼得兩次率軍遠征,但獲得黑海出海口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對土耳其作戰當中暴露出了俄國軍隊的落後、腐敗,使彼得產生了按照西歐模式改革俄國的想法,同時他也想到西歐去尋找和土耳其作戰的盟友。於是,彼得就在1697年組織了一個“大使團”訪問歐洲。
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隨團出訪,身份是普列奧布拉斯基軍團的下士。考察團先後來到普魯士、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家。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造船廠裏,彼得一世和工匠們住在一起,吃粗茶淡飯,學習建造軍艦和駕駛船隻,由於表現出色,他被師傅和工友們推薦為“優秀工匠”。在英國,他還旁聽了議會辯論,研究了英國的政治製度。顯然,英國的議會政治並沒有令彼得產生好感,相比之下,荷蘭的工場,特別是造船業給他留下的印象更深刻。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彼得在這次行程當中,除了見識到西方的先進、從而使他堅定了改革的決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就是戰略方向的調整。本來彼得把重點放在南方,意在和土耳其爭奪黑海出海口,因為比起控製波羅的海沿岸的瑞典來說,土耳其在軍事上顯然要落後很多,他想在西歐尋求對土耳其作戰的盟友。但是,在和勃蘭登堡選侯進行結盟談判的時候,選侯提醒他:
在國際的賭局裏,土耳其的牌將要輸掉了……但是瑞典卻是莫斯科背後最危險的敵人。
當然,選侯這麼做是有私心的,他想讓俄國和他一起對付瑞典、波蘭。可是這一席話卻觸動了彼得一世的思考。而且在歐洲周遊一圈之後,他發現,西歐國家對與土耳其作戰沒什麼興趣,當時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迫在眉睫,各國的注意力都在這個上麵。不過,對瑞典作戰倒是個良機,因為大國們已經無暇東顧,瑞典的霸權政策又導致它和鄰國關係緊張,俄國不難找到反瑞典的盟友。而且,波羅的海是俄國通往西歐最短的海上通道,遠比黑海方便。所以,歐洲之行使彼得將戰略重點由南方轉向北方,開始著手建立反瑞典同盟。
從後來事態的發展來看,恰恰是因為打開了通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俄國才得以躋身歐洲政治,並按照西歐模式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使自身成為一個近代意義上的強國;反之,如果俄國將戰略重點放在奪取黑海出海口上,那麼即便成功,對俄國崛起的促進作用也是極為有限的,畢竟,黑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控製其周圍地區的土耳其也沒有多少可令俄國學習、借鑒的地方。
1698年秋天彼得回國,之後立即發動了一場全方位的徹底改變國家命運的大變革。
彼得的改革首先是從生活方式和行為習俗開始的。第一件事情是剪胡子,下令全國城鄉的男人都不許留胡子。據說,當幾位大臣前來問候遠道歸來的沙皇時,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們的胡子剪了過去,從而揭開了改革的序幕。本來,胡子在俄羅斯人的觀念裏是“上帝賜與的裝飾品”,但它已經成為與世界文明交往的障礙。後來因為阻力太大,彼得也作了些讓步,一時想不通的也不會砍頭,但是要出錢購買留須權。這個錢可不少,一個富商每年要繳100盧布。就是繳了錢,事情還沒有完,要把政府發的、上麵刻著“錢收訖”的小銅牌掛在脖子上,以備隨時查驗。
彼得大帝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革除傳統的寬袖長袍,每一個體麵人必須做一套“西裝”。他認為,這種傳統服裝華而不實,有礙工作,必須禁止。他在宴會上自己動手,把客人的大袖袍剪個幹幹淨淨。
在經濟方麵,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準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派遣年輕人到東歐去學習。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提高工作效率。彼得剝奪了貴族領主杜馬會議的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