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的崛起?·215(1 / 3)

第十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美國的崛起

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是卻在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裏演繹了大國崛起的罕見奇跡,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強國之路。自19世紀末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以來,美國的權勢逐漸擴張至政治、軍事、金融等領域,並在科學、文化、娛樂等諸多方麵擁有龐大的影響力。時至今日,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強國。

1620年9月6日,一艘名為“五月花”號(May flower)的帆船在牧師布萊斯特率領下由英國普利茅斯出發橫渡大西洋,船上載有包括兒童在內的102名男女清教徒。這群新教的少數派在英國為國教所不容,於是拖家帶口移民至北美新大陸,去建設自己理想中的“美麗新世界”。

經過2個多月艱苦的航行,11月21日,“五月花”號到達科德角,即今天馬薩諸塞州的普羅文斯敦。在登陸前,為解決日後殖民地的管理問題,這些清教徒們製定了一個共同遵守的《五月花號公約》,由船上41名自由成年男性簽署,內容如下:

“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麵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願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製定頒布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五月花號公約》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它的簽約方式及內容代表著“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思來決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強權來決定管理”。這個團體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而且將依法而治,蘊含了日後美國立國的基本政治理念。

清教徒在普利茅斯離岸後正值冬天,寒冷的天氣加上食物不足、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等原因,這批移民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新大陸的生活技能。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感恩節。

一直以來,“五月花”號移民都被看成是美國精神的體現:他們是堅守信仰的理想主義者,為捍衛宗教自由不惜遠涉重洋;他們舉家前來是要在新大陸生根發芽,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一個“新世界”;他們製定了自我管理的《五月花號公約》,體現了寶貴的法治與民主思想;他們感恩上帝和幫助過自己的印第安人,與土著共進晚宴,慶祝第一個感恩節。毫無疑問,在美國人看來,這些人才是他們民族的典範和榜樣。

但真實的曆史並沒如此簡單和理想化。其實,“五月花”號不是從英國移民駛往北美的第一艘船隻,早在1606 年12 月,就有三艘帆船從倫敦港啟航駛往新大陸。船上共載有大約150 個成年和少年英國男子,沒有女性,為首的是克裏斯托弗·紐波特船長。他們受倫敦弗吉尼亞公司的派遣,揣有英王詹姆斯一世的特許狀,有三個主要目的:尋找黃金(像西班牙人在南美洲那樣);將西班牙人拒於北美大陸之外;探尋通往富裕東方的新路線。顯然,居家過日子不是他們的打算,他們的使命用探險來形容更合適,而支撐探險的則是對財富的追逐。

經過144 天的艱難航行,在付出將近40 人葬身海上的代價之後,1607 年5 月14 日船隊駛進北美洲中部東岸的切薩皮克灣,在位於目前弗吉尼亞州東南部的一個沼澤地半島登陸落腳。這是英國人在北美第一個成功的據點。根據英王的名字,這些殖民者將當地注入大西洋的河流命名為詹姆斯河,定居點就叫詹姆斯敦。整個新殖民地被稱為“弗吉尼亞”,意即“處女之地”,以紀念1603年去世的“童貞國王”伊麗莎白一世。正是從這裏,現代美國的曆史開始了。

不過,殖民者最初的日子並不順利。他們一抵達北美,就趕上了一場大旱,酷熱和勞累很快就奪去半數人的生命。1609年,他們又遭遇寒冬,由於得罪了向他們提供糧食的印第安原住民,饑饉使很多人“像蒼蠅般死去”,據記載還發生了人吃人的慘狀,500 個定居者一度銳減到僅剩60 人。他們也沒有處理好與土著的關係,1622 年和1644 年印第安人的兩次大規模襲擊分別導致350 個和500個定居者喪生。

1612 年之後,煙草種植業的引進使詹姆斯敦繁榮起來,並成為弗吉尼亞殖民地的首府,北美殖民地第一次立法代表會議就在詹姆斯敦召開。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1619 年,詹姆斯敦購進了第一批非洲黑奴,開始了美國的奴隸製。但好景不長,1676 年,反抗州長的弗吉尼亞人一把火將該市夷為平地,1699 年州府遷往威廉斯堡使詹姆斯敦進一步走向沒落。再後來,連當年定居點的最初遺址也被河水淹沒。

不同於“五月花”號的自由、民主、法治以及感恩,詹姆斯敦的曆史充斥了貪婪、殘酷、暴力與壓迫,也正因為如此,數百年來美國人一直羞於談到它。事實上,“五月花”號與詹姆斯敦恰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美國,它們都是現代美國的淵源,呈現了它矛盾而複雜的特征。

美利堅合眾國由50個州和1個聯邦直轄特區組成,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國土麵積超過962萬平方公裏,位居全球第三,人口總量超過3億。這是一個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早在19世紀30年代,法國人托克維爾在造訪美國後就這樣寫道:“美國和俄國似乎由天意挑選將支配地球一半命運的。”(《美國的民主》)這一預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證實,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裏,美蘇兩極格局主宰著世界,而美國的超強地位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就開始了,並延續至今。

一、得天獨厚的強國之路

500年前,美洲這片廣袤遼闊的陸地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家園。15世紀末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後,移民蜂擁而至,一個個殖民地相繼出現。到18世紀,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起13個殖民地,美利堅合眾國正起源於這13個英屬殖民地。1775年,北美殖民地爆發了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1776年7月4日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通過了《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1787年製定聯邦憲法,1788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

美國問鼎強國的曆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1783年至1815年是第一階段。其間美國的主要任務是維持自己的獨立。一方麵,它要克服獨立之初中央政權虛弱不堪的狀態,並建立一支足夠的軍事力量,如此才能在一個敵對的世界中生存下來;另一方麵,它還不得不在“準戰爭”中同法國交手,在1812年戰爭中同英國打仗;第二階段從1815年後到內戰前。這一階段美國經曆了驚人的經濟和人口增長,馬不停蹄地完成了大陸擴張,將其商業擴展到世界各地;第三階段從內戰結束到19世紀末。內戰使美國得以保持為一個單一實體,鞏固了聯邦政府對於各州的最高權力,這些確保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強國。到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生產已躍居世界第一位。

獨立之初,美國的未來並不樂觀,不要說實現偉大輝煌,就連維持獨立都存在問題。根據《邦聯條例》成立的邦聯,雖然擁有按照歐洲標準看非常龐大的領土,但缺乏強大的中央權威,而且在軍事上是個侏儒。原因顯而易見:各州拒絕向中央政府交出任何一點主權,尤其是拒絕賦予它征稅權。因為缺乏必要的經費,1785年,邦聯賣掉了大陸海軍的最後一艘戰船,僅維持美國第一團作為其“陸軍”,兵員為當初授權的700人。

沒有海軍,陸軍又極其弱小,在這種情況下,邦聯解決不了自身的諸多內外安全問題。當時,新生的邦聯幾乎麵臨來自四麵八方的威脅。在西北地區,英國人拒絕撤出要塞,他們借助於這些要塞進行獲利豐厚的毛皮貿易,插手印第安人事務,阻擋美國向西部擴張;在佛羅裏達和路易斯安那,西班牙行使著與英國類似的影響力,並且保持對密西西比河的遏製;強大的印第安人部落也同白人殖民者爭奪通向西部的道路;在地中海,北非海盜劫掠美國商船,迫使美國政府用貢金買保護。1786年秋天,一場國內危機進一步暴露了邦聯的虛弱。一位名叫丹尼爾·謝司的革命戰爭老兵領導馬薩諸塞西部的農民叛亂,反抗債務和稅收,而邦聯既無法征召人員、也無力籌集資金平息這場危機。

值得慶幸的是,美國開國元勳們不願看到這場爭取自由的偉大實驗以失敗告終。1787年,來自獨立後的13個小邦國的55位頭麵人物聚會費城,他們製定了對美國曆史影響深遠的《1787年憲法》,並據此建立了一套新的政府框架。

首先,憲法明確了地方(州)和中央(聯邦)的權力分配。憲法將外交權、宣戰權、管理州際貿易和對外貿易權、貨幣發行權等權力授予聯邦政府,其餘權力歸各州。如此,既滿足了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的需要,同時又最大程度保護了各州的獨立性。

其次,建立了由立法(國會)、執法(總統)和司法(聯邦法院)三個部門組成的聯邦政府,這三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製衡。隻有國會才能製定和通過法律,但這些法律需要總統簽署才有效;總統可以否決國會立法,國會則能夠以2/3多數推翻總統否決。而且,國會還可以對民選的總統和終身任職的聯邦法官提出彈劾。作為軍隊總司令,總統可以動用軍隊,但無權對外宣戰,宣戰權在國會。聯邦法院的法官由總統任命,但終身任職,不再受製於任何個人和黨派。聯邦法院擁有解釋憲法的權力,任何法律一旦被判違憲即失去效力。

再次,在立法機構和選舉製度上平衡大州與小州的利益。國會分成眾、參兩院,眾議院議席按人口的多寡成比例分配,由此來滿足大州的要求,而參議院則不論大州小州,一律隻有兩個議席,這樣小州的利益也得到照顧。任何法律都必須由兩院同時通過。與此相關的問題是,代表全國的總統該如何產生?如果總統的選舉完全由選民直接選舉的話,那麼,來自人口大州的候選人就會占便宜,其當選的可能性遠大於小州的候選人。於是,憲法的製定者們又設計出獨特的總統選舉人院,由各州選出與其國會議員數目相等的總統選舉人組成,由他們來選舉總統。

1787年憲法體現了開國元勳們對以洛克為代表的英國政治哲學的信奉:權力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因此,他們要限製一切權力,不論是君主(聯邦)的主權,還是民眾的主權,都必須受到約束。而且,他們還特別防止出現所謂的“多數的暴政”,對作為社會少數的富人和小邦的權力也予以保護。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納德·施瓦茨為此認為:

美國對人類進步所作的真正貢獻,不在於它在技術、經濟或文化方麵的成就,而在於發展了這樣的思想:法律是製約權力的手段。

他甚至不無偏見地聲稱:

在其他國家,權力之爭由武裝部隊來解決;在美國,權力之爭由法律家組成的大軍來解決。

《1787年憲法》使新生的美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確保了美國持續至今的政治穩定,是美國能夠登頂世界權力巔峰的製度基礎。

在完成了國家重構之後,特別是在1812年戰爭結束後(這場戰爭使美國的獨立不可逆),美國國家全方位的快速發展開始了。美國獨立革命後,英國將阿巴拉契亞山與密西西比河之間的所有土地割讓給了這個新生國家,使其領土麵積翻了一番。1803年,急需資金的拿破侖將路易斯安那(從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的一大片土地)賣給美國,一夜之間,美國的領土又翻了一番。此後,通過1846~1848年的美墨戰爭和《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美國用1500萬美元強買下了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1790年,美國的領土為88.8811萬平方英裏,到1853年就擴展到了302.2387萬平方英裏。

1800年,美國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資源,但是缺乏企業投資所需的勞動力和資金,來自歐洲,主要是英國的移民和投資滿足了這一巨大需求。大批移民橫渡大西洋的結果是美國人口出現了爆炸式增長,由1790年的不足400萬發展到1880年的超過5000萬。資源豐富、政治穩定、主要由英國移民後裔組成的美國也是歐洲銀行家和商人尋找投資機會、建立企業的理想之地。19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工業化。

但美國廣闊的領土對於工業家而言還有著不利的一麵——地區之間的交通和聯係不夠便利。為了促進交通和運輸,政府著手開鑿運河,私人投資者建立輪船航線和鐵路網絡。到1860年,東北部的工業企業、南部農業區以及中西部城市聖路易斯和芝加哥之間已有鐵路相連。

到1850年代,美國的商業已擴展至全球,1860年,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世紀中葉,有一個難題或者說考驗又擺在美國麵前,即如何解決南方與北方之間不同的發展道路問題。在建國之後,美國南北方遵循的是不同的製度模式:北方走自由資本主義道路,南方則實行奴隸製的大種植園主經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平行發展之後,南、北方之間兩種製度的分歧和鬥爭愈演愈烈,南方的奴隸製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參議員亞伯拉罕·林肯在1858年預言:

分裂的家庭是不能持久的。我相信,政府不能容忍永遠的半奴役半自由……國家要麼完全這樣,要麼完全那樣。

1860年,反對黑奴製度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南部奴隸主發動叛亂,南北戰爭爆發。

這是一場實力完全不對稱的戰爭,工業化的北方遠遠壓倒奴隸製的南方。戰爭爆發時,聯邦有白人2000萬,南方隻占600萬,而且移民和黑人應征入伍又增加了北方的人力供給;北方有11萬家製造工廠,南方各州卻隻有11萬名產業工人,留在聯邦的各州生產了全國工業產品總量的十分之九以上;北方有鐵路2.2萬英裏,南方隻有9000英裏。為了贏得戰爭,北方投入了大量資源,大約90%的工業生產都為戰爭服務,全國2/3的鐵路線都用來運送裝備。大約有155.6萬名士兵在聯邦軍隊中服役,傷亡總數為63.4萬。大約有80萬人在邦聯軍隊中服役,約48.3萬人傷亡。

所以,盡管南方的總統傑斐遜·戴維斯受過西點軍校教育,在美墨戰爭中有過英勇的戰績,還當過4年的陸軍部長,但他也無力打贏這場實力懸殊的工業化時代戰爭。有如林肯在1864年12月指出的那樣:“聯邦能夠無限期地打下去,因為比起戰爭開始時它擁有更多的人員和物資,且其資源顯然用之不竭。”1865年,戰爭以北方獲勝而結束。

內戰對美國的發展意義重大。首先,它粉碎了聯邦內部的分離勢力,並且大大削弱了各州主權。在聯邦體製內部,力量對比從有利於各州變成有利於聯邦政府,人們不再用複數說美利堅合眾國(are),而是用單數說這個國家(is)。

其次,黑奴的解放、奴隸製的消失使美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再加上源源不斷的移民、英國的投資以及連接國內各地的鐵路的修建,美國經濟在19世紀最後30年開始起飛。1870年,美國生鐵產量為190萬噸,到1890年增至1030萬噸;鋼產量1880年為120萬噸,到1900年為1020萬噸;煤產量在1870年為3310萬噸,1900年為26970萬噸;棉花消費量在1880年為157萬包,到1898年為346.5萬包。隨著內燃機的應用,美國對石油的需要量大增,1870年石油開采量為2億加侖,1900年增至27億加侖。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速度是當時世界少有的。

在運用最新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美國又出現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機床製造業、食品工業、化學工業、橡膠工業、電氣工業和汽車工業。電燈、電話、打字機、留聲機、照相機、攝像機、電動機等一係列新發明都在這一時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