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葦莖湯《千金要方》
方歌
千金葦莖生苡仁,瓜瓣桃仁回味呈。
咳吐肺癰痰穢濁,涼營清氣自生津。
【方劑組成】 葦莖60克(鮮者佳,但當加量),冬瓜仁、薏苡仁各30克,桃仁9克。
【用法用量】 上藥4味,水煎2次,藥湯勻和分服。病重者,每日可進2劑。
【功效主治】 清肺祛痰,化瘀排膿。適用於肺癰,症見咳吐膿血臭痰,胸中隱隱作痛,咳時尤甚,煩熱麵赤,發熱或微熱,口幹咽燥。舌紅苔黃膩,脈象滑數。今常用於肺炎、肺膿瘍以及麻疹中期肺經熱盛者。
【附方】
銀葦合劑(上海曙光醫院經驗方)桔梗9克、杏仁12克、紅藤30克、魚腥草30~60克、銀花、連翹各15~30克、冬瓜仁、桃仁各9克、鮮蘆根2尺。功能清肺解毒、排膿消瘍。主治肺膿瘍成膿期。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肺癰的名方。肺癰一症,多由風熱外襲,痰熱內結,內外合邪,以致痰熱瘀血鬱結於肺,發為癰膿。治宜清熱化痰,祛瘀排膿。故方用蘆根(葦莖)清肺泄熱,解毒生津,以此為主藥;伍以冬瓜仁清肺化痰,利濕排膿;苡仁淡能利濕,甘以養脾;再佐桃仁活血化瘀,以散瘀滯。諸藥相合,可以清熱化痰,逐瘀排膿。藥簡效宏,全在用量較重,不可忽視。今臨床常加用銀花、黃芩、魚腥草等以治肺癰,從曙光醫院經驗方即可獲知。
12.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方歌
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與硝芒。
腸癰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膿服之康。
【方劑組成】 大黃9~12克後下,丹皮9克,桃仁9~15克,冬瓜仁15~30克,芒硝9克衝。
【用法用量】 上藥5味,除硝黃外,先浸後煎,待湯開三五沸,再入大黃,湯成取汁,藥渣再加水煎,合並2次煎液加溫,再入芒硝溶化,分服。
【功效主治】 清熱逐瘀,散結消腫。腸癰初起,尚未完全化膿,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怕冷發熱,大便秘結,舌苔黃膩,或黃燥,脈象弦緊或滑數。
【附方】
1.清腸飲《辯證奇聞》金銀花90克、玄參60克、黃芩12克、麥冬30克、地榆30克、當歸60克、甘草9克、苡仁15克。上藥8味,水煎分服。功能清腸解毒,活血消腫,主治腸癰腹痛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者。
2.紅藤煎《臨床經驗彙編》紅藤、紫花地丁、乳香、沒藥、連翹、大黃、延胡、丹皮、銀花、甘草。水煎分服。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主治腸癰。今常用於急性化膿性闌尾炎。
3.闌尾解毒湯(青島台西醫院經驗方)紅藤、敗醬、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冬瓜仁15克,赤芍、大黃(後入)、木香各12克,黃芩、桃仁、川楝子各9克。上藥11味,水煎。每日2劑,晝夜4次分服。好轉後可改為每日1劑。如患者嘔吐可多次頻服或配合保留灌腸。功能清熱解毒,活血導滯,散結消癰。主治闌尾炎、闌尾膿腫。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腸癰的常用名方。腸癰一症,多由於熱毒結聚,腸腑積滯而致。其治當清熱解毒,疏通積滯。蓋本“六腑以通為用”。故方用大黃清熱去積,以瀉下腸中熱毒積滯。配伍丹皮清熱涼血散瘀;芒硝助大黃蕩滌腸府熱毒;桃仁亦是活血化瘀之品,協助丹皮以祛瘀,冬瓜仁排膿散結,為治療內癰之要品。諸藥配伍,共成清熱逐瘀,散結消腫之劑。故對腸癰初起,膿尚未成或膿成者皆可應用。附方三方中皆加用銀花、黃芩、連翹、紅藤、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臨床可以選用。
13.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
方歌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治腸癰毒可斬。
肌膚甲錯腹皮急,排膿消腫方堪讚。
【方劑組成】 薏苡仁30克,附子6克,敗醬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3味,共為細末。每服10~15克,加清水300毫升煎,待水減半,取液頓服。今常改為湯劑,水煎分服。
【功效主治】 排膿消腫。適用於腸癰膿已成,身無熱或輕微發熱,肌膚甲錯,腹皮急,右下腹脹滿,拒按,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腸癰膿已成的要方。腸癰膿未成者,可用大黃牡丹皮湯等方劑清熱攻下,若膿已成者,且屬慢性腸癰,當改用此法。方中薏苡仁利濕健脾消腫,以為主藥,敗醬草辛苦而寒,辛散苦泄,寒可勝熱,以鼓舞腸府的正氣,並可行腸府鬱滯之氣。附子辛溫,溫陽止痛,辛散膿毒。諸藥配合,共成排膿消腫之劑,故可用於慢性腸癰膿已成之證。若熱毒餘邪熾盛者,仍可酌加銀、翹、黃芩之類;若正氣虧虛,氣血不足者,參、芪、當歸亦可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