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三暮四不是一個好方法
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投資。關鍵不是範圍的大小,而是正確認識自己。
——巴菲特
很長時期以來,擁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是一些美國和歐洲人成功和財富的象征。經過三十多年的經營,巴菲特把伯克希爾公司打造成了一個更為知名的品牌,延續了已經有二百年曆史的伯克希爾公司,使數代美國人深受其惠並牢記下了它的名字。
巴菲特在投資的道路上,每選擇一隻股票去投資的時候,從沒有想著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利潤。他認為,如果在投資市場上東撿西挑,朝三暮四,麵臨的風險會更大,盈利的機會更少。
巴菲特的小兒子皮特曾詢問他:“爸爸,你認為選擇長期投資的理念是什麼?”
巴菲特立即說:“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十分鍾。”
巴菲特對“有效市場”理論存有異議,也很少推崇市場的一些理論,他選股的惟一標準就是優質。在他看來,一個優秀企業的股票,沒有理由不去投資。
巴菲特在經過深入研究並決定買入那些有前景的股票時,並不在意當時股價的多少,他總是在很長時間裏不斷地買入,並長期持有。他討厭朝三暮四的投資行為,強烈反對短線投資,認為這種投機行動是於己於股票企業都不利的。他曾經說:“短線投資等於就即將發生的事情進行賭博。如果你運用大量的資金進行短期投資,有可能血本無歸。”
對於投資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投機者,巴菲特常常表示自己的不解。他甚至形象地比喻:“你不會每年都更換房子、孩子和老婆。為什麼要賣出公司(股票)呢?”
可以看出,巴菲特就是靠自己不朝三暮四的投資態度,不斷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的。認認真真地把每一次投資做好,是他一貫的思想。他在《華盛頓郵報》的投資上,表現出的無限關注和深入,一直以來令人折服,也使“郵報”為有這樣的合夥人深感自豪。
巴菲特是在1973年春夏之際,購入了價值一千零六十萬美元的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此時,他關注這隻股票已經很多年了,而他也一直在尋找進入媒體的機會來實現自己多年來希望投資媒體的夢想。此項投資使伯克希爾成為凱瑟琳女士家族之外,《華盛頓郵報》最大的股東。
《華盛頓郵報》總裁凱瑟琳曾經說,巴菲特極富同情心,而精明投資人隻是他的另一麵。他與報紙很有緣分,那種淵源甚至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時代。
本來,在1972年末到1973年初,《華盛頓郵報》受“水門事件”的影響陷入最艱難的困境,除了有關政府部門的打擊之外,還因為自身上市的操作失誤,引起股票大幅下跌。凱瑟琳回憶說,那是她一生中難以忘懷的艱難日子,郵報的發展進入低穀,投資者失去了對她們的信心。最後她不得不親自到華爾街的金融會議上去直接推銷公司的股票。巴菲特此時決定大舉投資,並在幾個月內,分二十次購入郵報的股票。他後來說,在生命中,有些事情發生的速度會很快。他對《華盛頓郵報》的投資,一是因為他懷有感情,二是他相信媒體能夠做終生的夥伴。巴菲特為此在伯克希爾公司內部做了很多工作,從而使這次投資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凱瑟琳在她獲得普立策獎的個人自傳一書中寫道: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在1973年買下本公司10%的B級股票。他後來告訴我,起先他不太願意公開這件事,但是後來覺得這未嚐不是件好事。他對公司的關注已經很久,而且他一旦投入就不會三心二意。事實證明,他是那麼負責和專心。
巴菲特的這筆投資,是他最好的投資之一,他在一般人還沒有開始注意媒體股的前景之時,就捷足先登進行了這項投資,獲得了理想的收益。巴菲特一生對媒體的偏好,就像是對金錢的追求,這股熱情在購入《華盛頓郵報》股票時達到頂點。巴菲特一直對媒體事業保持著濃厚興趣,和很多知名的記者結為了摯友。他本身也具有記者般的直覺,在尋找被低估的公司時,也融合了敏銳的生意嗅覺和記者深入調查的技巧。
1973年至1974年間股市崩盤,這波震蕩剛開始時,《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從剛發行時的每股6.5美元,後來下降到4美元。郵報當時還麵對星辰報的競爭壓力,正處於內外交困的處境之中。巴菲特對這種情況大為震驚,在與郵報的管理者溝通之後,伯克希爾公司買下了一千零六十萬美元的郵報股票,占該公司B級股的12%。
在1973年,《華盛頓郵報》公司旗下的機構包括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時代—前鋒公司、四家電視台和一家造紙廠,後者為該公司提供了大部分的新聞用紙。但是,公司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相關企業之間不能夠團結合作,內部矛盾重重,更為嚴重的是人心渙散,喪失了企業的凝聚力。
巴菲特購入郵報股票之後的兩年,該股一直處於下跌的趨勢,巴菲特的投資從1973年的一千萬美元,貶為1974年底的八百萬美元,而在1976年之前,郵報的股票一直無法超越巴菲特購入時的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