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白銀一直處於供應小於需求的狀態。其實,白銀不僅僅用於裝飾,它還被用於一些實際的生活當中,比如製作拍照用的底片等。但是白銀的開采卻並不受人們的重視,開采者往往大量地開采金、銅等金屬。所以,就供應量而言,白銀的供需會大大降低。但實際上白銀的經濟用途是十分廣泛的,因此供應不足將會導致白銀的價格上漲。90年代時,巴菲特經過長期的觀察後發現國際市場的白銀供應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們的存貨,所以造成銀的價格持續低迷。換句話說,即銀的市場價格並未反映出真實的供需關係。巴菲特認為,這種需求大於消費的情況最後一定會造成國際市場上銀的存貨大量被清空,而銀的價格也會因此上漲。
在得出這樣的結論後,巴菲特購買了超過2.8萬噸的銀。機會來臨時,迅速地買進,這便是巴菲特與眾不同的投資方式。巴菲特在選擇股票時也遵循了這樣的原則。如果他認為某隻股票沒有買入價值,那麼他寧願放棄購買;如果他認為值得購買,那麼他會果斷地抓住盈利機會,絕對不會有半點猶豫不決。
由於巴菲特總是能從一些細微的事情上預見某個行業未來的發展狀況,並且對自己的判斷深信不疑,所以在投資時他從不在意別人的想法,敢於果斷出手,因此他總能比別人更早地抓住投資的時機。
其實,投資者想在交易過程中真正做到果斷投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的投資者都是在徘徊不定中與投資機會擦肩而過的,他們往往會因此追悔莫及,甚至會在心底發誓如果下次再出現投資機會,一定會果斷出手,但是當投資機會又一次來到身邊時,他們還是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由此看來,這種果斷的素質不好掌握,需要通過長期培養才能獲得。
巴菲特的忠告
當投資機會再次降臨時,投資者一定要果斷地做出投資決策——隻有這樣才能抓住投資機會,才能獲得投資收益。
7.改變思維頭腦:借錢生錢,融資投資
要想遊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用手劃水效果更好。
——巴菲特
眾所周知,股票市場的投資風險是巨大的。如何規避風險或者降低風險給自己帶來的損失,是每個投資者迫切希望掌握的投資技巧。此時,善用他人的資金進行投資就不失為一種降低自身投資風險、突破自有資金局限的好方法。畢竟投資者個人的資金規模極其有限,隻憑自身的經濟實力進行投資必然難以在短期內有所作為,這一點對那些初次涉入投資市場的人來說尤為明顯。即使是那些投資成功,並且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額資金的投資者,想單憑自己手中的資金進行投資獲取更大的利潤,常常也會覺得力不從心。因此,巴菲特語重心長地告訴他的子女,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決不會讓自己投資的步伐被有限的資金所束縛。事實上,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無一不是充分利用外來資金的投資高手。因為他們深知,隻有獲得盡可能多的可操作資金,才能使自己在市場中占據超越一般投資者的優勢地位。
在創辦自己的公司開始獨立投資之前,巴菲特曾在自己的老師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裏工作。當時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是一家共同基金,包括巴菲特在內共有6名員工,運營資金隻有600萬美元。當時,巴菲特回絕了不少大公司的聘請,執意到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希望從老師格雷厄姆身上學到更多的投資實戰技巧。然而不久,格雷厄姆宣布退休,巴菲特就告別老師回到了家鄉。當時,年僅25歲的巴菲特已經積累起豐富的股票投資經驗,並且萌生了創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來成就一番事業的想法。
然而,巴菲特發現自己投資贏利積累起來的那點資金對於創辦一家公司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於是,在親友為巴菲特舉行的家庭聚會上,巴菲特向眾人宣告了他打算成立自己的投資公司的想法。因為對巴菲特的見解和判斷很有信心,親友們紛紛響應,出資幫助他成立合夥企業。在1956年,巴菲特成立了他的第一個合夥人公司——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當時,這家公司一共有7位合夥人,全部都是巴菲特的親朋好友,募集到的資金總額為105000美元,其中巴菲特出資100美元,全權負責投資策劃。可以說,正是這100美元開啟了巴菲特傳奇的投資生涯——在近半個世紀的投資中,巴菲特將這100美元變成了420億美元,譜寫了史無前例的投資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