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場白(1 / 1)

一片美麗的藍天

我的家園像一座溫馨的小屋,

每天充滿笑語和歡歌。

這個小屋裏:

有個天真可愛的Boy——六歲多的弟弟,

美若天仙的少女——讀中學的姐姐,

和藹可親的阿姨是年輕的媽媽,

博學多才的叔叔是博士爸爸,

還有一個活潑好動的我;

生活在這個小屋裏我真快樂!

我的家園是一本記載故事的日記,

每個人都有一段難忘的回憶:

弟弟可以告訴你他名字的來曆,

姐姐很自豪地說起她接待日本小朋友的經曆,

媽媽會準確地說出我們三人出生的時間,

爸爸有一大堆的照片錄像,記錄我們的成長曆史,

我,也可以向你細說我們家從加拿大移居到廣州的故事。

這首詩是我們家老二嘉寶四年級時為參加一個題為“我的家園”的作文比賽而寫的,結果她最終獲得全省小學組第一名。事後,《羊城晚報》記者專程來采訪,並在采訪劄記中寫道:“離開嘉寶家,回看她的獲獎作品,句句話都實實在在,完整再現了她家那一片晴朗的藍天。”

我和曉紅在20世紀90年代初移民加拿大,住了幾年後,我先回中國創業,隨後,曉紅帶著大女兒回來了。除了大女兒以外,二女兒和三兒子都是在廣州出生的,我們一家五口就在我們夫妻倆從小長大的廣州一起生活了。

有一年暑假,我和太太帶著三個孩子回了加拿大溫哥華一趟。當地有些親戚朋友不解地問道:現在越來越多國內的人想方設法移民加國,甚至把小孩送到這裏留學,你們為什麼還留在中國,幹嗎不把孩子留下來?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我動手寫了一篇文章《我為什麼離加回國》,隨後在廣州的《羊城晚報》上發表了。當中,我解釋道:“我們如果仍在加拿大,可能迫於生活壓力而多要孩子,又可能因奔波謀生無暇照料好孩子。如果我們將孩子留在加拿大,又或者我做‘太空人’,讓太太陪伴孩子,恐怕他們的成長不會那麼健康,我們的家也不會開心快樂。”所以,離加回國,我們選擇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困難一齊分擔,喜樂共同分享。我把文章複印多份寄給關心我們的人,遠在加拿大的爺爺奶奶和近在廣州的公公婆婆,都理解並支持我們的選擇。

過了一段日子,又有一天,《南方日報》記者郭珊、實習生莫楊冰來我家采訪,我們興致勃勃地聊了一個下午。稍後,該報“家庭周刊”以“父愛‘倒計時’:孩子,我隻陪你到16歲”為標題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們十多年中西結合養兒育女的想法和做法。她們提及我的父愛“倒計時”理論:“父母隻陪伴孩子成長到16歲,在這有限的時間裏,應當教會他們哪些技能和品質?與孩子相處,又該遵循哪些原則?”文章刊登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共鳴。我先後被邀請到我的母校市一中、兩個女兒就讀的華美中學,作了專題講座;曉紅也在小兒子就讀的東風西路小學與一群家長進行了多次的互動交流。

大女兒嘉盈16歲返回加拿大,在加拿大完成中學最後的兩年學業。這一年離我們全家從加拿大“回流”中國,湊巧是16年。

我萌發了一個念頭:何不嚐試全家合作,由我這個一家之主執筆,將16年來我們和孩子在中國一起成長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於是,就有了今天你手中的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