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安全感是最本能的需求(1 / 2)

激發孩子的本能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本能,比如,追求安全的本能、獲得感覺刺激的本能、動手本能、探索本能、抗挫本能、學習本能等,如果父母找到正確的方法,將孩子的這些本能激發出來,那麼孩子就能獲得進步的契機,從而在這些方麵獲得飛躍性的發展,繼而成為出色的孩子。

追求安全感是人類的本能,也是孩子的本能。如果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沒有安全感的需要,然後隨便把孩子托付給別人,或隨意地把孩子丟在一邊不管,那麼就大錯特錯了。你發現孩子會哭泣、會焦躁,因為父母的行為讓他失去了安全感。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級理論中,安全的需要是僅次於生理的需要的一種本能,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事實上,對孩子來說安全感的需要是最重要的一種本能,這種安全感的需要由父母來給予孩子,那就是愛孩子,給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關愛中成長起來。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是養育孩子的最佳人選。孩子對父母的需要是對親子感情的呼喚,需要父母陪伴他一同成長。父母如果懂得感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歡樂與艱辛,不但能給自己留下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這就是不提倡隔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理由,因為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是代替不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的,尤其是母親。

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是兩歲以前,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孩子從父母那裏不斷確認“我是可愛的”,能得到需求的滿足和關注,那麼孩子就會確信:爸爸媽媽是愛我的,我可以愛自己,也可以愛別人。這樣孩子就會保持快樂的心境,從而健康地成長。相反,如果頻繁地更換孩子的看護者,就很容易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導致孩子日後自信心不足,難以與周圍的人相處。

小時候,我們都可能有這樣的經曆:當父母出門不和我們打招呼,把我們鎖在房間裏,等我們醒來沒有看到父母時,就會產生一種惶恐的心情,以為自己被拋棄了,感到極度的不安,於是我們會哇哇大哭;當父母有事要去辦,把我們交給隔壁的叔叔看管時,我們同樣會陷入無限的不安之中。這是因為父母的短暫離去讓我們失去了安全感。父母的短暫離去都會讓孩子產生不安,那麼長期與孩子不在一起,孩子當然更容易失去安全感,認為自己是一個沒人要的孩子,即便父母用花言巧語對孩子許下諾言,也不起作用。

另外,嬰幼兒對環境的改變看似不在意,其實是很敏感的。父母偶爾給孩子換個環境,會讓孩子感到新鮮,有助於孩子智力的發展。但如果環境改變太頻繁,會對孩子造成安全隱患,比如水土不服、乍冷乍暖等,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安定感。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無意中給孩子造成了不安全感。

父母別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我就打你!”

在超市裏,兩歲的茜茜不停地摸這摸那,媽媽不許她摸,茜茜哇哇大哭起來。媽媽覺得很沒麵子,便揚起手來嚇唬茜茜:“再不聽話我就打你!”茜茜不但沒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厲害。

這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畫麵,想必很多父母都這樣對待過孩子。幼兒專家表示,孩子哭鬧不止確實讓父母很生氣,但是用“打”來威脅孩子隻能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效果。而且恐嚇不利於孩子獲得安全感,不利於孩子良好品質的建立,反而會造成孩子形成膽小、怯懦的個性品質。

父母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孩子在飯桌上不認真吃飯,爸爸教訓了他兩句,孩子故意把飯菜弄得到處都是。爸爸拍了孩子兩下,大聲嗬斥:“你再哭,爸爸不要你了!”誰知孩子哭得更凶。

兩歲左右的孩子,很難理解別人的情緒,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麵部表情、外部行為來判斷別人的情緒,父母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孩子會誤以為父母真的不要自己了,這會大大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當父母假裝不要孩子時,孩子會認為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會給孩子造成極度的恐慌和不安。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關係遭到破壞後,孩子很可能會產生退縮、敏感、多疑、情緒不穩定等不良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