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古今中外曆史上反複出現的“穀賤傷農”現象。糧食豐收了,老百姓不僅不能從中獲益,反而會因為糧食價格的下降而導致收入降低。不難看出,老百姓種糧能收獲多少利潤,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產量和糧價。二者的乘積就是老百姓所收獲的利潤。但這兩個變量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聯係的。當糧食豐收時,糧價下跌,對糧食的需求量就會增加。因為糧食是一種必需品,所有人都會對糧食有需求。當糧食大幅增產後,老百姓為了賣掉手中的存糧,就會競相降價,因為隻有降低糧價,才能把手中的的存糧賣出去,從而導致糧價下跌,乃至大幅下跌,從而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增產卻減收的情況。
除了價格,影響需求與供給變動的因素還包括消費者收入、替代品價格、互補品價格、對未來價格的預期等;而影響供給變化的其他因素也還有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要素價格、相關商品價格等,具體應用時不可不察。
2.最少的往往就是最貴的
不要被“免費”嚇倒,擁有“稀缺性”就擁有了破解免費魔咒的武器。過去有一本書叫《免費》,未來以軟件形式存在的內容都會免費的。這會讓我們很多立誌於製造內容和軟件的公司都非常絕望。並不是所有有價值的東西都就可以在市場中找到價格,比如空氣對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很有價值。但是沒有人去買賣這個空氣,為什麼呢?太多了,這裏麵提到一個價值重要前提,就是稀缺性。
——馬化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曾在北大發表演講)
物以稀為貴——這是沒上過學的人都知道的道理。不過知道不等於理解。因此我們有必要為大家著重解釋一下經濟學中的“稀缺性”概念。
稀缺性,又叫做稀少性或者缺乏,在經濟學中特指相對於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而言,經濟物品或者生產這些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等的相對有限性。人們常說的“人類有無窮的欲望,但隻有有限的資源”,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收藏界有一個經典案例:
在一場珍郵拍賣會上,一位印度藏家帶來了全球僅存的兩枚黑便士郵票,所有藏家都渴望得到它們,因此價格節節高漲,有人已經出到了40萬美元的空前高價。
突然,角落裏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200萬美元!”
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心想居然有人會開出這個難以想象的價錢來購買這兩枚郵票。
但是好戲還在後頭,更出乎意料的事情還未發生。這個得標的中年人上台拿到郵票之後,立即把相連的兩枚郵票撕開來,並且掏出打火機,將其中一枚郵票點燃燒毀。
這個一下子燒去100萬美元的舉動,立刻引起會場上的騷動。台上的中年人揚起雙手大聲喊道:“各位,不要緊張!我之所以高價買下這兩枚郵票,是因為在這郵票當中,藏有一個無價的驚天秘密。而這個秘密,必須得燒掉其中一枚郵票之後,才能展現出來。現在,我將把這枚郵票再次拍賣,誰買下郵票,我就把那個秘密告訴他!”沒有人不想知道這個天大的秘密,拍賣場內的氣氛立刻陷入瘋狂。眾人此起彼落、爭相出價,最後得標者終以900萬美元的高價,將那枚郵票賣出。
這位新中標者興高采烈地衝上拍賣台,取過郵票,他請之前燒掉一枚郵票的中年人告訴自己郵票中隱藏的秘密。中年人接過郵票,微微一笑,在他的耳邊輕聲說道:“秘密很簡單,就是你手上的這枚郵票現在已經是全球僅存的一枚郵票,因為獨一無二,所以價值連城。你一定要小心保存。”
想想看,假如世界上存在著幾百張、幾千張甚至更多黑便士郵票,或者說僅僅還存在兩張,那麼上麵故事中的郵票還會不會拍出900萬美元的高價?自然不會。盡管這個故事頗有些騙局的意思,我們也無從考證其真實性,但至少在經濟學理論上,先前那位中標者的邏輯是沒有錯誤的。而且這一邏輯也不僅僅適用於收藏界,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不乏類似的現象。
比如,我們坐火車時,都有列車員賣盒飯,他們的盒飯在市場上大約10元左右,但在火車上卻最少標價18元。而且列車員每次在餐車上隻放很少幾盒盒飯,賣完了才回去取,在本就擁擠得車廂裏來回跑,除了極少數乘客會感到納悶:“火車又不是放不下,為什麼不多放幾盒呢?”大多數乘客都隻是煩他們來來往往。其實這是列車員采取的一種銷售策略。多年的經驗告訴他們,當乘客看到盒飯較少時,就會產生一種賣完了就再也沒有了的心理,就會爽快地掏錢,並且不講價格,這樣盒飯就會賣得又快又賺錢。相反,如果列車員一次帶很多盒飯,即使吆喝得再好聽,也會有乘客討價還價。還有些乘客心裏會想,等一會兒賣不完的時候肯定會降價,到那時再買吧!這樣不僅影響銷售速度,還會影響最終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