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A Valediction
Outside the pavilion,
Beside the ancient path,
Green fragrant grass reaching the sky.
Night breeze blows willows,
Sounds of a staccato flute.
On the hill behind the hill,the sunset,
In the far distant quarter of heaven and earth,
Half of my friends are gone.
A pot muddy liquor to swallow my merriment,
Tonight is a chilly parting dream.
By Li Shutong
還君一缽無情淚
他精通六國文字,包括古印度梵文。
他是書畫大師,他的書法具漢魏六朝氣息。
他是中國最早使用裸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人。
他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組織成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
他還是第一個將西方音樂引入中國的人,也是中國最早用五線譜作曲的人。
他是教育家,弟子中名人輩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他寫的《送別》歌,至今餘音繚繞。
1918年的正月,杭州西湖,刮著冷風。
西湖白堤的岸邊,站著一位僧人和一位年輕女子,他們四目相對,靜默無語。
風雨中,浪花拍岸,飄來遠處寺廟悠長的鍾聲。
這位僧人,是李叔同,那位年輕的女子,是他的日本妻子。這一年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他的日本妻子聽說後,從上海趕到杭州,她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勸說丈夫不要出家。
這一年,是他們相識後的第11年。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商人家裏,父親曾是清末光緒朝的吏部主管,後來隱退經商。
李叔同從12歲開始,就學習傳統詩書和繪畫。在他的幼年,家裏經常邀請僧人來誦經,他的乳母也常誦《名賢集》給他聽:“高頭白馬萬兩金,不是親來強求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這樣的格言裏麵,暗藏了許多人生的禪機,描述了榮華盡頭的悲哀,而少年的李叔同全都能懂——他的早慧,超然物外的情誌已露端倪。
1901年,22歲的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長班”,同學有黃炎培、邵力子等。少年才俊濟濟一堂,恃才傲物,以至於不少教員不敢開課。後來學校請來蔡元培,蔡元培往講台上一站,台下即刻鴉雀無聲。
李叔同26歲那年,母親去世了,他一改舊式治喪傳統,在喪禮上不辦宴席,隻備了些蛋糕沙拉等招待來賓,悼念儀式不用鑼鼓嗩呐,而用西洋管樂,他自己坐在當時國內罕見的鋼琴旁,邊彈奏邊唱歌,令眾親友目瞪口呆。
李叔同的父親,早在他5歲時就已離世。母親病故後,26歲的李叔同覺得“人生已了無牽掛”,決定尋找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