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蘇聯的崛起
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蘇聯——這個占世界陸地總麵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歐美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托克維爾100多年前的預言終於成為現實,一個統治地球另一半的超級大國在歐亞大陸誕生了。
十月革命後誕生的蘇維埃政權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起步的。15年後,即1933年1月,在提交給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報告中,黨的總書記斯大林是這樣概括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一年實現)的目標和成就的:
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將蘇聯從一個依賴於反複無常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弱國改造成一個工業強國,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不再依賴於世界資本主義的反複無常。
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將蘇聯改造成一個工業國家,徹底清除資本主義因素,擴大社會主義經濟形式的戰線,為廢除蘇聯的階級和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構建經濟基礎。
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將小的和分散的農業改造成大規模的集體農業經營,以此來保證農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徹底消滅在蘇聯恢複資本主義的可能性。
最後,五年計劃的任務是建立技術和經濟的所有必要前提條件,盡最大力量增加國家的國防能力,使其能堅決對抗任何國外軍事力量的幹預和任何外國的軍事侵略。
四年來工業發展的結果是什麼呢?
以前,我們沒有鋼鐵工業,這是國家工業化的基礎。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我們沒有拖拉機製造業。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我們沒有汽車製造業。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我們沒有機械工具製造業。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我們沒有現代化的大型化工企業。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我們沒有真正的生產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大型企業。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我們沒有飛機製造業。現在我們有了。
以前,在發電量上,我們位居末端。現在我們名列榜首。
以前,在石油和煤炭的產量上,我們位居末端。現在我們名列榜首。
作為以上成就的結果,資本主義因素已經被完全而且不可逆轉地逐出了工業,社會主義工業成為蘇聯工業的唯一形式。
讓我們把話題轉到四年來農業發展的成果上。黨用三年的時間成功地組建了20多萬個集體農莊和5000多個國家農場,致力於穀物的種植和牲畜的飼養。與此同時,在四年的時間裏,擴大了2100萬公頃的耕種麵積。黨還成功地將60%以上農民的土地聯合成集體農莊,涵蓋了農民耕種土地的70%。這意味著我們已經三倍地完成了五年計劃。黨還成功地把蘇聯從一個小農作業的國家改造成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國家。這些事實難道還不能證明蘇聯的農業體係優於資本主義體係嗎?
最後,這些成就的結果是,蘇聯已經從一個沒有防禦準備的弱國被改造成一個防禦力量強大的國家,一個時刻具有預防力的國家,一個能夠大規模生產所有現代防禦設施——當麵對來自外界的侵犯時——能用其裝備自己軍隊的國家。
當然,斯大林的報告不乏誇張和不實之詞,比如蘇聯的農業集體化並不像斯大林描述的那樣成功。在一些地區,憤怒的農民以屠殺牲畜、燒毀莊稼等手段來反抗政府的計劃。由於不能完成產品定額,農民常常被餓死在他曾經擁有的土地上。1931年,斯大林要求停止農業集體化,並聲稱決策者“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於集體化中農民的死亡數字最謹慎的估算也在300萬人。但總的來看,到1933年,蘇聯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擁有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係,特別是重工業尤為發達。再考慮到蘇聯廣闊的國土縱深和眾多的人口,這樣的國家幾乎注定將成為總體戰的贏家。雖然二戰使蘇聯蒙受巨大損失,但必須承認,正是這場戰爭造就了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
搖搖欲墜的沙皇俄國終於在1917年11月倒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生的蘇維埃俄國。但是,對這個還在繈褓中的國家而言,十月革命的勝利隻是考驗的開始。之後,它經曆了近三年的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國民經濟總損失超過戰前整個國家財富的1/4。最終,蘇維埃俄國挺住了。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宣告成立,社會主義建設也從此步入正軌。在兩個五年計劃之後,蘇聯躍居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大國,其雄厚的工業實力是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完成大國崛起的關鍵基礎。
一、在廢墟上起步
1922年12月蘇聯成立時,距十月革命勝利已經過去了整整5年。在這內憂外患的5年裏,雖然新生的蘇維埃國家站穩了腳跟,經受住了一個又一個嚴峻的考驗,但是,即將開始的社會主義建設卻幾乎是在一片廢墟上起步的。
沙皇俄國原本就是一個資本主義未能充分發展起來的農業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是歐洲大國當中最為落後的。革命前,工業產品隻占國家全部產品的l/3,農業產品則占國家全部產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業產品占世界工業產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計算,與另一個落後的國家西班牙不相上下。沙俄不僅在經濟技術上要依賴於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還要從國外輸入大量的機械設備。所以,即便不考慮戰爭的破壞,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是在一個極低的起點上開始的。
讓問題雪上加霜的是,俄國連續經曆了7年的戰亂(4年世界大戰,3年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國家幾乎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在此7年間,2000萬人死亡,還有30萬人投降到波蘭,其中內戰時期1500萬人死亡,包括至少100萬的紅軍和50萬以上的白軍。工廠停產和糧食奇缺引起了失業和饑荒,再加上1920年和1921年的旱災,國家經濟幾乎崩潰。1920~1921年,全國就約有3300萬人麵臨饑餓和死亡,僅1920年就有300萬人死於斑疹傷寒。1920年,工業產品隻有戰前的14%(也有說10%),農業產量隻及戰前的60%(也有說50%)。
戰爭期間還有100萬人逃離俄國,到遠東或者波羅的海諸國。這些人被稱為白俄,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人才的流失也為新國家的建設帶來了種種困難。
與此同時,蘇聯還麵臨著極其險惡的國際環境,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采取了敵視和不承認的政策。
蘇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工業化進程。如此惡劣的初始條件決定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將不會走尋常路,這既是蘇聯成功的原因,又為其埋下了日後失敗的種子。
二、一個工業強國的誕生
在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叛亂被粉碎後,蘇維埃俄國黨和政府所麵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恢複被破壞了的國民經濟。斯大林說:
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50年到100年,我們要麼努力,要麼失敗。
俄國曆來工業基礎薄弱,恢複國民經濟,顯然不是簡單地要達到1913年的水平,因為那仍然是一個落後國家的狀態。對此,列寧明確指出:
要挽救俄國,單靠農民經濟收成豐盛還不夠,而且單靠供給農民消費品的輕工業情況興旺也還不夠——我們還要有重工業……不挽救重工業,不恢複重工業,我們就不能建成任何工業,而沒有工業,我們就根本不能維持我們成為獨立國家的地位……
斯大林也提出:
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從當時蘇聯的具體情況來看,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主要有兩個方麵的考慮。一是隻有迅速地在國民經濟中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才能使蘇維埃國家從落後的狀態中走上工業現代化的軌道,而重工業就是這種基礎的實質。沒有它,就不可能對整個國民經濟包括農業在內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沒有它,就不可能把落後的俄國國民經濟部門裝備起來。二是隻有迅速地建立起強大的重工業,蘇聯才能夠在敵對的資本主義包圍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的發展,才能把國防力量增強到足以捍衛偉大革命成果的水平。總之,新生的蘇維埃俄國要想在充滿敵意的國際環境中生存下來,要想取得社會主義建設在一國的勝利,就必須改變國民經濟結構,實現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從當時的曆史條件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一條符合蘇聯國情的正確道路。在整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的過程中,蘇聯黨和政府正是遵循這一方針規劃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藍圖。
蘇聯從1928年10月起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32年底提前完成。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工業中重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速度之比為1.85:1,即重工業增長241%,輕工業則增長130%,蘇聯工業總產值與1913年相比增加近2倍,工業產量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五年計劃初(1928年)的48%增加到70%(1932年),其中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比重從43%上升到53.3%。這些數字表明,到1932年,蘇聯已經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就工業發展速度來講,蘇聯已占世界第一位。
1933~1937年蘇聯又實行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同樣取得了巨大成績。二五期間,蘇聯注意挖掘已建企業的潛力,同時大力發展本國機器製造業。此後,蘇聯基本停止了外國設備的進口,1937年機器進口的比重僅占蘇聯需求量的0.9%。這顯示蘇聯經濟的高度獨立自主性。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幾乎增加了5倍,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占57.8%。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增長44.3%,而蘇聯則增長了7.5倍,比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快了14.3倍!至此,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有意思的是,雖然蘇聯一直強調工業發展的獨立性,但事實上並未排斥借鑒引進西方的技術和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遭受經濟危機打擊之機,從西方引進一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技術力量,還用高薪聘請外國專家和技工。到1931年年初,蘇聯同外國資本家簽訂了124項技術援助項目,三個主要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劄波洛日鋼鐵廠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第聶伯水電站等大型項目都引進了美國、德國的設備和技術,並得到外國工程師的幫助。1932年,工作在蘇聯重工業部門的各國專家約有6800人。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誌《為了工業化》上寫道:
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在二戰期間,斯大林曾告訴美國總統羅斯福:
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也大多是在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1938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由於德國法西斯的入侵而被迫中斷。
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和第三個五年計劃頭兩年計劃的實施,蘇聯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其間,蘇聯建成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和輕型機器製造業等部門。由於戰爭危險的迫近,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還特別重視和加速了對東部地區工業基地的建設,東部地區得到國民經濟中全部投資的33%,得到重工業中全部投資的37%,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1940年,蘇聯的生鐵達到1500萬噸,鋼達到1830萬噸,煤達到1.6億噸,石油達到3100萬噸,商品穀物達到3830萬噸,棉花達到270萬噸。
蘇聯的成就和它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的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後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