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溫下(1 / 1)

6.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方歌

大黃附子仲景方,脅腹寒凝痛難當。

共合細辛三種藥,功專溫下妙非常。

【方劑組成】 大黃10克,附子10克炮,細辛6克。

【用法用量】 上藥3味,以水1500毫升,煮取減半,分溫服。藥後未效,隔2時許,可再進1服。

【功效主治】 溫經散寒,通便止痛。適用於寒積裏實,便秘腹痛,脅下或腰胯亦痛,發熱或不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濁膩,脈沉弦而緊者。

【方義分析】 此為溫下之劑。主治寒積裏實之證。其治當溫陽祛寒,攻下。故方用大黃瀉下通便,攻逐積滯。配伍附子溫經散寒,治心腹冷痛。再以細辛通痹止痛,溫散寒邪。三藥相配,共成溫下之劑。或問:大黃為苦寒之品,為何今成溫下?蓋大黃與附、辛相伍,則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三者協力,故成溫下之名方。

7.溫脾湯《千金要方》

方歌

溫脾參附與幹薑,甘草當歸硝大黃。

寒熱並行補兼瀉,溫通寒積最相當。

【方劑組成】 大黃6克,附子10克,幹薑10克,芒硝5克,當歸10克,甘草6克,人參6克。

【用法用量】 上藥7味,取飲片,加淨水先浸後煮,約得500毫升,分3次溫服。

【功效主治】 溫補脾陽,攻逐寒積。適用於寒積便秘,或久利赤白,臍腹疼痛,或繞臍疼痛不止,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象沉弦者。

【方義分析】 本方主治脾陽不足,寒積腸胃,大便秘結或冷利腹痛之症。故用附子、幹薑、人參、甘草溫補脾陽,扶助陽氣;大黃、芒硝蕩滌積垢,以逐邪滯,更用當歸以潤養、補血、活血、止痛。共成溫補脾陽,攻逐寒積之劑。脾陽不足,故當溫補,然單純溫補,則積滯不去,故當溫補與攻逐並用,扶正與祛邪兩顧。方為正治。

8.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

方歌

三物備急逐停寒,幹薑巴豆大黃丸。

食停腸胃脹難忍,陰結垂危服此安。

【方劑組成】 大黃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另研如脂,幹薑30克。

【用法用量】 上藥各須精新,先將大黃、幹薑為末,再入巴豆,合用為散,或蜜和為丸,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用時取溫水服大豆大3~4丸,若未瘥,更與3丸。現代用法:每服3~5分,米湯或溫開水送下。

【功效主治】 攻逐冷積。適用於飲食不節,食停腸胃,猝然心腹脹痛,痛如錐刺,甚或氣急口緊暴厥者。現代臨床常用於急性單純性腸梗阻。

【方義分析】 此這溫下名方。主治腸中冷積,寒實腹痛。治當溫下,攻逐寒積。故方用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為主藥,幹薑溫中祛寒,以扶脾陽為輔,大黃既能通便,又能監製巴豆辛熱之毒為佐使。三藥相合,則藥力較猛,攻下較捷。凡寒滯食積,阻結腸胃,升降痞塞,腸脹腹痛難忍者,可收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