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創業初期的巴菲特一直被資金缺乏的問題所困擾,而且他深深地認識到,僅靠自己和親朋好友的那點微薄的資金很難短期內讓他的事業獲得大的發展。於是,他向醫學界的朋友提出了合作的請求——親自登門拜訪,保證“絕對堅持以格雷厄姆的原則來進行投資”,並提出了對對方而言條件優厚的合作協議。在巴菲特的不懈努力下,巴菲特合夥人有限公司的資金總額,從最初的10萬美元逐漸增長到50萬美元,然後又增長到200萬美元。
合夥公司在巴菲特的精心管理下運營得十分出色,取得了驕人的投資業績。在長時期穩健投資收益的積累下,巴菲特手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由於他將自己積累起來的財富全部都投入到了股票市場中,所以他的資金在合夥公司的股份中所占的份額也日益增大,以致他最終成為了公司最大的股東。
可以說,正是由於巴菲特善於借錢生錢,即利用他人的資金進行投資,才使得他的合夥公司在資金緊缺的創業初期取得快速的發展。然而,巴菲特善於利用外部資金進行投資並非僅局限於自己資金匱乏的時候,事實上,在他後來自身資產上億的情況下,也依然沒有丟棄這一投資手段,反而將其運用得更加出神入化。
1969年,巴菲特將自己投資積累的資金全部用於收購奧馬哈市最大的紡織廠——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份,並且成為最大的控股股東。當時,紡織工業正處於低迷時期,人們都認為巴菲特對伯克希爾公司的市場前景估計過高。然而,巴菲特卻並沒有將投資收益用於伯克希爾公司擴大其紡織業務的規模上,反而還陸續關閉了旗下的一些小紡織廠,到最後隻留下了新貝德福德紡紗廠。巴菲特緊盯著這家僅剩的紡織廠運營所積累的資金,對每一筆費用的動向都予以關注,以求對資金做到最合理高效的管理,將其盡可能多地投入到其他發展前景良好的行業去。如此一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就由原先的紡織企業轉變成一個全新的投資型公司。由此看來,巴菲特收購伯克希爾公司的原因並非看好紡織業的發展,而是趁著紡織行業低迷時能夠以比較便宜的價格收購一家規模龐大的大型企業,從而借其龐大的現金流量作為自己的投資後盾。正是這個“借錢生錢”的高明策略,使得巴菲特股票投資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巴菲特又將目光瞄準了保險行業。在巴菲特看來,保險公司的客戶會定期向公司交納保險金,這些眾多的零散資金彙集起來就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目,而且保險公司賠付保險金的頻率並不高。因此,在客戶沒有索賠的大多數時候,保險公司都有一筆相當數額的流動資金。正是看中了這樣一個資金上的巨大優勢,巴菲特先後收購了兩家知名的保險公司。他將保險公司在未遭到客戶索賠時積累起來的大量資金投放到股票和債券市場上,進行充分地利用。如此一來,巴菲特靠著收購保險公司所花費的1%的投資,為自己賺取了高於20%的穩定收益。對此,他曾十分自豪地說:“充分利用別人的資金去進行投資,無疑是最高明的投資策略。”
“借錢生錢”的投資策略充分體現出巴菲特出眾的投資才能。正是在這樣的投資思想指引下,巴菲特依靠別人的資金開始了自己的投資生涯,聚小錢生大錢,一步一步完成了其巨額財富的積累,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資金,通過與其他投資者分享利潤建立起了自己的財富帝國。
巴菲特的忠告
成功不僅來自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深刻認識與研究,以及對投資時機的及時把握,還要善於利用外來資金來提升自己的投資規模和力度。我在股票投資中取得的輝煌成就,並非單憑自己的個人財富達成的,而是依靠廣泛從他人那裏借貸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