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薄利多銷與厚利適銷
現在樓市熱銷的首要原因,在於樓盤普遍把價格下調幅度加大,促使購房者出手。盡管現在的房價仍然居高不下,但相比以前,現在的房企基本都在“低利潤”運行,能夠“走得動”就是勝利。可以預期的是,在政府不斷進行調控的情況下,房企“薄利經營”將成為常態。
——鄧誌浩(地產經濟學家,曾在北大發表演講)
有一次,筆者去西單圖書大廈買書,鄰近的書架上擺了不下十種版本的戴爾·卡耐基的名著——《人性的弱點》,一個大學生模樣的小夥子,足足比較了半小時,最終選定了一個版本。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了買這本書呢?他走後,筆者把幾個版本的內容大致瀏覽了一下,發現大同小異,就連用紙和封麵設計也差不多,惟一不同的是厚度和定價,有的高達48元,有的低至19.8元,而小夥子挑的那本不僅最厚,定價也最低。
誰都知道,書籍不同於大白菜,不能簡單地論斤賣,然而生活中的很多讀者往往跟那個小夥子一樣,即便是買知識、買文化,也想買些物美價廉的。事實上,即使是那些知道文化無價的高層次讀者,如果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他們中意的好書,也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對於那些囊中不太羞澀但也絕不寬裕的愛書成癖者來說,過高的定價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一個有關數學家的故事也頗有意思:某數學家要建別墅,為節省開支,他親自去某磚廠買磚。見到磚廠老板,數學家開門見山地問:你的磚怎麼賣?磚廠老板答:一毛錢一塊,要的多還能便宜。數學家問:是不是要的越多越便宜?得到肯定的答複後,數學家高興地說:那就給我裝車吧,一直裝到不要錢為止!
“一直裝到不要錢為止”,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成立的,但若去掉“一直”兩個字,也即適當的不要錢,在商場上倒是司空見慣的事。
經濟學中有一句術語:最貴的東西是免費。銷售的關鍵,在於贏得消費者的認可,而贏得消費者的最好方式就是免費。而一旦消費者對某商品或某商家產生了感情,忍著肚子疼放了半天長線的商家就會適時收起釣鉤,一點兒一點兒的把他們投資在顧客身上的錢成倍成倍地賺回來。
很多年輕朋友喜歡玩的QQ遊戲就是如此——歡樂鬥地主,每天免費送你4000歡樂豆,不管你技術多好,隻要你不下場,你遲早有輸光的時候,這時候大多數人都是很急的,但沒有歡樂豆了,怎麼辦?惟一的辦法隻有掏錢買。相信很多朋友都買過。
商界運用此招最嫻熟的人莫過於日本人島村芳雄。剛創業時,島村為打開市場,發明了一套“原價銷售法”,即他販賣的草繩多少錢進的就多少錢賣,分文不賺不說,還得搭上運費、人工等等。這樣一來,訂單自然雪片般飛來。如此堅持了一年左右,島村見客戶足夠多了也足夠穩定了,便拿著自己的收貨單與發貨單獨賬單找到上遊企業說,我這一年都在白白為你們服務,再不給我便宜些的話,我是堅持不下去了,上遊企業一看,果真如此,由於島村已是他們最大的客戶,要求也不高,便非常爽快地答應此後每條草繩給島村降價5分錢。接著島村又拿著單子找到客戶們,把類似的話又說了一遍,客戶們也通情答理地表示在以後可以在原有價格上給島村提高5分錢。這樣一來,島村每賣一根繩索就能賺到1角。日元的一角,連我們的一分都不到,但島村的銷售量巨大,因此沒過多久,島村便躋身富豪之列,人稱“繩索大王”。
當然,有魄力賠本賺吆喝的人畢竟是少數,雖說賠本有時候也是一種賠養,但很多人尤其是白手起家者根本就賠不起。相對來說,薄利多銷的原則更適合大多數人。對於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來說,便宜更是他們惟一的追求。A超市的方便麵哪怕隻比B超市的方便麵便宜一毛錢,大家便紛紛湧進A超市,急得B超市的負責人隻好也降價。但降來降去,難免陷入價格戰,到頭來隻有消費者高興,所以說,薄利多銷未必行得通。多銷倒是多銷了,但沒有利潤的多銷又有多大意義呢?再者說,世上哪有知足的消費者呢?消費者的格言永遠都是“買的沒有賣的精”,真碰上物美價廉乃至物超所值的東西,他反倒會懷疑商家居心不良:這麼便宜,該不會是過期的吧?另外,即使碰上個把素質高心態又陽光的消費者,他也未必買得了多少,比如一次買太多隻會爛在家裏的蔬菜、水果、魚肉蛋奶等,一年也用不了幾次的生活用品如蠟燭、氣筒等。
薄利未必能多銷,厚利也未必會少銷。比如一漲再漲利潤豐厚無比的中國房地產業,為什麼從未見其降溫呢?很大原因在於消費者看到別人亢奮地瘋搶時,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再不買就被別人搶光了”的思想,至於房價再不買會不會漲更高倒在其次。
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消費者的這種普遍心理導致了很多物美價廉的產品積壓,也導致了一些本不該暢銷的東西暢銷,比如蘋果手機,它未必有多好,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手機不過是個通訊工具,能接電話、發短信足矣,但就是因為身邊的很多人都在追捧美國貨,它便成了時尚的象征,甚至成了沒有它就丟人的象征,因此令很多年輕人寧肯少吃半個月飯,也要為美國經濟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