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解肌消腫。適用於頭麵風熱,癰腫瘡毒,或頸部痰毒,紅腫疼痛,風熱牙痛及牙癰,或咽喉腫痛,發熱煩渴,便幹溲黃,舌紅脈數。
【方義分析】 此為清疏風熱,消散上部癰腫的常用方。風熱壅於上焦,或發頸項痰毒,或發牙痛、咽腫,或牙癰。其治總當清疏風熱,解毒消腫。故方用牛蒡、荊芥、薄荷以疏散上焦風熱,配伍連翹清熱消腫,以散血結熱聚;丹皮、清熱涼血;山梔清三焦之熱;夏枯草辛能散結,苦寒清火;火熱則傷陰,故又伍以石斛、玄參清熱養陰。合而用之,共奏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故可用於風熱襲於上部(頸項、頭麵、咽喉)而致瘡瘍之症。
5.五神湯《洞天奧旨》
方歌
五神湯用紫地丁,牛膝車前白茯苓。
銀花三兩水煎服,濕熱癰瘡功可欽。
【方劑組成】 金銀花90克,紫花地丁30克,牛膝15克,茯苓30克,車前子30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清水先浸後煎,過濾取汁,藥渣再加水煎,合並2次煎液,溫分服。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分利水濕。適用於下肢癰腫,丹毒,下部濕熱瘡瘍,局部疼痛色赤,欲潰未潰,屬濕熱結聚之證。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濕熱癰瘍的常用方。濕邪與熱毒之邪,往往發於下部,如下肢丹毒等,其治當清熱與利濕共用。故方中重用銀花甘寒之性,清熱解毒,輔以紫地丁苦辛性寒,苦泄辛散,寒能勝熱,善於涼血解毒,清熱消腫;再配車前子、茯苓利水祛濕,牛膝有川牛膝、懷牛膝、土牛膝之別,若欲利尿祛濕,可用川牛膝,若欲其協助清熱解毒可用土牛膝,且牛膝有引導藥力達於下部之功,故本方可用於下部濕熱癰腫瘡瘍之症。
6.消瘰丸《醫學心悟》
方歌
消瘰丸用貝母參,解鬱化痰陰氣增。
瘰鬁津虧痰火結,加減全在細酌斟。
【方劑組成】 玄參、牡蠣醋煆、貝母去芯各120克。
【用法用量】 上藥3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亦可適量改為湯劑,水煎服。
【功效主治】 滋陰降火,化痰散結。適用於肝腎陰虛,痰火凝結,發為瘰鬁,多生於頸項,或延及兩腋,初起形如豆粒,皮色不變,漸漸長大,串生,累累如念珠,推之能移,按之不痛,舌紅,脈滑數等。日久不愈,常伴咳嗽、虛熱,或有自汗、盜汗,身體消瘦等。
【附方】
1.消核散《醫宗金鑒》薄荷90克、牡蠣、元參各120克、糯米240克、生甘草30克、紅娘子28個(同糯米炒至橘黃色,去紅娘子用米),共為細末。每服9克,黃酒(或酒水各半)調服。每日2次。功能化痰行瘀,散結消核。主治痰氣凝結,發為瘰鬁,膚色不變,推之能移,痛不明顯。今常用於頸淋巴結核、淋巴結炎。
2.消核丸《雜病源流犀燭》橘紅、茯苓、製大黃、連翹各30克,黃芩、山梔各24克、半夏、玄參、煆牡蠣、天花粉、瓜蔞仁各20克,桔梗、僵蠶各15克、甘草10克。上藥14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早晚各服9克,溫開水送下。功能理氣化痰,軟堅散結。主治痰濕凝聚,形成痰核,多生於頸項或乳房,不紅不痛,推動滑軟。今用於慢性淋巴結炎、乳腺增生病、乳房纖維瘤等。
3.化堅丸(經驗方)生牡蠣24克,海蛤殼18克,海藻、昆布各12克,浙貝母9克,夏枯草12克,當歸9克,川芎4.5克,桂枝4.5克,藿香9克,白芷6克,山慈姑6克,細辛3克。上藥13味,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小豆大。每服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下。功能軟堅化結,行氣化痰。主治癭瘤。今常用於慢性甲狀腺腫。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肝腎陰虛,虛火灼津為痰的常用方。陰虛火結,治療當養陰清火,化痰軟堅。故方用玄參鹹寒,滋陰降火;貝母(當用浙貝,亦稱象貝)解鬱散結,化痰消腫;生牡蠣益陰潛陽,化痰軟堅。共成滋陰降火,化痰散結之方。故凡陰虛有火形成的瘰鬁、痰核可以應用。方藥簡練配伍嚴謹。若酌加夏枯草、川芎輩亦無不可。
7.六神丸(雷允上誦芬堂秘方)
方歌
六神丸治爛喉痧,每服10丸效可誇。
珠粉腰黃冰片麝,牛黃還與蟾酥加。
【方劑組成】 珍珠粉、牛黃、麝香各4.5克,雄黃、蟾酥、冰片各3克。
【用法用量】 上藥6味,各為極細末,和勻,依法製為丸如小米大,百草霜為衣。每服5~10丸,小兒酌減,口中噙化或溫開水送服,亦可外塗取適量,水調或醋溶化外用。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化瘀消腫。適用於喉痛,喉蛾,爛喉丹痧,咽喉紅腫疼痛,以及口瘡,癰腫,疔毒,一切無名腫毒等。今常用於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猩紅熱,以及口腔潰瘍等。
【附方】
牛黃解毒片《江蘇中成藥》牛黃、雄黃、冰片、桔梗、石膏、大黃、黃芩。共為細末,製為片劑。每次2片,一日2~3次口服,功能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熱病,咽喉腫痛,牙痛,口舌生瘡等。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咽喉腫痛等病症的常用名方。咽喉腫痛,治當清熱解毒消腫。故方用牛黃、珍珠清熱化痰,解毒消炎;蟾酥消腫止痛,雄黃解毒散結,冰片、麝香芳香開竅,解毒消腫。諸藥相合具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故對咽喉、口腔等疾病有效。但其配方是國家保密方。此處係根據嚴蒼山《湯頭歌訣續集》而來。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