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劃
設計中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研究
遼寧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張建華?何芳軍?劉淑梅
一、引言
按照國務院關於“製定並實施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力爭‘十二五’期間再建成4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以及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於加快編製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要求,2012年遼寧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任務為315萬畝。為落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必須嚴格按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中,將打破舊的土地產權關係,重新確認土地產權,保護好土地所有者、使用者、承包者、耕作者等各種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益、處理好土地產權問題,關係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成敗。本文根據多年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及其實踐,就如何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劃設計過程中設計出有效可行的土地權屬調整方案,保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做以探討。
二、土地權屬現狀問題
通過多年來對朝陽市喀左縣南公營子鎮、朝陽市建平縣馬場鎮、錦州市義縣高台子鎮等土地項目作規劃設計,總結這些地區和收集的有關資料,發現各項目區土地整理權屬管理方法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雖然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但也取得較好的成績,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劃設計過程中的土地權屬調整方案有很好的借鑒。
《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集體土地的使用,采取家庭年產承包責任製的形式分別由各農戶承包經營。農村土地的這種產權結構模式再加上我國眾多的農業人口與農村集體組織,使得農村土地產權關係十分複雜。大部分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沒有依法確認和登記,也就沒有法律憑證。這種情況下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一般還是以曆史情況和目前所管轄使用的現狀為依據,土地權屬不清晰,若不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前做好權屬調查工作,勢必給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實施帶來難度,導致頻繁的土地權屬糾紛。
三、規劃設計中的土地權屬調整方案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過程中田塊的規整合並、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的更新、村莊和工業建設用地的搬遷合並等必然涉及土地權屬的調整問題, 涉及各權屬主體的利益協調問題。某種意義上講, 我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過程也就是農村土地產權調整的過程。因此,農村土地產權調整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農民參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積極性,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成敗的關鍵。
1.規劃設計前對項目區內的土地權屬做詳查,做到心中有數
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啟動前,先發放表格給農戶自己申報,以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變更調查資料為依據,由各地(市)、縣國土資源局派技術員進行地籍測量,把實測麵積、地類權屬進行登記,明晰土地權屬,做到圖數一致,定好各村之間的邊界,拍好照,並與有關權利人協商簽訂土地重用協議書或土地租用協議書。如發現與土地所有權屬不明確的地方,而又一時協商不了的,先測量出該地塊的麵積,把現場邊界(即有爭議地塊的邊界)標出,由鄉鎮司法所進行協商裁定。
通過對土地權屬的詳細調查,征求群眾意見,了解他們的願望,宣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性,可規劃設計出群眾滿意的結果,讓公眾參與規劃設計和實施。
2.依據收集來的資料,擬定規劃設計方案和權屬調整方案
(1)土地權屬調整原則。依據收集來的資料和權屬登記表,結合項目區的具體情況,擬定多種規劃設計方案和權屬調整方案,其中權屬調整方案的擬定要依據如下原則:
①堅持依法、公開、公正、公平、效率和自願相結合;
②有利於穩定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④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⑤堅持“參與整理各方土地總麵積基本不變”的原則。
(2)擬定初始土地權屬調整方案。根據五條原則,擬定具體權屬調整方案如下:
①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後,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農業部門應對整理後的土地進行綜合評價,作為整理後土地權屬調整的主要依據,堅持各方權利主體的土地總麵積不變、集中連片、方便生產生活的原則,參照土地綜合評價結果,按整理前各個權利主體所擁有的土地比例,以標準田塊為基本單元,對整理後的農用地重新調整。
②新增耕地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由村委會統一承包給種田大戶,實行規模經營,也可以進行招投標,但項目區內原有權利主體享有優先承包權。
③村內土地產權調整
對於自留地和口糧地,整理後按等麵積原則分配土地,保證農戶分到與原實有麵積不變、質量相當,並盡可能集中的土地。
對於承包地,按照自願、等麵積分配的原則重新分配土地。如原承包人主動放棄承包權,則由村委會按照法定程序重新發包,但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優先享有承包權,若承包人有若幹地塊時,麵積小的應向麵積大的集中。
④村與村之間的土地權屬調整
對於插花地,相鄰兩村的插花地盡量在村界處等麵積調整,非相鄰兩村的插花地可采用調整土地使用權的方式。
對於村與村之間少量不規則的村界,項目實施後,土地權屬按照田塊成方的要求等麵積進行調整。
3.征求群眾意見,確定規劃設計方案以及權屬調整方案
將擬定的規劃設計方案和權屬調整方案以書麵的形式征求群眾意見,依據收集的意見進行分析,確定出切合實際的規劃設計和權屬調整方案,上報省專家組。專家審核後,重新協調設計,確定規劃設計方案和權屬調整方案。
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確定後,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向全體土地權利人公告,並書麵通知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與他項權利人,公告期限視實際情況而定。
土地所有權人對權屬調整方案有異議者,應於公告期內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書麵提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調處。涉及他項權利者,應通知他項權利人參與調處。經調處後仍有不同意見者,可上訴當地法院裁定。
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民對承包土地使用權的重新分配有異議者,應於公告期內向村集體經濟組織或鄉鎮人民政府書麵提出,村集體經濟組織或鄉鎮人民政府應予以調處。經調處仍有不同意見者,由上級人民政府裁定。
土地權屬調整方案經公告並征求意見後,應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方案批準以後,涉及所有權者,土地所有權主體之間應簽訂調整協議書;涉及使用權者,由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簽訂調整協議書。
4.實施過程中,出現問題及時變更,驗收後,調整權屬
在實施過程中,如果出現權屬問題,及時按開發整理前所簽訂的協議,按比例確定麵積和劃分界線,按麵積比例分配給農民。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後,涉及新增耕地部分,土地權屬不變,還是原來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涉及權屬調整,則按麵積進行統一調整,以確保項目的運行管護。由於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製,承包經營農戶同投資開發部門與當地集體經濟組織協商,原則上不改變項目區內原土地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但項目竣工後形成的道路、灌排設施、機電設備等,在項目竣工驗收後,統一移交給當地政府管護。權屬調整後,勘測定界,登記造冊,依法審批,簽訂協議,頒發證書。
四、總結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產權調整,達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生活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的一項整體性、綜合性的土地利用調整措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權屬調整問題,直接影響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絕不能簡單從事,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足夠的細心和耐心,使之充分體現政策,反映民意。在規劃設計中運用科學發展觀,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好土地權屬調整,可調動各方麵積極性,保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順利實施。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土地調查成果應用
——以葫蘆島市連山區為例
遼寧鑫地土地整理有限公司?車先銘?姚?峰?徐紹岩
一、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即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後劃入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則是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
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明確提出:“嚴格保護基本農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必須保證現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變用途,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在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人口與耕地、糧食矛盾是農業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大障礙。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生產將仍然是農業的主體,農業現代化進程包含著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沒有國家糧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糧食安全水平是衡量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行業標準》指出全麵清查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製度,實現土地調查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對基本農田的調查是依據基本農田的劃定和調整資料,將基本農田地塊落實至土地利用現狀圖上,更精確地掌握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保護情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對縣級、鄉級基本農田地塊劃定和調整的圖件、表格、文件、說明等資料進行了全麵收集存案。對全國基本農田數量的準確認識和保護是對糧食安全的最好保證。
基本農田是指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基本農田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礎,保護基本農田是耕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經濟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基本農田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礎,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
現以葫蘆島市連山區的第二次土地調查為例,探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中基本農田調查的應用。
一、葫蘆島市連山區概況
1.自然經濟情況
葫蘆島市連山區位於葫蘆島市東北部,東經120°51′,北緯40°45′,地處遼西走廊西部,渤海灣北岸,是連接關內外的咽喉要地。總人口62.05萬人,其中非農人口30.03萬人,民族16個。人均建設用地236.42平方米。區域總麵積約為1653.73平方公裏。
2.收集資料
收集上一輪規劃連山區基本農田數據庫,上一輪規劃各鄉鎮基本農田情況統計表,上一輪規劃基本農田分幅圖,近年來建設用地占用基本農田項目表。
二、基本農田調查上圖的過程
1.工作準備
為了確保基本農田上圖工作,提高作業隊伍的整體素質,除參加省、市培訓學習之外,自行組織土地調查學習培訓班,采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課堂學習和現場學習相結合,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係統學習和重點輔導相結合,室內考試與實地演練相結合的“五結合”的方法,對全體人員進行了係統培訓。全體人員通過學習培訓,熟練地掌握項目的技術規程、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達到能獨立完成調查任務的水平。
2.基本農田確認
(1)麵積計算。在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中,計算基本農田麵積,填寫相應表格。
(2)審核確認。將最終形成的基本農田圖、麵積數據、地類報基本農田劃定部門審核確認。
①圖件編製與數據彙總
通過遼寧省第二次土地調查軟件對已確認為基本農田圖塊進行上圖和基本農田麵積進行計算,輸出各鄉鎮的基本農田報表。輸出基本農田分幅圖,形成圖件。
②檢查驗收
檢查驗收情況:按照《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技術規程》中規定的內容和要求,以及有關規程和最新規定,對調查工作的外業調繪、麵積量算、統計彙總等一係列環節,都進行了核查,發現錯漏之處責令調查人員立即予以更正或返工,直至符合有關要求為止。作業過程中,每一工作程序都要求做到自查、自糾,再交換互查,使發現的少部分差錯能及時在基礎圖表中得到更正。由於層層把好調查質量關,使彙總、平衡順利通過電腦軟件的邏輯檢查,圓滿完成本年度基本農田上圖工作。
調查成果質量評價:調查成果在自查、互查和通過核查後,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統一設製的電腦軟件彙總,我們認為調查成果符合《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技術規程》中的要求和有關規程及規定,可為規劃、征用土地、土地開發等工作提供基礎性材料。
三、基本農田調查保障措施
1.組織形式
(1)劃分工作階段,明確工作步驟。根據項目內容和具體特點,為便於施工和管理,規範有序地開展工作,我們將項目劃分為外業階段、內業階段、整理成果三個階段。各個階段有機結合,相互銜接,提高效率,加快進度。
(2)組織5個作業組,落實工作責任。三個組包片包項。適合分片包幹的,根據項目設定的調查範圍,以組為單位分包鄉(鎮)、村調查工作。適合分項包幹的,以組為單位包項工作。包幹作業要有始有終,組隨任務走,任務分解由組完成。兩個組負責綜合性業務,並隨時作機動力量安排,支援分片、分項的工作。要保證各片各項業務齊頭並進,全麵推進。
(3)整理相關資料。整理好各方提供的、自備的資料,認真篩選,分門別類,對應利用。
2.質量控製管理
為了確保本次基本農田上圖工作質量,我們嚴格按照《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技術規程》要求製定相應的質量保證體係。
(1)質量保證的原則
①質量必須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條例和標準,並滿足招標文件的有關要求;
②質量第一的原則,每項作業必須首先保證質量;
③質量把關的原則,每道工序的轉換必須以達到質量標準為前提;
④質量貫穿始終的原則,項目要全過程堅持質量標準;
⑤既要質量,又要速度,在保證質量時加快進度,保證按期完成任務。
以質量第一,規範操作為目標,圍繞明確的質量標準和目標,對各項工作加以規定,對工作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糾正和預防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據。
(2)質量依據
①《第二次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技術規程》;
②《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③上級補充規定以及其他補充規定。
(3)質量目標體係。總的質量目標是:確保項目的質量優良,力爭保質保量提前完成。通過努力達到預期效果,要求全體員工必須具有總體目標的意識,確保總目標的實現,並且根據作業組各工序的特點,製定詳細的分項目標,形成一套本項目質量的目標體係。
3.基本農田調查主要成果
(1)數據類成果。連山區基本農田數據庫
(2)圖件成果
①連山區標準分幅基本農田現狀圖;
②連山區基本農田保護現狀分布圖;
③連山區基本農田掛圖。
(3)數據表格成果
①連山區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統計表;
②連山區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基本農田調查彙總表。
(4)文本報告。連山區基本農田調整分析報告
四、基本農田的成果分析
1.基本農田麵積結構及基本農田地類狀況
2.上一輪基本農田規劃與基本農田調查上圖彙總數據對比分析
(1)此次調查結果與上一輪規劃對比:
①錦郊街道(原錦郊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減少157.2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3.75%。
②高橋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減少228.75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74.6%。
③虹螺峴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30.71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4.4%。
④台集屯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16.8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3.8%。
⑤新台門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14.85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4.5%。
⑥金星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215.88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8.4%。
⑦鋼屯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12.08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2.7%。
⑧寺兒堡鎮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減少41.55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6.5%。
⑨沙河營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6.52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5.3%。
⑩大興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139.01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4%。
!1)張相公屯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減少17.39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1.3%。
!2孤竹營子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減少24.79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9.8%。
!3山神廟子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減少11.1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6.1%。
!4塔山鄉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年增加44.99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98.2%。
!5楊郊鄉、白馬石鄉麵積未發生變化。
以上為各鄉鎮基本農田變化情況,主要是由於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綠化帶,東城經濟區、打漁山園區兩個園區及城市規劃區的擴展,以及災毀占用基本農田麵積和農業結構調整導致基本農田的補劃位置調整,所以連山區14個鄉鎮基本農田麵積有增有減,但保護麵積未發生變化。
(2)轄區基本農田對比分析。連山區土地總麵積為165372.74公頃,本次統計上圖基本農田淨麵積35403.49公頃,與原保護麵積35403公頃對比,通過補劃本次基本農田麵積比上一輪規劃麵積增加0.49公頃。
原劃定基本農田中幾年來減少情況為:農業結構調整麵積占用28.25公頃,高速、高鐵綠化帶占用434.70公頃;災毀的基本農田麵積17.89公頃。根據基本農田補充劃定有關要求,本次補劃基本農田480.84公頃,其中新台門簡屯村14.85公頃,鋼屯鎮龍王廟村12.06公頃,沙河營鄉沙河營村6.52公頃,塔山鄉塔山村44.99公頃,虹螺峴鎮大嶺村28.87公頃,虹螺峴鎮後潘莊子村1.84公頃,大興鄉三台子村23.10公頃,大興鄉河北村100.75公頃,金星鎮八將營子村29.22公頃,金星鎮西新莊子村10.96公頃,金星鎮東新莊子村21.37公頃,金星鎮劉家屯村50.54公頃,金星鎮臥佛寺村79.21公頃,金星鎮網戶村13.13公頃,金星鎮於家窩鋪村11.45公頃,金星鎮臥佛寺村79.21公頃,台集屯英房子村16.82公頃,大興鄉河南村15.16公頃。
上述各鄉鎮補劃耕地土層均超過50厘米,且為熟土,坡度都在2°—15°之間,且耕地位置都在最高洪水位之上,不會受到洪水衝擊,地下水充足。適合耕種,符合基本農田補劃條件,可以調為基本農田。
(3)基本農田的麵積變化。據2009年基本農田本次上圖顯示連山區基本農田麵積為35403.49公頃,比規劃指標增加0.49公頃。
到2020年連山區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為41010公頃,全區基本農田保護麵積34840公頃(不含機動指標100公頃),保護率為84.9%。
五、存在的問題及處理意見
通過連山區基本農田調查工作的開展,解決了調查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探索和總結了開展本次調查的實踐經驗。經驗與體會總結如下:
在本次調查中,各級領導非常重視此次調查工作,多次親臨現場視察、指導工作;耕保等相關部門也積極配合本次調查,不遺餘力;在調查中各鄉、鎮國土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和村幹部積極參與調查,是連山區基本農田調查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根本。
在前期準備階段,認真收集上一輪基本農田劃定的基礎材料,並根據相應的工作程序,對已有資料加以對比分析做到每項工作都有據可依,保障上圖工作順利完成。收集完整的資料是此次基本農田上圖工作順利完成的前提。通過基本農田在數據庫中麵積、地點、確屬的掌握和確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打下基礎。
六、結語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離不開土地調查成果,而土地調查成果又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之中具體實現。因此,在土地調查之中應充分考慮到其成果的應用,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不斷對土地調查結果進行驗證,最終實現土地調查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與
土地調查成果結合應用
建平縣金征國土測繪大隊?祁廣龍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係到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重視農業、農村、農民是我國政府的一貫戰略思想。2011年,國土資源部出台首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試行)》,按照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5年我國將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日前,國土資源部印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範(試行)》,明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目標、任務、原則、建設內容與技術要求、建設程序等,首次從國家層麵規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規範》明確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即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包括經過整治的原有基本農田和經整治後劃入的基本農田。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五方麵: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麵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製,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複墾開發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地形坡度大於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麵等區域則禁止建設。
《規範》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項工程。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
《規範》還規定了各項工程的具體建設標準,如耕作層厚度應達到30厘米以上,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60厘米以上,灌溉水利用係數應不低於0.6,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應不高於8%,基礎設施使用年限一般不低於15年等。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集中投入大量土地開發整理資金,用以增加新增耕地數量、改善生產設施、調高土地質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麵貌的重要措施。合理保護土地資源,特別是保護基本農田,是現在乃至今後一個相當長曆史時期內國土資源科學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大曆史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選擇到實施,以及後期維護管理要有一套健全完整的管理係統,才能保證高標準基本農田真正實現高標準。
國家投入建設的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推廣和應用,這對於全麵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查和國土資源的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相對於第一次土地調查,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采用RS、GPS、GIS等高新技術手段,為提高這次土地調查的質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礎。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遙感(RS)為GIS係統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源,衛星定位係統(GPS)在外業調查中獲取更新數據,而地理信息係統(GIS)則對GPS獲取的數據和RS提供的數據源進行了詳細的信息分析與應用。綜合各類信息,實現“一張圖”的建設。基本農田調查中,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並登記上證、造冊;建立土地利用數據庫和地籍信息係統,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統計、監測與快速更新機製。本次成果數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表現為:選址的科學性、規劃設計的便捷性、後期管理的係統化。
一、選址的科學性
本次高標準基本農田要實現農田高度集中、附屬設施完備、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強等目的,這些數據都無法用數字統計體現,需要數字與圖形的統一,以及相關數據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可以進行快速擬選址。對於符合標準的地區進行標注,再進行走訪,能夠快捷地選定項目區。並能對項目區的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包括地類、位置、麵積、分布、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土地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狀況進行統計分析。最終用以確定項目區選址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例如,項目區內有廢棄居民點,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拆除,需要統計居民點拆遷工程量及居民相關信息,可以用過去土地調查數據成果進行“區域分析”。將擬定項目區範圍,選定項目區作為“區域統計”界線範圍,統計項目區內涉及拆遷的“宗地權利人名”、“房屋麵積”、“房屋”、“地籍號”等各類信息,輸出表格即可進行外業調查拆遷相關事宜。
同時對於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否符合當地發展規劃,要對項目區範圍內土地規劃用途進行統計分析,才能最終確定項目區建設是否合理。
二、規劃設計的便捷性
高標準建設實施前要對項目區實施進行規劃設計,相關數據需要對現有數據分析計算而得,各類數據的來源途徑準確性及數據實效性等相關要求是規劃設計必須考慮的,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到工程量、投資額度及資金分配比例的關鍵性問題。國家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應用後,近年來國家投入大批資金,運用先進的測繪技術,使我國現有地形地貌、地類分布有了一個準確詳實的資料數據,並且這個數據在實時更新。真正實現了一個“天地圖”統一化管理的工作模式。應用最新的地形數據成果,我們首先可以解決的就是項目設計中項目區規劃方向問題——是大片平整土地還是進行梯田修築。例如:項目區選擇一條垂直穿過等高線的田間道路,通過ARCGIS菜單Tools/extension…/3D Analyst加載擴展模塊,並在General標簽中將Units/Map和Display均改成Meters。然後通過3D Analyst/Convert/Features to 3D……根據參數設置,通過TIN圖層的計算轉換成三維要素(高程坐標有TIN地形決定)。最後,選用菜單Selection/Set Selectable layers……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取消“道路”、“地形”圖層的選擇,僅保留新生成的“三維道路”圖層。選擇一條垂直走向的道路,該道路自動改變顏色,進入選擇集。在3D Analyst工具條中的Layer:下拉表中,選擇“地形”圖層,在3D Analyst工具條中點擊剖麵圖圖標按鈕(Create Profile Graph),軟件就能自動生成沿道路地形的剖麵圖了,出現剖麵圖就可以決定規劃設計方向,以及相關工程設計的布設。
對於地形複雜地區,特別是遼西丘陵地帶,工程土方量計算通過公式計算法則,無法準確的反應數值的準確性,需要對數據進行係統分析。係統分析需要把項目區劃分為多地塊統計,這樣人工計算需要漫長繁瑣的過程,通過數據庫自動實現既可以達到預期目標,又能大大縮短工程計算時間。例如:某丘陵山區項目區範圍固定,並且修整為平整田塊種植經濟作物,需要求取土方量。土方工程量是原始地表與設計地表之間的體積值之差。因此在完成對原始地表進行模擬後,還需要利用設計數據建立同一區域的設計地麵模型。計算設計地表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施工要求建立的設計地表遵循一定的施工原則,例如填挖平衡原則、挖方大於填方等。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中,可采用表麵分析中的Cut/fill工具進行挖填方的計算,把所生成的柵格圖屬性表輸出,並分別對其中的正負數值進行累加,即可得到該樣本區域的挖填土方量。
三、後期管理的係統化
對於國家投資建設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不僅要建設好,還要管理好。土地管理工作繁瑣性以及社會發展的不可控性,許多項目在建設選址方麵很多時候無法避免影響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例如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土地管理人員需要對所轄區範圍內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區有係統的掌握和了解,在項目選址初期就應該避讓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做到社會發展和農業穩定協調一致。同樣,後期管理不僅僅局限於嚴格控製土地的用途改變這一方麵,也要做到和相關部門協同合作,共同發展。與水利部門共建數據係統,可以詳細掌握各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區水文地質形態,對於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現象進行及時改正,保證高標準基本農田管護合理。對於自然災害(冰雹、霜降等)多發區,與氣象檢測單位和農業部門共同進行數據計算,通過對自然災害影響範圍做動態分析,可以獲取自然災害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產能的影響,以及受損範圍等等各類要素信息。後期管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各方麵共同努力來實現。隻有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與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加直觀地去做好管理工作。
土地利用數據庫作為“數字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土地利用數據庫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可以對空間數據按地理坐標或空間位置進行各種處理,對數據進行有效管理,研究各種空間實體及相互關係。通過對多種因素的綜合分析,可迅速獲取滿足應用需要的信息,並能以圖形或數據、表格的形式表示處理的結果。生產實踐表明,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數據庫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管理。有如下幾方麵優勢:
1.效率高。傳統的設計和計算模式,需要對項目區進行按比例尺規範要求進行地形測繪,需要投入的人力多、工期長。通過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土地利用數據成果和數字地形圖成果,專題地圖的形成、數據的統計、彙總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並且可以在數據基礎上進行三維建模,使得數據成果更加直觀。這樣大大縮短了工程期限,提高工程效率。
2.結果精準。計算機自行運算成果數據取舍可以按需分配,減少了人為誤差。同理,數字地形圖的計算,可以按用戶需求對每個區域進行細致統計,這些都是人工計算中最為繁瑣的部分,同樣也是數據出錯率高的部分。計算機計算就可以解決數據成果準確性問題。
3.有效利用現代化手段來管理土地資源。以前圖表文件保存費時費力,資料在使用過程中容易損壞和丟失,而信息的數字化為信息管理帶來極大的方便。一個土地整理項目的全部資料信息用一張光盤就可以存儲下來,且保存安全、時間長、信息查取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