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利與稅(1)(3 / 3)

有些人則比較冤枉——虧都不知道是怎麼虧的。去年某報紙報道,南方某城一位姓楊的先生致信報社,訴說了一件令他很鬱悶的事情:5年前,楊先生的一張銀行卡不知怎麼的產生了5分錢的欠款,楊先生並未注意,銀行方麵也未提醒,結果5年下來,超限費、滯納金、利息越滾越多,直至滾到了694.96元。600多元雖說並不多,但它與最初的5分錢比起來,足足翻了一萬多倍還多!或許楊先生應該感到慶幸,若是他當初欠的多些,豈不是連全部身家都得賠上?更令楊先生鬱悶的是,就因為這最初5分錢的欠款,他被列入了央行個人征信係統不良信用顧客名單,因此他貸款買房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另外一些人就是明知深淵還往裏跳了。如前所述,放高利貸又叫放印子錢,其實它還有一個更著名的名字,叫放血印子錢,其中的“血”字一語雙關:一方麵指舊時放高利貸雙方往往按手印為證,而按手印用的印泥多是紅色,另一方麵則是指高利貸記息極重,一旦借後很難償清,最後往往鬧出人命。

類似的事情當今社會也不鮮見。包括筆者的老家在內的很多農村地區,都存在著類似的人甚至組織,筆者曾經聽說過這樣兩個悲劇:其一,某大學生剛剛畢業便萌生了創業的豪情壯誌,由於家裏不支持,他便悄悄找到村裏一位流氓,借了一筆錢,開起了商店。結果是還款日期到了,他的錢也賠光了。流氓及其豢養的打手多次上門,答複都是沒錢,再等等,最後流氓本性流露,竟當著大學生父母的麵把他打了個腿骨骨折,後來一家人被迫賣掉了賴以居住的房子還債,這事才算完結。其二,另一個青年向高利貸組織借款10萬元,領著一群農民工承包某建築工地上的零活。結果辛苦辛苦幹了一年,這個青年又墊材料又墊工資兼夥食費,甲方老板卻因難以為繼偷偷跑了!賠得一幹二淨的青年頓時沒了著落,雖說他的父母及時挺身而出,代他承擔了所有的欠款,找遍親戚朋友,挨家挨戶借錢,總算還清了借款,但這個青年卻因受打擊太大,趁父母不注意尋了短見。所以,不論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還是從珍愛生命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離高利貸遠些。

更重要的是,那些借高利貸的人並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真正使人的財富增值的並不是什麼暴利的方法,而是時間。李嘉誠說過:30歲以前要靠力氣掙錢,30歲以後要靠錢生錢。與其借高利貸鋌而走險,不如給自己幾年時間,自己積累些資金,也積累些必要的經驗。即使不成功,也不會被“複利”逼得走投無路。

3.負利率時代:資金就是用來投資的

按照理論上來講,最好的安排是,一方麵有出品額盈餘,另一個資本賬戶應該是赤字。現在咱們的資本賬戶和貿易賬戶都江所十多年裏麵全都是盈餘。這說明了什麼?我們老百姓辛辛苦苦地幹活,積累起來的財富,實際上讓人家用了,我們自己沒用,對不對?咱們兩個賬戶中的盈餘,是咱們自己積累起來的儲蓄,供外國人用。現在各個地方為了政績還在積極地引進外資,其實國內資金並不缺。

——張曙光(北京大學法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所謂負利率,簡單來說就是把錢存在銀行裏的利息跟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如一個人本來有一萬元存款,銀行年利率為5%,而物價上漲也即通漲則高達10%,那麼這個人的存款其實就已經縮水了5%。這自然與我們當初把錢放在銀行裏的初衷不相一致。所以有經濟學家直截了當地指出,負利率實際上是把老百姓的財富轉移給了銀行和國有部門,得利的隻有那些能得到貸款的人或公司。

中國人愛儲蓄——這是國內外的一致看法。相關資料也表明,中國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穩居世界前列,2009年,中國居民儲蓄餘額一舉突破18萬億元大關,排名世界第一。鑒於這一數據,有學者認為中國已經是儲蓄大國,頗有些得意洋洋。其實中國充其量是個儲蓄總量大國,如果把儲蓄總量平均分配到13億人頭上,也即一個人大概一萬元的存款,放在世界上是拿不出手的。再想想看,中國有多少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扣除他們的儲蓄,普通老百姓還能分配到多少錢?

中國人的確愛儲蓄,不過這個“愛”字必須打上引號。用一位美國人的話說,“中國的高儲蓄源於對饑荒的集體記憶”。換言之,中國人不得不愛儲蓄。想象一下,作為一家之主,孩子上學要花錢,一家老小生活要錢,生病吃藥要錢,將來養老要錢,隨時可以出現的各種意外也要錢,這麼多要錢的地方,由不得我們不把有限的工資盡可能多地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據此,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負利率等同於政府變相加稅。因為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盡管他們明知道把錢存在銀行裏會日益縮水、白白蒸發,但他們絕對不敢把錢拿出來消費掉,更不敢投資,因為這些錢基本是等同於養老錢、“棺材本”,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