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鸚鵡會說“供給、需求”,鸚鵡就是經濟學家
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是指:在不過分依賴政府投資的條件下,靠經濟自身的力量使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基本平衡,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要知道,政府投資在任何時期都是存在的,政府投資刺激了社會總需求,拉動了經濟增長率。問題在於“不過分依賴政府投資”,而要靠“經濟自身的力量”來實現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的基本平衡,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
——厲以寧(著名經濟學家,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係)
經濟學領域有一句笑談:如果能教會鸚鵡說“供給”和“需求”,那麼鸚鵡就能成為經濟學家。雖然隻是笑談,但亦頗有道理。因為供給和需求的分析方法,是經濟學家們獨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那麼究竟什麼是供給?什麼又是需求?我們先來回顧幾則新聞:
新聞一:截止到2012年5月10日,某地的豬肉價格已經連續5周出現下降的趨勢,其中裏脊肉的市場零售價最低一度降到10元/斤,與上一年的最高價格持平。業內人士認為,買肉的人少,需求下降,是導致豬肉價格下降的主要因素……
新聞二:相關調查結果表明,某地高峰時期生豬的銷售量每天超過100頭,現在隻有60頭,也就是說,目前豬肉的需求正在下降。當問及豬肉價格會不會繼續下滑時,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受北方暴雪天氣的影響,河南毛豬的收購價已經從原來的6.5元/斤漲到6.9元/斤,豬肉價格繼續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目前豬肉的價格趨勢還不明朗,豬肉價格究竟是漲是跌,主要還是要看市場需求的大小……
從上麵兩則新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某一商品的需求減少,就會導致商品價格下降。而所謂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的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在經濟學中,需求可以用公式來表示:需求﹦購買欲望+購買力。當一個人有所需求時,就會有購買的欲望,要想滿足欲望,就要出動購買能力。
再看下麵的案例:
1996年上海汽車展覽會上,參觀者人山人海,但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同年,作為全國汽車銷售晴雨表的北方汽車交易市場,上半年銷售量隻相當於上一年同期的三分之一。盡管當年轎車產量多達75萬輛,但一季度銷售量不過11.7萬輛。當時富康轎車還算走俏,銷售量僅次於桑塔納,但一季度隻完成全年銷售計劃的14%。麵對這種局麵,汽車廠家陷入無奈的境地。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消費者對於汽車的需求與其他物品一樣,都取決於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決定購買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商品本身的價格、相關商品價格、消費者的收入,以及對未來的預期。消費者對汽車的購買欲望是強烈的,問題在於缺乏購買能力。
價格高昂始終是製約汽車需求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的汽車價格普遍是歐美國家同類汽車的兩倍以上,這是很多國人並不知道的事實。而且,在購買價格之外,又有各種附加費用,如車輛購置附加費、城市維護建設與教育附加費、臨時牌照費、車輛移動證費、車輛年檢費、汙染監測費、道路增容費、停車費,等等。有些地方購買一輛十幾萬元的轎車,汽車之外的其他費用就高達七八萬元,這勢必製約消費者購買汽車的能力。
對於需求的測定,主要考察需求價格與需求量。需求價格,就是指消費者對一定量的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上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一般與其價格呈反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需求量減少;價格下跌,需求量增加。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斤蘋果3元錢,我們一個月可能會購買10斤蘋果;如果一斤蘋果漲到5元錢,那麼我們可能會購買7斤;如果一斤蘋果漲到10元錢,我們就會購買3斤。據此,我們可以畫出一條線,這個線就叫做需求曲線(如下圖)。
我們再來看供給。所謂供給價格,是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願意接受的價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供給量與其價格呈同方向運動。即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價格下跌,供給減少。仍以蘋果為例,假如每斤蘋果的價格是1分錢,那麼就沒有人會供給蘋果;如果蘋果的價格是3元錢,有人每個月會供給10斤蘋果;如果價格是5元錢,有人每個月會供給15斤蘋果;如果價格是10元錢,有人每月會供給20斤蘋果。顯然,蘋果價格越高,生產者(如果農)願意供給的蘋果就越多。據此,我們可以畫出供給曲線(如下圖)。
很多消費者可能都還記得:2004年,河北固安的大白菜獲得了豐收。當時的收購價低到1分錢/斤,許多白菜爛在地裏沒人管,甚至有人用白菜喂羊、喂豬。同期,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大白菜批發價為7分錢/斤,最低4分錢/斤,創下了六七年來的最低紀錄。由於價格太低,使得許多農民都不願意種白菜了。這自然會導致次年產量的減少,但這又必然導致2005年白菜價格一路猛漲。看到這種情況,農民們在2006年又大量種植白菜,結果又再次出現了白菜價格走低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