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猶太家庭的教育忠告課(2)(2 / 3)

在猶太家庭中孩子與父母總會出現類似這樣的爭論:

“今天晚上我想去吃肯德基。”

“今天晚上不行,我希望你能和我們一起吃飯。”

“我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去肯德基餐廳了。”

“對不起,今晚不行。”

“呆在家中也沒什麼可吃的,太沒有意思了。”

“請不要再爭辨了。”

“不行,我想不通,為什麼我不能去。給我一個充足的理由。”

“因為我說要這樣。如果你不停止爭辨,就關緊你的門。”

“關緊門,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呆在家中與關緊門又有什麼區別呢?反正我什麼也不想做,也沒有胃口。”

“好吧,整個一個星期,你都不能去肯德基了。”

“總有一天我會長大,我想去就去!”

在爭論中大多數父母總是通過強調相反的控製來處理權力問題。這不會起作用。控製一個追求權力的孩子,通常會導致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僵局或權力之戰。對於父母們來說,永遠也不會得到最後的勝利。

作為父母,一旦發現自己陷入了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就應該努力檢討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在爭執中贏得了這場權力之爭,他就會確信自己擁有了權力,是權力帶來的勝利,你是被他的權力所擊敗的。如果是你贏得了這場權力之戰,你的孩子會認為是你的權力導致了勝利,並擊敗了他。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再次確認權力的價值。結果導致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所采取的方式一次比一次更為強硬。

作為父母雖贏得了這次“戰役”,但卻輸掉了整個“戰場”。

孩子對權力的需要不是一件壞事。關鍵在於,當孩子以一種否定的方式使用權力的時候,權力就會變成一個問題。

父母們要知道追尋權力的孩子試圖為所欲為,他們拒絕做父母要求他們做的事情,追尋權力的孩子不喜歡別人告訴他們要做什麼。

一位猶太拉比這樣說:

孩子反抗權威。

孩子會創造規則。

孩子喜歡由自己做主決定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的方式。

不必要的比較最容易傷害孩子

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不但會讓孩子反感,而且還會導致他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應該在自身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成為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不少父母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聰明,不如人家的孩子成績好,也不如人家孩子的學習用功……

這都是比較出來的結果。這種比較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

教育家切尼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不但會讓孩子反感,而且還會導致他喪失對自己的信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應該在自身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成為別的孩子的複製品。

很多父母認為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向別人的孩子學習,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某些教育。通過比較,孩子各方麵的能力就會進一步增強。可事實上卻並非如此,這樣不但不能得到某種預想的效果,反而讓孩子陷入一種自信心的失落之中。

教育學博士塞德茲的好友哈塞先生想讓兩家的孩子來一次競爭,私下中讓兩個孩子比賽。結果除了在體力上小塞德茲不如他的兒子格蘭特爾之外,其他各方麵小塞德茲都勝過了他的兒子。這種比賽的結果是讓哈塞先生的兒子格蘭特爾失去了自信,因為哈塞先生老是指責兒子各門功課都不如人家。

小格蘭特爾陷入了一種可怕的悲觀之中,功課不但不比原來好,反而是一落千丈。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傷害是格蘭特爾臉上再也沒有了笑容,變成了一個沉默的孩子。因為他覺得自己太笨了,不好意思見朋友,於是整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裏。

出現這個問題,哈塞先生不得不請教塞德茲博士。塞德茲博士的解決辦法是,讓孩子正視現實,告訴他事情的真相。塞德茲博士告訴格蘭特爾,他的學習成績之所以不理想,是因為他不用功記憶單詞,不願意動腦子思考數學題,這些困難都是他自己能夠解決的,而且他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定能恢複自信,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