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拿破侖戰爭與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139(1 / 3)

第七章 拿破侖戰爭與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

18世紀是英國為世界霸權積累能量的時代。七年戰爭擴大了海外帝國,工業革命為世界工廠奠定了基礎。當拿破侖最終輸掉滑鐵盧之戰時,終結的不僅是法國稱霸歐洲的野心,還有英國作為歐洲大國的身份。從此,一個“不列顛統治下的時代”開始了,英國成為世界的大英帝國。這是英國大國地位的2.0版本。

2014年9月19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英國,確切地說,集中到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蘇格蘭。這裏剛剛舉行了一場關乎英國未來的公投——蘇格蘭是否脫離英國成為獨立國家?其實,這場公投影響的豈止是英國,如果蘇格蘭可以獨立,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為何不可以?——這是西班牙堅決反對蘇格蘭獨立的原因,首相拉霍伊早就放出狠話,獨立後的蘇格蘭休想加入歐盟!

當然,公投結果有驚無險,回答No的人以55%勝出,蘇格蘭繼續作為英國的一部分。且不說這場公投將在未來怎樣改變蘇格蘭與中央的關係,至少眼下英國的地圖依舊,搭載“三叉戟”的核潛艇也不用搬出位於蘇格蘭的克萊德海軍基地了。特別重要的是,那個飄揚在世界很多國家國旗上的米字標誌不會因少掉代表了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的白色交叉十字而顯得突兀。

也許,正是因為這次蘇格蘭的公投,很多人才對英倫三島錯綜複雜的曆史有了一些了解,英國,並不像它的中文名字那樣,隻有一個英格蘭,雖然這是它最重要的部分。

蘇格蘭曾是一個獨立國家,1603年,其國王詹姆斯一世繼承了沒有子嗣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王位,之後兩個國家共用一主但並沒有合並,直到1707年兩國才正式成為一個國家。今天的愛爾蘭也曾經是英國的一部分,自1541年開始,英王兼任愛爾蘭國王,1801年兩國正式合並。這一年,英國的米字國旗也形成了,是由原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蘇格蘭的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的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裏克)重疊而成。19世紀是英國國力的巔峰時代,作為帝國象征的米字旗飄揚在世界各地。在20世紀非殖民化運動之後,很多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仍然在其國旗上保留了米字的標誌,以顯示其與英國的淵源。1921年愛爾蘭獨立,但北部6郡即北愛爾蘭仍屬英國,所以,國旗中象征愛爾蘭的部分並未消失。

時至今日,英國早已從曾經的霸主地位回歸到一個普通大國,但不可否認,如果蘇格蘭獨立,英國的實力將進一步受損——人口會減少8%,經濟總量縮小9%,失去接近1/3的領土。這無疑會削弱英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難怪公投結果揭曉後,從英國首相卡梅倫到北約乃至歐盟,可謂大鬆了一口氣,就連一貫沉著冷靜的英國女王都在電話中“喜極而泣”。

這次蘇格蘭的公投也讓世人見識到了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在18世紀逐漸確立的政治製度。按照一般的邏輯,女王作為國家元首,在公投這樣關乎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事上理應表態。但是,白金漢宮在9月9日發表公開聲明稱,女王雖然讚成蘇格蘭繼續留在聯合王國,但在公投上將保持中立,因為公投是“蘇格蘭人民自己的事情”,根據英國憲法,女王對政治議題須保持中立。王室對政治不介入到如此不通融的程度,隻能說英國的君主立憲製之徹底,君主是完全意義上的虛君。

公投過後還出現了一個小花絮。首相卡梅倫因太過高興而忘形,一不小心透露了女王對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的態度。他告訴紐約市前市長布隆伯格,當他電話告知女王公投結果時,女王“喜極而泣”。這番話被現場的麥克風捕捉到。對此,卡梅倫公開向女王道歉,稱失禮行為讓他想狠抽自己。

有意思的是,蘇格蘭人雖然想獨立,但並不排斥英國王室。首席部長薩爾蒙德所領導的蘇格蘭地方政府一直表示,如果9月18日的蘇格蘭公投得出蘇格蘭獨立的結論,女王將仍然是蘇格蘭君主。倘若真的如此,那麼英國與蘇格蘭的關係又回到17世紀了。

在打敗荷蘭、初步建立了海上霸權後,英國又同法國在海上進行了一個世紀的交鋒。通過在歐洲、北美和印度的一係列戰爭,法國的海上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崛起後,英法展開新一輪海洋爭奪戰。1805年,雙方在特拉法加進行了19世紀初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最終英國勝出,確立了其不可撼動也不再有人撼動的海上霸主的地位。19世紀是一個英國稱雄世界的時代。

一、18世紀的英國

英國之所以能夠最終戰勝拿破侖的法國並在戰爭後成為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世界第一強國,18世紀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基礎。這一積累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通過一係列戰爭擴大了海外帝國,其間雖然失去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但這是大旋律中無關宏旨的小音符,況且獨立後的美國依然是英國的商品市場和最重要的投資地;二是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在經濟上與其他歐洲國家拉開距離。

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是英國走出歐洲,與法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場決定性戰爭。七年戰爭最重要的戰場不是在歐洲大陸,那裏場麵雖然宏大激烈且損失慘重,但最終不過是造成了微不足道的變化——歐洲又回到了戰前,隻是確認了腓特烈大帝對西裏西亞的兼並而已。從對世界的影響角度看,七年戰爭的主要戰場在大西洋、北美以及印度。英國以金錢收買歐洲大陸上新興軍事強國普魯士為自己打仗,牽製法國的兵力,以便英國發揮其海軍優勢奪取法國海外殖民地。戰爭期間,英國沒有直接出兵歐陸,僅對法國沿海要地實施襲擾或封鎖,間接配合普軍的行動。對此,19世紀的德國宰相俾斯麥精辟地總結到:英國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在歐洲大陸找一個用身體替他擋子彈的傻瓜。

英國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歐洲之外。首相老皮特的目標直指法國海外屬地和貿易利益:他要奪取法國在加勒比海的島嶼和加拿大,獨占印度。奪取法屬美洲殖民地的第一步必須是削弱法國海軍。隻有這樣,才能將法國的殖民地孤立起來,使其無法得到母國增援。1758年,英國擁有156艘遠洋軍艦,法國隻有77艘。從1759年起,英軍先後擊敗法國地中海艦隊與大西洋艦隊,法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基本被消滅。作為這一行動的直接後果是,法國與其殖民地的貿易從1755年的3000萬裏爾降到1760年的400萬裏爾。

獲得大西洋的海上霸權之後,英國征服法屬美洲的道路已經打開。當時新法蘭西自大湖地區直至密西西比流域,封鎖著新英格蘭向西擴張的道路。這是英國殖民者所不能容忍的。法國在聖勞倫斯河河口的布裏頓角島上建成的路易斯堡要塞是防守加拿大的大門。1758年6月2日,路易斯堡要塞被一支42艘艦船組成的英國艦隊包圍,艦上共有1.8萬士兵,由愛德華·博斯科恩海軍上將指揮。防守要塞的是6200人和10條船,來自法國的補給已經斷絕。7月26日,要塞投降,這是英國征服加拿大的開端。

1759年9月13日的亞伯拉罕平原戰役是一場決定七年戰爭北美戰區勝負的戰役。這場戰事就在當時魁北克城外的高原上進行(現址為魁北克市的國家戰場公園)。整場戰役一共打了30分鍾,卻結束了長達3個月的攻城戰以及改變了加拿大日後的發展。魁北克城內剩餘的法國守軍在9月18日向英軍投降。英軍攻取了魁北克城以後,聖勞倫斯河上再沒有任何障礙能阻止英國海軍前進了。1760年9月8日,法屬加拿大總督投降,加拿大落入英國人手裏。

同時,英國也在東方與法國全力爭奪印度。當時,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建有據點,法國人則在本地治理和金德納哥爾建立據點。在莫臥兒王朝衰退之際,英、法都在爭取擴張自己的權力,衝突在所難免。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雙方已經大打出手,《亞琛條約》僅僅使戰事中斷而已。七年戰爭使戰火重新點燃。一支英國艦隊在英屬東印度公司軍隊支援下,攻取了法國據點金德納哥爾。1757年6月23日,英屬東印度公司與法國支持下的印度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烏德·達烏拉在普拉西交手。當時,孟加拉擁有7萬人軍隊,以及53尊法國東印度公司送給他們的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而克萊武指揮的英國軍隊隻有900名英兵和2000名印度士兵,雙方實力懸殊。但是在戰役開始前克萊武買通了孟加拉軍隊的將領米爾·賈法爾,戰役打響後又適逢暴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藥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藥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最終,英國人隻以死傷72人的代價擊潰了孟加拉的7萬大軍(死傷500餘人)。普拉西戰役雖然隻是一個小仗,但結果卻極其重要,它為英國人征服孟加拉,以至最後征服整個印度鋪平了道路。

普拉西戰役的勝利使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霸權。之後英國人又將矛頭轉向法國,並在隨後的第三次卡納蒂克戰爭中將法國的勢力從印度徹底清除。自此,印度開始逐漸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在海上,英、法艦隊進行了三次不分勝負的交戰,但英國可以自由地補給,而法國的基地卻在遙遠的毛裏求斯。1760年1月22日,喬治·珀科克的英國艦隊獲得決定性的勝利,1761年1月16日,彈盡糧絕的本地治理投降。這決定了未來的印度是由英國獨占而不是英法平分秋色。

整個七年戰爭,英國在海外攻城略地,一個一個勝利的取得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霍勒斯·沃波爾驕傲地說:

我們的鍾都為歡呼勝利而敲得破舊不堪了。

1763年2月10日,英法兩國簽署《巴黎條約》。主要內容有:

(一)美洲的加拿大、新斯科舍、布雷頓角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全部由法國轉入英國手中,西班牙將佛羅裏達交給英國,從法國手裏獲得路易斯安那西部和一筆錢作為補償。

(二)在西印度,法國將多米尼加、格林納達島、聖文森特島、多米尼加島和多巴哥島割讓給英國,後四島屬於小安的列斯群島,多米尼加屬於大安的列斯群島(包括古巴、牙買加、海底、多米尼加)。

(三)在印度,法國隻保有5個城市,但必須拆除工事,不得設防,隻能用作通商。也就是說,法國人的身份是商人而不是帝國的建立者。

七年戰爭和《巴黎條約》使英國受益匪淺。它通過消滅法國的海上力量、鯨吞法國的殖民地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海洋霸權,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而不僅僅是歐洲強國。七年戰爭奠定了大英帝國世界霸權的基石。一位英國曆史學家評論說:

從戰爭結束起,英國較其周圍國家重要還是不重要,已無關緊要。因為英國已不再僅僅是一個歐洲強國,不再僅僅是德國、俄國或法國的對手。

在趕走了法國人之後,英國就開始了逐步吞並印度的過程。英國人將在印度榨取的財富送回英國後促成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印度也為英國人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根據地,使他們以此為跳板在19世紀進一步擴張到南亞其他地方,擴張到中亞和遠東。在北美,墨西哥以北地區基本成為英國的天下,成為英語世界的一部分,這一點對人類曆史尤其具有意義,因為後來就是在北美英國殖民地的基礎上,誕生了一個極大地影響了世界的超級大國。時至今日,法國在北美經營幾百年的痕跡隻有加拿大說法語的魁北克省了。在一定意義上,七年戰爭改變了世界政治的進程。

到18世紀下半葉,以英國為中心,輻射到整個殖民地的商業貿易圈基本形成。在這個貿易圈中,作為宗主國的英國提供工業品或製成品生產,美洲殖民地提供煙草、魚類及海防倉庫,西印度群島殖民地提供蔗糖及其他熱帶農副產品,印度則提供香料。

二、工業革命1.0

在對外征戰不斷取得勝利的同時,英國內部也醞釀、發生了一場變革,即從18世紀下半葉發端的工業革命。這是英國在近代極其重要的一次技術與製度創新,奠定了它在下一世紀中的“世界工廠”地位。

所謂“工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曆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隨後傳播到英格蘭乃至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又傳播到北美。

工業革命與海外帝國擴張同時發生並非偶然現象。後者促使海外市場不斷擴大,對各種商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對此,以手工工場為支撐的生產能力變得捉襟見肘。為了能經受住這種考驗,幾乎整個英國都在開足馬力生產。

市場上迫切的需求首先出現在紡織業,因為這個行業的產品與普通人的生活關係最密切。一位英國棉紡主從他在倫敦的經理人那裏得到這樣的信息:

無論你能生產多少平紋布,好的次的我們都要。你必須想辦法發明,在工業中你們大有可為。

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產,滿足市場永無止境的需求,工匠們的聰明才智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新的發明一個接著一個:飛梭(1733年)、珍妮機(1764年)、水力紡紗機(1768年)、騾機(1779年)、卡特萊特織布機(1785年)。舊式的紡織生產單位一般以戶為單位,隨著上述新發明的出現,生產規模大大擴展,更多的人能在一起工作,工廠模式出現了。

棉紡織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經營模式的改變成為引發工業革命蝴蝶效應的初始變量。紡織機作為工具機需要強大的動力來推動,而使用水力需要有足夠的落差,所以工廠必須建在有急流的鄉間,而不是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城市,流水的量也受到季節影響。因此,發明一種不受地理條件限製的動力就成了工業發展的迫切需要。1769年,瓦特試製成功單向蒸汽機,1882年造出雙向蒸汽機,1784年取得專利。蒸汽機使人類從此開始擁有自己創造的動力,而不用再受製於大自然,它解決了大工業發展所必需的動力問題,開始推動工業革命向縱深發展。在瓦特的訃告中,人們這樣讚頌他發明的蒸汽機:

它武裝了人類,使虛弱無力的雙手變得力大無窮,健全了人類的大腦以處理一切難題。它為機械動力在未來創造奇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將有助並報償後代的勞動。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把功率的單位定為“瓦特”。

蒸汽機首先用來為工廠提供動力。紡織行業用它來驅動紡紗機和織布機,煉鋼廠用它來開動鼓風機,為高爐提供風力,煤礦用它排除礦井積水。至1800年,英國已有蒸汽機321台,到19世紀20年代,棉紡織工業中蒸汽織機已經替代了絕大部分的手工織機。在兩台蒸汽織機旁工作的一個男孩所織的布匹比一個熟練的手工織工多15倍。

接著,人們就嚐試將蒸汽機用於運輸,並最終促使水陸交通發生了革命。1783年,馬貴斯·朱費羅伊·達班斯成功地使用蒸汽機驅動船的航行;1804年,理查德·特利維西克製造出第一台蒸汽機車。雖然這兩種機型從經濟上來看都不是成功的,但經過不斷的努力,蒸汽火車和蒸汽輪船便很快相繼問世。1819年,第一艘汽船橫渡大西洋。到1840年代,英國主要鐵路幹線已經基本建成。

蒸汽機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小工場主無力購買和使用昂貴的蒸汽機,規模化經濟因而得到發展;大工廠需要更多的工人,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向城市集中,原有的社會結構被破壞;從男人到女人,從成人到兒童,大量的工人不分晝夜在工廠工作,不僅改變了前工業化時代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模式,也為社會主義運動與民族主義的興起、大眾政治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