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貧與富(3)(3 / 3)

僅僅是膽兒大還遠遠不夠。雖說富貴險中求,但財富真正青睞的還是那些有勇有謀的人。比如上麵提到的“買車哥”,就在他用“專項資金”買車的當天晚上,幾個眼紅的鄰居就把他給舉報了。縣政府非常重視這件事,當即派出了專項工作小組調查,但麵對工作人員,“買車哥”臉不變色心不跳:“我買車也是為了建好大棚啊!買材料需不需車?以後接送技術員需不需要車?買種子化肥需不需要車?日後賣菜需不需要車?再說了,我這也不是為了我自己用,時間就是效益,鄰居們都用得著!我急政府之所急,有什麼不對的?”一番振振有詞的反問,把工作人員問了個啞口無言。

其次需要苦幹加巧幹。在過去,不苦幹的中國人基本上不多。因為生活條件不允許,披星戴月還不能糊口呢!還敢偷懶?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別說一些泡在蜜罐裏長大的年輕人不知奮鬥為何物,就連過去頗能吃苦耐勞的有些過來人也開始逐漸墮落。國父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這話也適用於今天的中國人:雖說生活已經改善了不少了,但還需更上一層樓!

苦幹是必須的,巧幹同樣是必須的。即使是在古代,那些空有一身力氣的大力士也隻能在社會中下層徘徊,在當今時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也不可能攀上財富的巔峰。國家層麵也是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2009年,中國僅為進口芯片便花去1200億美元!而同年中國進口的石油價值也不過900億美元!試想一下,如果“中國芯”給力的話,會出現這種情況嗎?

想生產自己的芯片,首先就要向別人虛心學習。而這正是廣大窮人所欠缺的一點。其實,一個人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不把心思用在如何改善自己的貧窮上,而是看到富人就氣不打一處來。其實大多數富人或許真的為富不仁,但他們之所以成為富人,至少證明在財富這一領域,他們比我們更有智慧。不管這種智慧是正麵還是反麵,我們都應該變嫉恨為欣賞,欣賞他們創造財富的才能,正視他們的能力,學習他們的經驗和智慧。

話又說回來,一味地學習也不行。有些東西能學得來,有些東西卻學不來,還有些東西你想學,別人未必會教你——教會了你,別人靠什麼生存、發展?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便是中國鋼鐵企業。眾所周知,包括上海寶鋼、山東萊鋼在內的很多中國鋼企從技術到設備,都是直接從日本引進的,拋開這在多大程度上拉動了日本的出口經濟和引進過程中日方一連串的小刁難不談,這其實已直接為中國鋼鐵行業日後的困境埋下了伏筆。例如,日本先進的鋼鐵生產設備無法“消化”中國低品味的鐵礦石,因此寶鋼等隻能選擇從巴西淡水河穀、澳大利亞必和必拓進口高品位的鐵礦石,而我們前麵提到過,日本很多財團包括寶鋼的進口企業新日鐵其實就是淡水河穀和必和必拓的大股東,這中間勢必少不了它們的收益。

所以,發展經濟也好,追求財富也好,都得走中國特色之路。王傳福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王傳福最初生產手機電池時,日本已成為了充電電池的超級大國。莫說中國人,就是美國人、歐洲人,都做不過日本人。但王傳福找到了克製日本人的法寶,那就是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於是,他自行設計了一些非標準化的設備,將生產程序進行改造,分解出來轉由人工操作,結果生產成本一下子比日本人的生產成本低出40%還多!憑借價格優勢,比亞迪迅速在世界市場上崛起。

當然,僅憑上述一些財富片段,並不足以說明富人究竟有什麼,而窮人相應缺什麼,但它至少能說明一點,窮人需要向富人學習。有鑒於這種學習還非常必要,因此強烈建議讀者朋友讀一下本書的姊妹篇——《在清華聽到的12堂財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