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外瘍(3 / 3)

(二)陰證治法

8.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方歌

陽和湯法解寒凝,外證虛寒色屬陰。

熟地鹿膠幹薑桂,麻黃白芥草相因。

【方劑組成】 熟地30克,白芥子炒研6克,鹿角膠9克,肉桂3克,幹薑1.5克,麻黃1.5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 上藥7味,以清水先浸後煎,去渣取汁,藥渣和水再煎過濾,合並2次煎液,溫分服。

【功效主治】 溫陽補虛,散寒通滯。適用於陰疽,骨癆,流注,鶴膝風,痰核,瘰鬁,脫疽。患處平坦,色白不紅,或腫勢散漫,酸脹少疼,舌苔白,口不渴,脈象沉細或遲細,屬陰證瘡瘍。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陰證瘡瘍的名方。陰證瘡瘍稱陰疽,亦稱寒性膿瘍。屬於陰寒凝聚,陽氣不足,痰阻瘀滯所致。其治當溫陽助運,化痰通滯。故方用鹿角膠溫補腎髒元陽,且可補血壯骨,配伍肉桂、幹薑溫陽散寒而通血脈;又重用熟地黃大補精血以壯骨;輔用麻黃開泄寒邪;白芥子祛皮裏膜外之痰;甘草以調和諸藥。熟地、鹿角膠皆為滋膩之品,今得薑、桂、麻黃相助,則可使補而不滯,有相輔相成之意。

本方主治諸種陰疽病證。取名“陽和”是形容其作用如陽光一照,寒凝立消的意思。

本方在臨床上對骨結核、腹膜結核、淋巴結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慢性深部膿腫以及腰椎間盤突出,腰椎肥大、寒喘等皆可辨證施治。但對紅腫熱痛的陽證瘡瘍則應禁用。

9.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方歌

小金專主治陰疽,鱉麝烏龍靈乳儲,

墨炭膠香歸沒藥,痰核瘰鬁乳岩除。

【方劑組成】 白膠香、草烏、五靈脂、地龍、木鱉各45克,乳香去油、沒藥去油、當歸各22.5克,麝香9克,墨炭3.6克。

【用法用量】 上藥10味,共為細末,以糯米粉36克同上藥末糊厚,千槌打融為丸,如芡實大,每料約250粒。每服1丸,陳酒送下,醉臥蓋被取汗。每日2次,今改製為小金片,每次3片,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功效主治】 化痰祛濕,散瘀通絡。適用於流注、痰核、瘰鬁、乳岩、橫痃,貼骨疽等症。初起皮色不變,硬腫少痛,今常用於骨結核,腸係膜淋巴結核,寒性膿瘍。孕婦忌用。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陰疽的常用成方。主治陰疽,陰疽主要由寒濕痰瘀凝滯而成。其治當祛寒化濕,化痰散瘀。故方用草烏祛寒逐濕,疏通經絡,開泄頑痰;五靈脂、乳香、沒藥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地龍疏通經絡,當歸養血活血,白膠香為楓香樹的樹脂,性味苦辛而平。功能活血解毒,生肌止痛,調和氣血消散腫痛。木鱉子祛皮裏膜外凝聚的痰毒,可消癰腫惡瘡。墨炭消腫化瘀。麝香開通經絡,消除氣血痰瘀。合而用之,消散之力較強,故風寒濕痰瘀阻滯經絡而為陰疽者,皆可應用。

10.透膿散《外科正宗》

方歌

透膿散治毒成膿,服此能成速潰功。

川芎歸芪甲片皂,加芷蒡銀力更雄。

【方劑組成】 生黃芪12克,山甲炙3克,川芎9克,當歸6克,皂角製4.5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清水先浸後煎(或酌加酒煎),過濾取汁,藥渣再加水煎,合並煎液,溫分服。

【功效主治】 托毒潰膿。適用於癰瘍素體虧虛,內已成膿,無力托毒外潰者。

【附方】

1.程氏透膿散《醫學心悟》即透膿散原方再加白芷、牛蒡、金銀花而成。功能托毒潰膿,兼清邪熱。主治癰毒內已成膿,無力穿破者。

2.托裏透膿湯《醫宗金鑒》人參、白術、穿山甲炙研、白芷各3克,升麻、甘草各1.5克,當歸6克,生黃芪9克,皂角刺4.5克,青皮炒1.5克。上藥10味,清水先浸後煎,取汁,藥渣再加水煎,合並2次煎液,可加適量酒溫分服。功能補氣養血,托裏透膿。主治一切癰疽,氣血虧損,將潰之時,紫陷無膿,根腳散大者。

【方義分析】 此為扶正托毒,促潰排膿之常用方。癰疽之膿,乃正氣(氣血)與鬱熱邪毒腐化而成。如氣血不足,則去腐無能,遲遲不得潰膿,反可助邪之弊。故當益氣補血托毒外潰。所以,方用黃芪大補元氣,托毒外潰;輔以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與黃芪相伍,共成扶正托毒之功。再以山甲、皂刺消散透達,軟堅穿潰。合而成為扶正、托毒、排膿之劑。

癰疽的出膿,可使毒氣外泄,它和傷寒表證從汗而解,裏實熱證從下而解,有著相同的道理。倘若正氣不足,氣血衰微,不能托毒化膿,即使有膿亦不能外潰,此時如用刀針刺破,其膿亦清稀,流而不暢,或潰後不易收口。所以凡是癰疽在膿成不易外潰時或不能化毒成膿,消之不得,開刀又不適宜時,當運用本方最為恰當。

以上三方皆為托毒排膿之劑,而程氏透膿散除托毒排膿功效外,更有清熱解毒疏風消腫之功,宜於仍有熱毒者。托裏透膿湯則有人參補氣扶正,白芷之透達與皂刺,山甲共成透膿之功,故托裏透膿之力尤勝,宜於氣虛明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