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對孩子說:“你是媽媽撿來的。”
3歲的琪琪問媽媽:“媽媽,我從哪裏來的呀?”媽媽一邊忙手頭的事情,一邊慢騰騰地說:“你是媽媽撿來的。”琪琪聽後黯然坐在角落,一聲不吭。
育兒專家表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產生好奇。長期以來,很多家長幾乎都會用“你是撿來的”來回答孩子的提問,但事實上這對孩子很容易造成傷害,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有些孩子聽到這樣的答案後會整天悶悶不樂。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實地告訴孩子答案,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別對孩子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丁丁睡覺的時候吵著要吃冰激淩,磨蹭了很久也不肯睡覺。爸爸哄了兩句見沒效果,就嚴厲地說:“睡覺前不許吃冰激淩,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父母用強硬的態度拒絕孩子,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這源於家長頭腦中的“子從父”的傳統觀念。這樣拒絕孩子很容易影響親子感情,導致親子之間產生對立和衝突,甚至會滋生孩子的暴力傾向。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理解力,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平等對待。
如果孩子缺乏愛和安全感,就會逐漸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信心。既然安全感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這麼重要,那麼身為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保持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成長的保護傘。如果家庭氛圍不和諧,孩子生活在充滿衝突和不安的環境中,他們會感到恐懼不安。比如,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會擔心他們感情破裂,擔心他們會拋下自己不管,為此他們會很緊張,有可能獨自生悶氣,有可能躲在房間裏哭泣。這種不良情緒如果長時間積累在孩子的心裏,會扭曲孩子的價值觀。因此,保持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擁有一個安康快樂的成長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經常抽時間陪伴孩子
愛是什麼?有人說愛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最樸實的愛,也是最真實的愛。同樣的道理,愛孩子也應該這樣,要經常陪伴孩子。生活中,不少父母忙於工作,經常早出晚歸,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把孩子扔給老人或保姆,孩子難得與父母見上一麵。在這種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通常不會很融洽,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交流不到一起。身為父母,應該明白孩子的心理,孩子希望爸爸媽媽像玩伴一樣。如果你能經常陪孩子玩、陪孩子聊天,孩子的安全感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經常給孩子講故事
孩子愛聽故事,通過故事父母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家長可以把家中的某一區域布置成一個講故事的環境,可以在孩子的小床上,也可以在客廳的沙發上,每天抽10分鍾給孩子講個故事。一邊講,一邊把孩子抱在懷裏,通過肢體語言向孩子傳達愛的信息。當孩子長大一些,詞彙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父母可以陪孩子朗讀童話書。這樣不但能鍛煉孩子的口語能力,還能增進親子感情。
利用遊戲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愛遊戲,父母愛孩子,那麼就和孩子一起遊戲吧!父母平時可以花一些心思,設計一些簡單的遊戲或收工勞作,和孩子一起參與,既讓孩子從中學習,又可以讓親子感情更融洽,溝通更順暢。
允許孩子哭泣
雖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會感到很煩惱,但父母要知道沒有不哭泣的孩子,有時候一點兒小挫折就可能讓孩子感到無助,比如生病、爭寵,或是被小朋友欺負,等等。這時孩子哭泣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從而獲得一些安慰。如果這時候父母以訓斥的口氣製止孩子哭泣,那麼會讓孩子感到更委屈。其實哭泣是一種很好的宣泄方式,能及時排除內心的不良情緒,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