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方歌
六味地黃益腎肝,萸藥丹澤地苓專。
加入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養陰明目加杞菊,都氣丸入五味搬。
肺腎兩調金生水,麥冬加為長壽丸。
【方劑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幹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用量】 上藥6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每服3丸,溫水化下,成人每服10克,每日2~3次口服。今常作湯劑水煎服或取濃縮丸,每次8粒,日2~3次口服。
【功效主治】 滋養肝腎之陰。適用於腎陰不足,虛而有火,腰膝痿軟,骨熱酸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自汗盜汗,遺精夢泄,消渴淋瀝,舌燥咽痛,齒牙動搖,足跟作痛等症。
【加減方】
1.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而成。功能滋陰瀉火。主治陰虛火旺,潮熱骨蒸等症。
2.杞菊地黃丸《醫級》即六味地黃丸加枸杞、菊花而成。功能補益肝腎,滋陰明目。主治肝腎不足,眼花歧視,或眼目枯澀幹痛等。
3.都氣丸《醫宗已任編》即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而成。功能補益肝腎而斂肺。主治腎虛氣喘,麵赤呃逆等症。
4.八仙長壽丸《醫級》即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而成。功能補益肺腎。主治腎虛咳喘等症,亦可用作健身長壽之劑。
【方義分析】 此為宋代兒科名家錢乙氏之名方。錢氏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不宜溫藥,故將張仲景腎氣丸減去附桂而成本方。
方中有補有瀉,寓瀉於補,為通補開合之劑,亦即三補三瀉之方。方中熟地滋陰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泄腎濁以濟之;有萸肉之滋養肝經,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藥之補養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助之。藥雖六味,卻有補有瀉,有開有合,三陰並補,補中有瀉,實為補劑之標兵也。
12.左歸飲《景嶽全書》
方歌
左歸萸地藥苓從,杞草齊成腎水功。
若要為丸除苓草,更加龜鹿菟膝用。
【方劑組成】 熟地6克、9克或加重至30克、60克,山藥6克,杞子6克,茯苓6克,山茱萸3克、6克,畏酸者少用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 上藥6味,加水2鍾,煎七分,食遠服。
【功效主治】 補益腎陰。適用於1.腎水不足,腰膝酸軟,遺精滑泄,口燥盜汗,或陰虛陽盛,陰土受損發為噎膈。2.傷寒病,陰液耗損,唇舌焦黑,大渴引飲。
【加減方】
左歸丸《景嶽全書》大熟地240克、山藥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酒洗蒸熟90克、菟絲子120克、鹿膠120克、龜膠120克。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溫開水或淡鹽湯送下10克,每日2~3次。主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運,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幹,或腰酸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症,俱宜此方主治。能壯水之主,培左腎元陰,而精血自充。筆者經驗,凡精弱、精少、精子畸形多而不育者,此方有顯效。
【方義分析】 此是六味地黃丸的衍化方,即將六味地黃丸原方減去丹皮、澤瀉,加入枸杞、甘草而成。方中熟地、枸杞、萸肉滋補肝腎之陰,使水旺而火不生;茯苓、山藥、甘草滋養脾胃之陰,使土潤而可滋養肺腎。如是則陰平而陽秘,身體安和。故對腎水不足,或陰土受損者可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