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語 21世紀的大國崛起之路
曆史的價值在於未來,我們總結世界主要國家崛起的經驗,目的是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當下的中國,正站在民族複興、大國崛起的關鍵點上,未來走向哪裏,不僅國人關注,而且全世界都在關注。
曆史的價值在於未來,我們總結世界主要國家崛起的經驗,目的是為中國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從表麵上看,大國崛起的條件是相似的:穩定而強大的政權,獨立而繁榮的經濟,因創新而帶來的較為持久的發展動力以及高瞻遠矚的領導人在關鍵時刻所發揮的作用,等等。但每個國家的經曆又是獨特的,他國的經驗隻能借鑒而無法簡單複製。所以,一個國家必須從自身國情出發,順應時代大勢,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大國崛起之路。
當下的中國,正站在民族複興、大國崛起的關鍵點上,未來走向哪裏,不僅國人關注,而且全世界都在關注。這關注的背後,無疑有經驗和偏見在作祟。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在反思這場人類曆史的大浩劫的同時,人們也在思考,類似的戰爭是否會再次發生?幾乎本能地,一些西方媒體將中國與當年的德國進行了類比:
100年前,新興大國德國為了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向守成大國英國發起了挑戰;100年後,成為世界經濟“老二”的中國也在諸多領域與守成大國美國存在矛盾。
100年前,民族主義情緒在德國狂飆突進;100年後,愛國主義成為中國媒體的主流話語。
100年前,德國的“無畏艦”如下餃子般進入北海;100年後,中國的海軍艦艇編隊頻頻出入西太平洋。
100年前,錯綜複雜的巴爾幹半島最終引爆大國戰爭;100年後,中日東海釣魚島之爭有可能成為新的火藥桶。
……
但表象並不等於真相。這裏問題的關鍵是,21世紀的大國崛起是否還能走曆史上的老路?和平崛起是否行得通?對此,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做出悲觀預測:
坦率地講,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
如果從表麵上看,今天的世界與100年前的世界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
都有一個走向衰落的霸權性國家;
都有一個發展勢頭極其迅猛的新興強國;
都有引發大國戰爭的導火索;
都有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的軍事同盟。
而且,你說經濟全球化會使大國間的戰爭得以避免?那麼我可以告訴你,1914年英德之間經貿關係之密切超越今天的中美。
如果曆史就是簡單的重複,如果今天就是略加修飾的昨天,那麼,2014年的確如1914年一般危險,新的大國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但,從1914年到2014年,世界並沒有原地踏步。這100年,已經有太多的變化在改變著大國崛起的模式。
首先,核武器誕生了。核武器巨大的殺傷破壞力使現今政治領導人可以準確預知戰爭升級的後果——彼此的毀滅,這是對大國間戰爭最有力的製約。美蘇之所以始終未能將尖銳的冷戰發展成大規模的熱戰,核武器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有理由推測,假如當年德皇、沙皇、奧匈皇帝也能預知總體戰的威力和一戰帶給歐洲的災難,那麼他們在1914年可能就不會選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