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陽證治法
1.真人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方歌
真人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草芍加。
貝母天花兼乳沒,穿山角刺酒煎嘉。
【方劑組成】 穿山甲炙、天花粉各9克,甘草3克,乳香、沒藥各5克,白芷6克,赤芍9克,貝母6克,防風、皂角刺炒各5克,歸尾、陳皮各6克,金銀花12~30克。
【用法用量】 上藥13味,加水先浸後煎,並加酒適量煎2次,去渣取液,勻和分3次口服。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適用於瘡瘍腫毒初起,熱毒壅聚,氣血瘀滯,局部紅腫疼痛,屬於陽證者,或膿初形成而尚未潰,或身熱微惡寒,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數有力者。
【附方】
衝和湯《外科準繩》人參、陳皮各6克,黃芪、白術、當歸、白芷各5克,茯苓、川芎、皂角刺炒、乳香、沒藥、金銀花各10克,甘草3克。上藥13味,加水酒各半煎分服。功能補益內托,解毒消腫。主治瘡瘍半陰半陽之症,根盤漫腫,微紅色淡,微痛不甚,似潰非潰,膿不透達,屬元氣虧虛,無力托毒所致。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外科癰腫瘡瘍初起的常用方。瘡癰初起,多因熱毒結聚,氣血瘀滯而成。其治當清熱解毒,疏通氣血壅阻。故方重用銀花配伍甘草清熱解毒;輔以防風、白芷發表散邪,排膿消腫;當歸、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以疏通氣血之壅滯;佐以貝母、花粉清熱化痰以散結;陳皮以理氣和胃,使以山甲、皂刺通經活絡,消腫潰堅;加酒煎服,更能增加活血通絡作用。諸藥合用,可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故凡瘡瘍初起,膿未盛者,可以消散,膿已成者,可以促使外潰。若腫瘍已潰,或陰症瘡瘍則不宜本方。
附方衝和湯所治為半陰半陽症,其方是補托與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並用,故參、芪、芎、歸與銀、草、乳、沒、山甲、皂刺共使。以達扶正、補托與清毒消腫之目的。
2.銀花解毒湯《瘍科心得集》
方歌
銀花解毒地丁翹,犀角丹皮赤芍饒。
更用川連夏枯草,癰疽疔毒服之消。
【方劑組成】 銀花、紫地丁各15~24克,赤茯苓、連翹、夏枯草、丹皮各9克,黃連3克,犀角1.8克(可用水牛角15~30克代)。
【用法用量】 上藥8味,水牛角先煎,餘藥水浸再煮,凡2次,合並煎液,分3次口服。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濕,適用於濕熱火毒,蘊聚成瘍。疔瘡或癰腫初起,寒熱交作,麻癢相兼,或有微痛,紅腫熱疼,心煩口渴,二便不利,舌苔黃膩,脈象濡數。
【方義分析】 此為清熱解毒治療癰瘡的常用要方。癰瘡初起,焮赤紅腫疼痛,其病機為熱毒並濕,壅阻肌膚,氣血運行受阻,發為癰瘍。其治當清熱解毒,並參利濕。故方用金銀花、紫地丁、黃連瀉火解毒;連翹亦可清熱解毒,且可散血凝氣聚以散結;夏枯草清肝火而消散;犀角(水牛角)、丹皮清熱涼血,防止火毒熾盛,內陷營血;更用赤茯苓利濕排毒,使火毒濕熱從小便而解。
本方與真人活命飲同治疔瘡癰腫,同具清熱解毒之功,但真人活命飲以消散為主,兼用清熱解毒,而本方則以清熱解毒為主,兼以利濕排毒。故前者用銀花、花粉配皂刺、山甲,而本方則用銀花、地丁配犀、丹、茯苓,同中有異。
3.犀黃丸《外科全生集》
方歌
犀黃丸內用麝香,乳香沒藥與牛黃。
乳岩流注腸癰病,正氣未虛均可嚐。
【方劑組成】 犀牛黃1克,麝香4.5克,乳香、沒藥各30克,黃米飯30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前4味共為細末,與米飯搗爛為丸,忌火烘,宜晾幹。每服3~6克,陳酒或米飲送下,每日2~3次。孕婦忌服。
【功效主治】 解毒消癰,活血化瘀。適用於乳岩腫塊堅硬,凹凸不平;瘰鬁,腫塊累累如串珠,推之能移,按之不痛;痰核,形如蠶豆,皮色不變;流注漫腫無頭,走竄四肢肩背者,以及肺癰,腸癰等症。今常用於乳腺增生,乳腺癌,多發性膿腫,骨髓炎,舌質紅,脈滑數者。
【加減方】
醒消丸《外科全生集》雄黃15克、麝香4.5克、製乳香、製沒藥、黃米飯各30克。上藥前4味共為細末,與米飯搗爛為丸。每服3~6克,每日2~3次,黃酒或米飲送下。功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主治癰瘡腫毒,紅腫熱痛。孕婦忌服。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癰瘡腫毒的名貴中成藥。方中牛黃清熱解毒,化痰開竅,麝香芳香通經活絡,消散癰腫;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合而成方,共為解毒消癰活血化瘀之劑。故對乳岩、癰瘍,流注等均可應用。但對患者體氣尚實者為宜,如屬陰疽虛證,或陰虛火旺者,應予慎用。若為孕婦當須忌服。
4.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方歌
牛蒡解肌石斛丹,夏枯荊芥薄荷采。
連翹梔子玄參入,風熱瘡瘍均等閑。
【方劑組成】 牛蒡子、薄荷、荊芥各10克,連翹、山梔各12克,丹皮15克,石斛12克,玄參10克,夏枯草6克。
【用法用量】 上藥9味,清水先浸後煎,過濾取汁,煎2次,合並煎液,溫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