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理解並尊重孩子對秩序感的需要(1 / 2)

秩序感是生命的需要,影響孩子品質的建立、習慣的養成。從小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和條件,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並認真理解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種種表現,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與愛護。

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影響著一個人習慣和品質的形成。4歲之前是孩子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這一階段如果父母理解並尊重孩子對秩序感的需要,幫孩子建立起秩序感,那麼孩子上小學後就會養成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比如,將書包和學習用品收拾整齊,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當孩子走入工作崗位,他們會懂得做事要有輕重緩急,這種習慣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相反,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的秩序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誤認為孩子小氣、調皮、找茬兒,然後用批評和斥責鎮壓孩子的不良情緒,那麼就會破壞孩子秩序感的建立,阻撓孩子對秩序的追求,從而限製了孩子自律感的發展,導致孩子將來在遵守規則和道德發展方麵出現的障礙和問題。

3歲的洋洋是個聰明可愛的小女孩,媽媽想把她培養成一個淑女,因此很在意飲食衛生,每次飯前都會給她穿餐衣。這天早晨,洋洋起床晚了一些,洗漱後,媽媽發現時間不早了,因為還要送洋洋去幼兒園,因此,她對洋洋說:“早餐在餐桌上呢,你自己吃吧,媽媽收拾一下,沒時間陪你吃早餐了。”說著走進房間收拾東西去了。

過了一兩分鍾,媽媽從房間出來,發現洋洋站在餐桌旁邊一動不動,於是催促道:“快點兒吃早餐啊,不然來不及了。”說完走進廚房,大概又過了一兩分鍾,媽媽從廚房出來,看見洋洋還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媽媽有些生氣了,說:“洋洋,你怎麼了?為什麼不吃早餐呢?”沒想到洋洋緩緩地轉過身,含著眼淚說:“媽媽,你還沒給我穿餐衣呢,沒穿餐衣怎麼可以吃早餐呢?”媽媽啞然,趕忙給洋洋穿上餐衣,洋洋這才乖乖地吃早餐。

吃完早餐,媽媽把洋洋送到幼兒園。在幼兒園門口,洋洋媽媽看到玲玲正在號啕大哭,旁邊的幾位家長也束手無策,幼兒園的老師問玲玲媽媽怎麼回事,玲玲媽媽說:“早上起來還好好的,剛才出門的時候,遇到了一位開車的朋友,對方好意把我們捎過來,沒想到玲玲一直哭鬧,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

隻見幼兒園老師對玲玲媽說:“你把玲玲帶出幾百米,然後和她一起走過來。”

玲玲媽和旁邊的幾位家長都莫名其妙地看著老師,不明白她在說什麼。玲玲媽按照老師的提議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玲玲破涕為笑了。

玲玲媽把老師拉到一邊,輕聲地問:“真神了!為什麼這樣孩子就不哭了呢?”

老師說:“你之前破壞了孩子的秩序感,所以她大哭起來。之後你恢複了她的秩序感,她自然就笑了。”原來,玲玲每天早上在媽媽的陪伴下走到幼兒園來,她習慣了這樣的秩序。今天早上是媽媽的朋友用車帶她來幼兒園的,打破了這個秩序,令玲玲感到不適。

這一切被一旁的洋洋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她明白了早上為什麼洋洋沒穿餐衣就不吃飯,因為她習慣了穿餐衣吃飯,習慣了那種正常的秩序。

其實,每個幼兒的心裏都與生俱來有一種強烈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雖然不同於安全感,但也是安全感的來源之一,是幼兒準確地分辨與判斷事物的基礎。

早在繈褓期,嬰兒就要求周圍的事物有規定的秩序,一旦這種秩序被打破,比如,原來放在桌子上的奶粉被拿到了櫃子上,孩子就會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鬧。當孩子到了1歲以後,他們對這種秩序感的追求近乎到了頑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