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1 / 3)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

大連鵬泰土地估價有限公司

引?言

我國雖然擁有遼闊的版圖,但其實是一個不具有耕地優勢的國家,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的2/3,隻有1/8可以用作耕地,我國的耕地後備資源少,並集中分布在西北和青藏的幹旱、半幹旱和高原地帶。人均耕地麵積隻有1.38畝,根據“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1998年我國耕地麵積為19.45億畝,2008年僅為18.257億畝,呈現出持續減少的勢頭,平均每年淨減少耕地1300多萬畝。所以國家提出了18億畝耕地的紅線。而現代化農業可以人為控製水肥,提高作物的抗災能力,把作物的產量達到最大化。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可以說是農業現代化的過渡,是農業現代化的縮影,是現階段我國保持糧食生產安全產量穩定的最保險也是最務實的方法。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也可以增加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在一定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後達到標準原有的基本農田和新劃定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對土地進行集中連片的規劃及整治,可以使土地的利用價值達到最大化,同時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配套設施也為現代化農業的建設提供了基礎。而高標準的基本農田可以確保糧食作物旱澇保收、高產穩產,促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使農民增產增收,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規模整治,優先在基本農田範圍內建設;堅持因地製宜,實行差別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措施;堅持數量、質量、生態並重;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鼓勵農民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工程建設;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引導,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5項工程,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複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對於地形坡度大於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麵等區域,禁止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達到的標準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土壤肥,無汙染,產量高;耕作層厚度20厘米以上,耕作層有機質含量增加0.5%以上(土有機質含量達到1.5%,田有機質含量達到2%),灌溉保證率達到80%以上,耕地年糧食生產能力達到800公斤/畝以上。”水田、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具體指標應分別達到2008年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遼寧省糧田建設等級標準》(遼寧省地方標準DB51/T846-2008)三級以上。

糧安天下,地實糧豐。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提高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是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物質基礎的有力舉措。近年來,我國土地整治的重點和核心逐漸轉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此,建議切實抓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

1.集中布局

我國未來糧食生產應突出地方農業特色,突出產業競爭優勢,劃定重點區域重點建設。統籌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差別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求。如東北平原區應以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積極推行規模化、機械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為主;長江中遊平原區和華南丘陵平原區應以加強汙染農田治理,改善基本農田環境為主;雲貴高原區應將農田整治與陡坡退耕還林政策有效結合,以加強山地丘陵區坡改梯為主;黃土高原區應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風沙防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科學圈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建設成5000片萬畝以上集中連片基本農田,依據區域自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發展潛力,在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內形成一批標準化基本農田和綜合生產能力較強的糧食生產基地,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格局。

合理集聚高標準基本農田。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逐漸歸並“小板塊”為“大板塊”,促使基本農田向“優質、集中、連片”的集聚方向發展。項目區農田實現“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土肥沃、水暢流、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標準化格局,使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明顯提高。

2.設立“硬杠杠”

實現建設標準化、管理規範化、使用科學化,確保在高標準基本農田上獲得高產,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標準化。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內容,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同時,嚴格落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各項目區配合現有的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型泵站、大型灌區改造等工程建設,采用工程、生物、農技等措施,分年度重點開展田間渠道工程、小型水源工程、小型排灌泵站和中低產田改造、土地整理及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等項目建設。

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管理的規範化。將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層層分解,明確不同區域的建設定位、主導方向、時序和任務,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的信息檔案,統一標誌,統一保護,爭取建設一片、穩定一片、成效一片、使其成為可檢索、可定位的永久高標準基本農田。

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使用的科學化。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推進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確定田塊規模,規整田塊,使其滿足農業機械作業條件;完善田間道路係統,優化田間道、生產路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載標準和通達度。加強農田灌溉與排水工程建設,提高耕地灌溉麵積比例和渠係水利用係數,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等。另外,高標準基本農田在使用上要用養結合,與高產創建相結合,確保在高標準基本農田上獲得高產。

3.建立完善機製

建立完善的責任主體機製、部門會商機製和資金渠道機製,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一是要建立“一把手”抓“頭等事”的機製。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建立“一把手”負責製,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作為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製的一項重要內容,並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監督實施。二是要建立“一把手”抓“一把手”的機製。建立部門會商機製,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農業、財政、交通、國土、水利、林業及其他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配合、形成合力,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共同推動規劃的實施。三是要建立主渠道帶動相關渠道的機製。以土地整治專項資金為引導,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形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基金,確立項目建設資金保障。四是要堅持“為了誰,依靠誰”的原則。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土地權利人合法權益,建立並出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以獎代補”辦法,鼓勵農民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工程。

二、高標準基本農田與農業現代化的關係

1.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由落後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同時,農業現代化又是一種手段。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生產技術科學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動力源泉,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農業現代化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工生態係統的產生及普遍存在。這種係統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麵要求盡可能多地生產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確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麵要堅持生態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2.高標準基本農田與農業現代化關係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性比較強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隻有階段性目標,而沒有終極目標,即在不同時期應當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標和在不同的國民經濟水平層麵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征。根據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曆史進程,一般可將農業現代化分五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階段及發達階段。一個國家、地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分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農業發展現狀,隻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實際而又便於操作的決策。而根據我國現有的技術及經濟情況以及農村土地的利用狀況和條件,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也可以稱作是現階段的現代化農業。

三、結論

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力基石,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麵。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

丹東礦產勘察設計有限公司?張國文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能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能有效地緩解建設用地指標緊張的矛盾,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用地保障。因此,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開展得好壞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根本利益。而我國農村的現狀是農村居民點分散不集中,土地利用率低,住房建築淩亂嚴重影響村容的整潔,田塊分散零碎,分布不合理,閑荒地和廢棄地較多,農田基礎設施薄弱。這種土地利用現狀難以滿足未來建設新農村的需要,因此以“整地興農”為目的,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為手段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效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具體體現,本文主要介紹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對其發展提出幾點意見。

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農村人口多是中國的國情,隻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步入統籌城鄉發展、以農促工、以城帶鄉的新階段,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保護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增加有效耕地麵積、確保基本農田麵積等方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麵主要闡述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所起到的作用。

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符合新農村建設的方向

(1)與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內涵相一致。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指產業要形成新格局;“生活寬裕”是指農民生活要實現新的提高,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標;“村容整潔”是指鄉村麵貌呈現新變化,改善農村人均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達到這些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指采取工程、生物等方法對田、路、林、村進行綜合治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通過完善的田間配套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增加耕地麵積。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但提高了農村生產力水平而且繁榮了農村經濟,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改造舊村莊,整理空心村,歸並農村居民點,使整理後的村莊與整理後的高標準農田和諧融為一體,改變了村容村貌,達到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

(2)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方針是“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這充分表明了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新的《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基本方針,《土地管理法》規定:“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製耕地轉為非耕地,國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製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占用;國家鼓勵土地整理,收取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要用於耕地開發,土地複墾費專項用於土地複墾,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新開墾的耕地;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製度、耕地占補平衡製度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製度。”國務院《關於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問題的通知》也規定:“按照‘取之用土,用之於土’的原則,將部分土地出讓金專項用於土地整理,宜農未利用的土地開發,基本農田建設以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土地開發。”這些法律法規實施以來,國家投入農村土地整理資金一直未回收,要求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要合理,這與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是一致的。而且上述資金全部投入農業用地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國家今後將不斷增加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資金投入。這也充分體現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

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我國近七成的人生活在農村,農民40—50%的經濟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直接或間接來自於農民手中的土地。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範圍涵蓋農村的田、水、路、林、村多方麵,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采用經濟、法律和工程措施等手段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根據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合理調整農村土地權屬和土地利用狀況,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1)為農民增產增收創造條件。我國有些農村地區生產條件差、經濟落後,生產隻能處於靠天吃飯的狀態,而當地政府資金較少,無力解決。國家和省級投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後,通過農田建設,完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和防護林網,改造農田耕作道路,使項目區農田普遍成為田塊成方、路渠相連、設施配套、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生產能力普遍提高10%—20%,生產成本降低了5%—15%。即使按10%計算,全國每年通過高標準基本建設增加的糧食產能,相當於增加400萬畝耕地的產出。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了農村耕種條件,提高了耕地質量,為農民穩定增收和生活富裕創造了條件。

(2)為農村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新農村建設必須依托現代農業,我國未整理的耕地普遍存在地塊分割零碎、規模效益不高、機械化作業難以展開等問題,製約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和規模化經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產能的同時,可以歸並分割細碎的地塊,形成了規模經營的條件。

(3)有效解決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粗放問題。我國農村建設用地總量非常大,北方地區“空心村”多,南方地區居民點散,鄉村工業布局比較亂,利用結構也不夠合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治理,能解決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粗放、布局不合理的問題。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使許多地方的農用地、水利設施用地、道路用地、林網用地和農村居民點用地趨於集約合理,實現了農村整體環境和生活環境的改善,改變了村容村貌;農用地破碎程度明顯降低,農田格局明顯改觀,整理後耕地利用程度普遍提高了3%—10%,水田、水澆地、旱地等各類農田更加適應農業生產要求和耕作習慣,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化水平大大提高。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是在實踐和探索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新時期土地整理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密切相連的,是適應新時期建設高效農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基本一致,內容存在交叉,資金可以互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開展能夠推動新農村建設,而新農村建設的開展又反過來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二者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和互相促進的關係。

1.與新農村建設整治相結合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全村的山、水、林、田、路進行統一規劃與改造,同時開展農村居民點整理,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在村鎮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尊重並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貼近民意,貼近實際,因地製宜推進村莊整治,並結合撤村並點、舊村整治、空心村改造,大力抓好改水、改廁、改路工作,推進人口集中,優化建設布局,可使村貌煥然一新,真正實現了農民喝幹淨水、上衛生廁、走平坦路、住漂亮房的目標。

2.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

通過實施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推進土地開發整理與中低產田改造相結合,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相結合,由單純追求耕地數量向耕地數量、質量和土地生態條件並重轉變,以求得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除了給土地整理區農民帶來相當可觀的新增耕地麵積之外,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也十分有利於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據相關資料顯示,從耕地質量和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遠遠高出土地開發,基本農田整理的綜合效益更為顯著。

三、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幾點意見

1.科學合理的編製規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因地製宜,搞好規劃,從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環境和土地利用現狀出發,充分尊重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科學合理地製訂規劃,科學安排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要按照“規劃先行、政策引導、農民自願、多元投入”的原則,按規劃、有計劃、循序漸進、積極穩妥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應在服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與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生態功能區劃等行業規劃相銜接。村莊整治規劃設計方案、基本農田規劃設計方案和土地權屬調整方案,要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編製完善,充分聽取當地群眾意見,征得項目區村組大多數農戶的同意。

2.加大基本農田整理力度

基本農田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中之重,在今後的工作中,首先要進一步確定今後五年基本農田整理的重點實施區域;二要明確不同區域基本農田整理的方向,分類指導基本農田整理工作;三要加快完善建立集中投入製度的保障措施;四要結合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建設標準的試點工作,優先製定好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的工程建設標準;五要結合農用地分等定級,積極推進土地評價工作,為基本農田標準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在實施過程中,應選擇一定的指標如單位麵積投資、新增耕地率、單位麵積新增糧食、單位麵積新增純收入等確定區域耕地整理的重點,統籌區域耕地整理的時序。耕地整理的重點和時序安排也應與其他農業、水利、環境等工程的實施區域相銜接,使耕地整理工作可以借助多個部門的力量有利推進。

3.實行全程監督管理

建立健全項目公告、合同管理、項目招標、工程監理、審計管理等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製度。確保資金專款專用,項目工程保質保量按時完成。資金的落實是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為確保項目資金安全,對各級基本農田建設專項資金實行專戶、專款專用,嚴格執行先報後申再批原則,並按工程進度監督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通過審計、檢察等相關部門監管項目資金的運作,了解工程進度、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情況,切實規範資金正常運行和使用,並將相關內容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的監督,避免項目資金被截留、擠占和挪用,確保資金合理高效使用。

四、結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發展需要,通過大量資金投入,依據技術推廣應用的需要,整理農田、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為農業技術應用創造條件。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必然會促使農民擺脫分散經營的局麵,促進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建立各種經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的現代化農業基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根據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基礎設施條件和土地整理人員、資金準備等情況,合理安排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逐步有序地推進。要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和耕地後備資源調查,摸清農村土地利用和耕地後備資源情況,並製定基本農田建設專項規劃,形成既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等指標要求,又與地區規劃、村鎮建設規劃以及水利、環保等專項規劃相適應、各項發展規劃成充分銜接的規劃機製。並且進一步理順國土部門和農村建設、規劃等部門關係,形成相互協調的工作機製和管理體製。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思考

遼寧智盛工程谘詢服務有限公司?鄒洪偉?張東傑

基本農田是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重要支柱,是保命田,保護基本農田事關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遼寧省土質肥沃、土地開發曆史悠久,曆來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遼寧省地處東北腹地,是東北地區最典型的代表,也是重要的農業大省與產糧大省。2010年遼寧省糧食總產量54641萬噸,比上年增產2.9%,可以說,遼寧省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與提高,對保障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加強遼寧省基本農田保護責任重大。但是,目前遼寧省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崛起的重要時期,在基本農田保護方麵麵臨三個方麵的壓力、一個方麵的要求。三個方麵的壓力,一是人口增長壓力,二是城鎮化和經濟快速發展壓力,三是生態環境保護壓力;一個方麵的要求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尤其是遼寧省作為一個欠發達省份,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任務更加繁重,各項建設對土地的剛性需求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一、遼寧省基本農田保護現狀與保護總目標

1.遼寧省基本農田保護現狀

據統計,2010年遼寧省耕地麵積504.1926萬公頃,基本農田麵積357.5967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70.92%。

近年來,遼寧省強化了基本農田保護的各項措施,確保了基本農田數量、質量的基本穩定。但是,目前基本農田保護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一是伴隨著遼寧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基本農田保護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二是建設用地尤其是村鎮用地利用率低下,用地浪費嚴重,須提高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盤活存量;三是基本農田劃定沒有在質量評定基礎上進行,重數量、輕質量現象嚴重;四是相關規劃缺乏溝通協調,造成基本農田規劃布局不合理;五是基本農田監測手段落後,信息化水平低,難以有效、準確、快速、及時地掌握基本農田數量質量動態變化信息。這些問題加大了遼寧省基本農田保護的難度,不利於政府科學決策和利用土地“閘門”參與宏觀調控。

2.基本農田保護總目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草案)等要求,遼寧省未來一個時期基本農田保護總體目標是數量不減少,即全省基本農田保護數量應穩定在357.5967萬公頃以上,質量不降低,即優質農田要優先得到保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現有水平上得到穩步提高。

二、遼寧省基本農田保護麵臨的問題

1.各項建設尤其是村鎮建設大量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現象嚴重

據統計,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54641萬噸(10928億斤)。其中,夏糧總產量為12310萬噸(2462億斤),比上年減少39萬噸(7.7億斤);早稻總產量為3132萬噸(626億斤),減少204萬噸(40.7億斤);秋糧總產量初步統計為39199萬噸(7840億斤),增加1801萬噸(360.3億斤)。糧食連續增產,為穩定物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呈逐年上升趨勢。村鎮建設用地增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麵,一是農民建房仍沿用攤大餅的方式,造成外占內空,用地浪費嚴重;二是村鎮各項基礎設施布局混亂、浪費土地現象嚴重。

2.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基本農田占補平衡壓力增大,後備資源有限

在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各項建設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將對土地保持旺盛的剛性需求,而遼寧省又是農業大省,基本農田數量、質量必須保持穩定,而全省可供開發的耕地後備資源僅6.7萬公頃,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也較差。與此同時,全省現有建設用地中閑置和低效用地麵積卻高達36.24萬公頃現有農田中,中低產田所占比例高達71.6%。在這一情況下解決問題的出路隻能靠土地綜合整治。土地綜合整治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麵,一是“空心村”、磚瓦窯、工礦廢棄地的綜合整治,二是農田整理。通過研發和集成“空心村”、磚瓦窯、工礦廢棄地的綜合整治技術和農田整理技術,形成適宜遼寧省不同區域的土地綜合整治技術體係,為補充耕地和基本農田數量,提高基本農田質量,提升土地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3.基本農田保護重數量、輕質量

基本農田保護中,重視數量保護,輕視質量保護,是當前工作中需要迫切解決的技術難題。當前的研究集中於耕地和基本農田麵積、質量、生態環境變化監測及預警係統的單項、局部研究,缺乏集成技術研究。

4.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空間規劃不協調

當前政策條件下,規劃分屬兩個不同部門編製實施,行政幹預過多,致使規劃在基本農田布局、村鎮發展空間之間不協調、相互脫節;由於多種原因,目前的規劃水平參差不齊,規劃編製質量低下,千篇一律現象嚴重;規劃基礎資料陳舊尤其規劃基礎圖件失真現象嚴重,不能現勢地反映村鎮土地利用現狀情況。這些原因使村莊建設規劃,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基本農田保護、村鎮建設的引導、控製、約束作用非常有限,造成村莊建設亂占耕地、用地無序、基礎設施和公用服務設施落後、空間布局混亂等問題。

5.耕地與基本農田管護工作水平和效率低

當前,遼寧省耕地與基本農田數量動態變化情況的了解主要以常規的實地調查、抽查、監督管護為主,受基層國土管理工作人員素質、技術條件、資金等因素約束,致使基本農田基礎信息變化不能快速獲取,違規違法用地不能適時加以製止。

現有信息化平台雖種類較多,但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相互間兼容性差,數據轉換過程中數據丟失嚴重;二是現有的鄉鎮規劃、基本農田保護管理係統操作界麵不夠友好,鄉鎮基層工作人員難以掌握;三是目前已有的規劃管理係統主要側重於地圖信息的管理,缺乏對屬性信息尤其是基本農田質量信息的分析與管理。

三、國內外現有耕地保護技術措施及預期分析

1.國內外現有技術

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技術涉及眾多學科領域。村鎮空間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是基本農田保護的依據和土地管理的基本手段;“3S”技術是獲取鄉鎮土地利用現狀基礎數據和快速高效自動成圖的關鍵技術;土地質量監測和評價是劃定基本農田、補劃和調整基本農田的依據;土地綜合整治技術是補充耕地、提高耕地質量、修複損毀耕地、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的支撐技術。國內外在“3S”技術、土地質量監測和評價、土地綜合整治、城鄉規劃等方麵都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相應的方法體係。

(1)村鎮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在國外,空間規劃是一個完整的係統體係,包括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片區規劃等從大到小的幾個不同層級。2004年7月,西英格蘭區域協會在其他相關規劃的基礎上編製了該地區的鄉村規劃,將鄉村地區作為重點研究內容,同時兼顧城市地區的發展。西英格蘭鄉村規劃是目標導向型規劃,它將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社區(包括集鎮、村莊以及散落的居民點)作為規劃的目標與任務,西英格蘭鄉村規劃較為成熟的規劃理念與方法對我國城鄉統籌規劃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目前我國的城鄉統籌規劃尚處於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階段,空間規劃是由幾個不同的管理體係組成,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國家發改委都具有空間管理職能,由於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又很少考慮相互協調,就難免出現管理重複、空白甚至相持不下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空間規劃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國在村鎮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麵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形成了《村莊與集鎮規劃建設條例》、《村鎮規劃標準》、《村鎮綜合評價指標體係研究》、《村鎮規劃編製辦法》、《小城鎮建設技術政策》、《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製規程、《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製規程》等標準和規程,提升了村鎮建設、村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編製與管理人員的政策理念和專業技能,建立了從土地調查、土地評價到土地規劃完整的技術體係。

(2)土地監測調查與評價。在土地監測調查方麵,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展了全球性的農業和資源空間遙感調查計劃(LACIE),建成了集成化的運行係統;加拿大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建立土壤質量監測係統,於1992年確定了23個監測樣點(區)(Benchmark Sites);歐共體1992年開展了利用遙感技術監測歐共體國家耕地、農作物變化的大型計劃(MARS)。

在土地評價方麵,1961年,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局頒布了世界上第一個較為全麵的土地評價係統——土地潛力評價係統。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夏威夷州開展了基於GIS農田土地質量評價與立地分析(LESA),加拿大GUEIPH大學提出了農田評價GUEIPH模型。影響較大的評價類型主要有FAO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美國的土地潛力評價、FAO的土地生產潛力評價(AEZ)。

我國1951—1953年為配合土改和農業稅征收,開展了查田定產工作,主要清查耕地麵積、作物產量、耕地類別。1980年以後,全國開展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現狀概查和土地利用現狀詳查,1996年完成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彙總,基本查清了全國主要土地資源的麵積、分布、剩用結構等。從2008年開始,每年開展全國第一次土地調查,進入21世紀以來,“3S”技術廣泛應用於土地資源調查,實現了調查方法的一次大飛躍,提高了調查精度和工作效率。隨著高性能對地觀測衛星的多樣化、網格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實現DCPS/RTK、GIS的不斷升級,“3S”集成技術將為土地資源調查提供有效的高科技保障手段。

我國的土地評價工作具代表性的有統計部門的查田定產、農業部門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科院的全國1∶100萬土地類型圖分類係統、國土資源部的全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其中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是近年我國完成的具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它綜合了土地適宜性評價、潛力評價、利用評價和經濟評價的各項技術。

(3)土地綜合整治。土地整理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早在19世紀及以前時期,德國就實施土地集中的措施以克服農地分散、零碎造成的不利影響,20世紀30年代,開始結合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到20世紀70年代,土地整理的內容又增加了景觀和環境保護,通過土地整理追求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協調。在我國,土地整理是對田、水、路、林、村等進行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係,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麵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礦區土地複墾為代表的非農建設用地整治逐漸受到重視,並由單純的土地複墾擴展到生態重建。

遼寧省針對建設用地低效利用問題突出的情況,於2007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空心村”、磚瓦窯和工礦廢棄地為重點的“三項整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兩年來實施“三項整治”項目7195個,整治土地麵積4.7萬公頃,新增耕地3.5萬公頃。

(4)基本農田保護。基本農田保護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土地資源管理技術。1988年,湖北省荊州地區最早提出並劃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區,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和農業部對此非常重視;1994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建立了我國的基本農田保護製度;1998年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圄務院頒布了新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提出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製度。2004年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2005年中央部委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通過開展“金土工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和土地變更調查等工作,部分地區建立了基本農田信息管理係統,逐步實現數據的網絡化,現狀和變化可及時查詢、監測和變更,準確掌握和定期分析基本農田利用和變化情況。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基本農田保護法規製度和方法體係基本形成。基本農田保護的技術也由傳統的保護手段向集信息獲取、動態監測、數據庫建設於一體的“3S”技術集成係統方向發展。

2.預期分析

綜合國內外研究現狀,目前對村鎮規劃和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技術的研究主要涉及小城鎮建設的經濟適用技術、促進農村城鎮化的政策理論、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理論、基本農田整治技術等方麵,都是對村鎮規劃和基本農田保護技術單一問題的研究。考慮區域範圍內基本農田保護與村鎮建設用地變化耦合、基本農田保護與土地綜合整治技術耦合的還沒有。有關構建基本農田保護技術體係所需要的單項技術遴選及優化配置技術,建立基本農田信息係統涉及的專題數據庫、模型庫、標準庫、方法庫等的篩選技術目前研究的仍然很少。再者,雖然研究過程中製定了部分標準和規程,但這些標準主要是從宏觀層麵對部分研究內容的界定,還不能滿足區域基本農田精準管理與保護的整體需求。總之還是單一的研究,缺乏一個係統的綜合集成,尤其是缺乏綜合示範應用,還未形成全麵的、係統的、應用效果良好的、可推廣的技術體係。

四、對策與建議

根據上文所述,遼寧省乃至全國在高標準基本農田保護技術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困難,結合當前相關研究和技術發展狀況,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以下幾方麵。

1.適合遼寧省特色的村鎮規劃技術集成研究

村鎮規劃包括大比例快速成圖技術研究、村鎮空間形態演變規律與模式研究、村鎮建設發展用地綜合評判研究、村鎮發展條件與潛力分析技術研究、村鎮空間布局研究,村鎮規劃方案評價指標體係和評價模型研究、村鎮空間規劃效果模擬與演示係統開發、村鎮空間規劃智能化輔助設計係統開發等方麵,在眾多技術中如何優選和集成一套適合遼寧省特點的技術體係是難點中的重點。

2.體現遼寧省區域差異和地方特色的集約節約村鎮規劃標準製定

遼寧省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千差萬別,不能簡單套用國家統一的標準進行村鎮規劃,需要區別對待。目前迫切需要針對遼寧省不同區域實際製定相應集約節約水平下的村鎮規劃標準。

3.村鎮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和城鄉基礎設施及公用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研究

在快速推進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農村地區的村莊社會組織結構和空間分布將出現“三減一增”的變化,即村莊人口、行政村個數和自然村數量將逐步減少,而保留下來的村鎮人口規模將不斷增加,如何按照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的原則和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在研究村莊演變規律基礎上,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和公用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是實現基本農田保護與村鎮建設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4.土地利用評價模型及指標體係的優選

土地利用評價可為村鎮規劃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製、基本農田布局優化調整、耕地質量監控、預警及空間決策等提供技術支持。建立土地利用評價模型及指標體係是評價工作的關鍵,而做好這項工作的難點是在眾多現有評價模型及指標體係中,集成一套針對性強、適應性好的評價模型及指標體係。

5.村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協調耦合

目前,村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相互脫節,急需針對遼寧省的自然特點和發展實際,探索村鎮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在規劃目標、功能布局和實施效果等方麵的協調機製,以及村鎮規劃方案與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的協調平衡。

6.基本農田數量、質量和生態全麵管護技術體係的建立

目前的基本農田保護偏重於數量管護,要實現基本農田的質量乃至生態管護,需要土地評價、質量監測、質量調控、土地信息係統等技術支撐,所有這些技術需要在現有研究技術基礎上進行係統集成與整合,而這恰恰是以往工作的薄弱環節。

五、結語

針對遼寧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基本農田保護麵臨的嚴峻形勢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力爭以統籌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為動因,以穩定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為宗旨,以提高建設用地效率為根本,以技術任務需求為主線,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采取自主創新與吸收引進相結合,通過控製各項建設占用基本農田的土地集約節約技術、補充數量、提高質量的土地綜合整治技術、信息化管理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集成、實驗、完善與示範,為實現全省範圍內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目標提供技術支撐。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加快推進

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重要舉措

營口大地測繪科技谘詢有限公司?楊立雙?陶世偉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指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作為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解決土地低效能產出問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景觀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目標的實施途徑,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重要舉措。

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背景和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型階段,農村社會也處於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加快推進時期,同時農村經濟結構也正產生著深刻變化。受自然災害、土地退化等因素的多種影響以及土地資源條件優劣和發展速度快慢的製約,農村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村、農民和農業“三農”問題十分突出。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政府部門十分了解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決定在全國大力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加強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可以看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工作已經顯現出可觀的綜合效益,土地整治已經成為堅守耕地紅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重要平台,成為進促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有力抓手。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忘記,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依然嚴峻,可利用土地供求關係緊張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農村散亂、廢棄、閑置、低效利用的土地沒有得到合理利用,耕地畝均產量不高,農業生產條件低下,機械化耕作水平,排灌能力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對土地整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合理開發、節約利用土地資源放到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地位。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高耕地質量,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的高穩準基本農田。

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目標及原則

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以推進新農村建設事業和統籌城鄉發展為根本需求,加快開展農村土地整理複墾,提高耕地質量,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綜合推進田、水、路、林、村的治理,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優化農業用地的結構和布局。

牢牢把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情,堅持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切實做到整治前農民自願、整治中農民參與、整治後農民滿意,堅持土地整治與生態保護相統一,在積極補充耕地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耕地質量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1.科學劃定實施高標準建設的基本農田

依據區域的自然資源條件、產業基礎以及發展潛力,在土地整治規劃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重大工程及基本農田整治重點縣內形成一批標準化基本農田和綜合生產能力較強的糧食生產基地,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形成分布科學,合理的布局。

2.合理集中高標準基本農田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逐漸歸並“小地塊”為“大地塊”,提倡基本農田向“優質、集中、連片”的集聚方向發展,經過建設後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實現“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土肥沃,水暢通,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標準化格局,使農業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強。

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本內容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合理確定田塊規模,使其滿足農業機械作業條件,完善田間道路,加強農田灌溉麵積比例和渠係水利用係數。增強農田防洪排灌能力,大力建設農田村網工程和岸坡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和坡麵防護工程,減少汙染,改善生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