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3)

袁世凱稱帝唐都督誓師

詩曰: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惹禦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卻說老袁見了牒文,心中躊躇不定,有幾個激烈的,主張開戰。老袁心不願開戰,一開戰,皇帝就做不成了,主張和平解決,決定承認,由袁谘文答複,遣陸、曹兩人赴日使館送交。

過一日,日使至外交部迎賓館,訂約簽字。正文三份,換文十三件。此次中日合約,是自古以來所未有的國恥。凡為國民者,望永遠勿忘,中國尚不至滅亡呢!至合約後,內部要人紛紛辭職,不表。

且說各省長官,皆說政府經此一蹶,總要學越王生聚教訓,以圖興複。誰知老袁意不為然,他反倡出個籌安會來。何為籌安會?究是變政主腦,內中六個首領是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這六人內中,原有民黨碩望,不知何故附從老袁,每日聚談時事。惟知總統府中,有一洋員,是美國博士古德諾,倡言民主政體,不及君主政體。六人聽得此言,遂密商議,組織一籌安會機關。起初,人不知其故,後見宣言書,才知是要改革政體。過一日,忽有兩篇呈文:一是賀振雄上肅政廳;一是李誨上檢察廳。兩人意思,皆是彈劾籌安會楊度六人,說他亂國禍民,從重懲辦。呈文去後,隻望有點消息,誰知竟無一點音信。惟京中總檢察廳羅文幹,奉公守法,見費、李兩篇呈文,竟至司法卻。將原文呈交總長章宗祥批閱。閱後,向羅笑道:“這樣文字,問他什麼?”羅道:“這籌安會,是鼓吹帝製。”章宗祥道:“前日朱啟鈐見李誨呈文,說他多事,將文撕破。這事如何能辦?”文幹無言,即告辭回署。當夜寫好一封假書,送至辦公處,竟收拾行李,遂帶眷出京而去。文幹去後,帝製風愈盛,籌安會鼓吹愈大,京中稱楊度等六人為六君子,楊度等居然以君子自命。所以設籌安會,鼓吹帝製,本受老袁所囑。甭則,如何敢為?且說老袁欲實行帝製,恐人反對,正想不出主意來。忽大公子克定到來,向他老子道:“籌安會已通電各省,現來的複電,均表讚成,今將複電帶來,呈父一閱。”遂取稿送上。老袁接過,先看上銜,次看電文,閱過即擲一旁,說:“你以為各省軍官讚成,就是喜事,如我身旁段祺瑞,他首先反對,不肯助我。”克定正恨老段,說:“現在陸海軍權總歸大元帥,摔去他便易成了。”老袁道:“我正欲去他,因無人繼任。”克定道:“何不請王士珍出來。”老袁道:“但恐不肯出來。”克定道,“兒親自去請,定可同來。”老袁道:“你去很好。”於是克定出來,前往王宅,即以子侄禮見過後,談及國事,說:“奉父命敦請老伯出山,任陸軍總長。”

王堅拒。克定回京,複持父手書來邀,再三勸駕,又是跪請,士珍始允,即行訂期。次日,克定回京報命,當即下令,免段祺瑞職,以王士珍代任。老袁既任士珍,軍人方麵可以無憂。

惟帝製用費甚大,處處需錢,又慮財政困難。幸有梁財神一力擔任。梁財神又為袁劃策,以利用民意二字,號召天下,何患不成。老袁道:“未必如此容易。”於是,梁財神先運動筍政院,令作民意代表上級機關;另設公民團,令作民意代表下級機關。上下聯絡,數月便可成矣。梁財神又密請沈雲霈,提倡民意機關。請張鎮芳組織公民請願團,京內作總機關。外省作分機關,越多越好,不怕帝製不成。越日開會,即舉沈雲霈為市長。其餘各有專職,大家任定職位進行,擬定宣言書。正欲頒布,忽段芝貴到來。他聞袁帝製,特由湖北趕來,為他聯絡幾人,好做幫手。於是鼓吹帝製,越吹越盛,聲立幟爭功。籌安會見公民團勢大,遂合一起。又見段芝貴來蔗,知他是袁的幹兒子,更要聯絡。此時公民團章程及宣言書印就,當由段芝貴閱過,說道:“正副會長選定了麼?”梁財神即將正副會長及各員姓名說明,芝貴道:“我返鄂,你們進行罷。”士詒道:“芝貴兄,你是長官巨擘,何妨聯絡各省長官,聯銜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