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簡直是不打自招。“為了成功納入特意壓低經濟指標”,其潛台詞便是,“如果不壓低經濟指標便不能成功納入”,換言之,新邵縣原本是不應該被成功納入的。也由於新邵縣的被納入,導致了其他一些應該被納入的真正的貧困縣被擠兌出了名單。因此,伴隨著“炫貧事件”的持續發酵,一個多年前流傳的小段子又被網友們挖了出來:甲縣和乙縣爭取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名額,最後甲縣失敗了,記者采訪甲縣縣長,問他為什麼會失敗。縣長含淚回答,因為我們縣實在太窮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故事中的甲縣就沒希望。做為一縣之長,甲縣縣長也不應該帶頭注流淚。他需要帶領全縣人民一道流汗。他扶不如自扶,“等、靠、要”帶不來經濟發展,隻會導致精神上的貧瘠。對那些想要有所作為的領導來說,資金從來都不是問題。
類似的道理運用到個人身上也一樣,如果你不是已經七老八十,行動不便,所謂的“安貧樂道”,其實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態度決定一切。在財富這條路上,隻有我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而政府僅僅能救濟我們。
拯救自己,也不應該僅僅著眼於財富。很多人之所以富起來後就不可一世,做不到“富而好禮”,就在於“富而好禮”絕不能等富了之後再培養。財富是種具有強烈腐蝕性的物質,不在靈魂深處拯救自己,財富越多,痛苦越大,相應的給社會造成的傷害也越大。
最後要說的是如何看待那些“富而好禮”的人,比如有著“中國首善”之稱的陳光標先生。有人認為,陳光標“不作秀不慈善”,是慈善的倒退。陳光標則回應道:“我做慈善的時候你們在做什麼?”客觀地說,陳先生的善舉或許真的有點高調,或者說真的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是“暴力慈善”,但已故的季羨林老先生說得好:“慈善是道德的積累。慈善是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層次,無私奉獻,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圖個好名聲,或者避稅,或者領導號召不得不響應;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出於什麼動機,隻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所以我主張慈善不要問動機。”
6.富人有什麼?窮人缺什麼?
富人愛創業,窮人總打工;富人敢投資,窮人愛儲蓄;富人看趨勢,窮人看結果;富人雷厲風行,窮人優柔寡斷;富人能忍耐,窮人有脾氣;富人不安分,窮人圖安穩;富人真節儉,窮人假大方;富人懂合作,窮人怕吃虧……
——龍昱達(著名經濟學家,營銷界領軍人物,曾在北大發表演講)
什麼是通脹?什麼是通縮?什麼是GDP?什麼又是GNP?……如果我們這本書僅僅是把這些經濟學名詞作些理論上的闡釋,或者隻是把當今國內國際的經濟形勢做些簡單的介紹,那麼它對廣大讀者來說實際上是沒有太多價值的。
無須我們提醒,大家也都知道,相對於死記硬背一腦袋經濟學名詞來說,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口袋鼓起來的問題。否則中國進入負利率時代又如何?反正你一分錢存款也沒有。世界經濟風雲變幻又如何?反正你已窮得隻能以不變應萬變了……
致富是全球老百姓的共同目標。遺憾的是,富人總是那麼少。更遺憾的是,有些窮人因為致富反倒變得更窮。所以在致富前,我們首先應該弄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富人有什麼,而窮人又缺什麼?
富人最起碼有膽量,而大多數窮人缺的也正是膽量。講一個真實的案例:
某縣城十年前曾大力推廣過“蔬菜大棚”項目,縣政府承諾,凡承包蔬菜大棚的人,不僅無償使用土地,還可享受1萬元的無息貸款。這條件應該說足夠優厚了,但村民們想來想去,還是覺著這事兒不靠譜——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好話說了一籮筐,依然沒有人敢站出來做第一個承包大棚的人。就在村幹部準備強行攤派之際,一位坐過牢的村民站出來說:“我承包行不行?不過少了我不幹,最少得給我承包10個,而且我要等拿到無息貸款再簽合同……”於是這位就承包了10個大棚,別的不說,10萬塊的無息貸款先拿到了手。這位也真夠膽大,三天時間不到,就用這筆“專項資金”買了一台麵包車。這下村民們眼紅了,原先說什麼也不肯承包的人,現在居然為了承包一個大棚爭著賄賂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