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堅持手裏拿的東西必須保持完整,比如,孩子要吃橘子,父母幫孩子把橘子剝好,然後遞給孩子一半,孩子就會哭著拒絕。爸爸給孩子買冰棍,在沒有征求孩子意見之前,咬了一口,孩子就會撒嬌打滾。一定要爸爸把吃到嘴裏的冰棍吐出來,或幹脆將手裏的冰棍扔掉……
孩子堅持每個舉動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或者按照自己的設計來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要求,或者沒有準確地按照他們的要求來行事,導致出現偏差,哪怕偏差很小,他們也會要求“重來一遍”。秩序感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當幼兒發現玩具沒有擺整齊而焦急,發現麵包掰成了兩半而哭泣時,是因為他們認為完整是“對”的,淩亂是“錯”的。當他們發現周圍出現了“錯”的事情時,就會表達出不良情緒。
為什麼孩子那麼在乎秩序感呢?因為他們對未知世界有一種恐懼感。如果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孩子會感到安全,一旦周圍的環境變了,哪怕是一個小細節變了,他們都會感到不安、焦慮、恐懼。秩序感敏感期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孩子的心智才能進一步發展。
給孩子創造一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
給孩子創造一個有秩序的生活環境,是培養孩子秩序感的前提。什麼樣的環境才稱得上是井然有序呢?
第一,要有一個科學合理並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表,並督促孩子照此執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規律化的生活習慣,這不但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還能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講究秩序的習慣。
第二,家庭環境要整潔有序。父母要把家裏的物品擺放整齊,用過的物品要放回原處,父母還要耐心地培養孩子歸置秩序的能力,鼓勵孩子動手收拾玩具、書籍,即使孩子動作笨拙,幹得不好,父母也要耐心地指導,並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才能促使孩子形成一種追求文明有序的生活習慣。
通過小事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的秩序感。比如,進門後要求孩子換鞋,並讓孩子把換下的鞋子整齊地擺放在門邊,通過這個不起眼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生活秩序。另外,父母還要經常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比如,在遊樂場玩滑梯,教孩子自覺排隊,不推不擠,經常這樣就容易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耐心地和孩子“重來一遍”
當孩子的秩序感被破壞而哭鬧不止時,父母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發火,斥責孩子,要靜靜地陪伴孩子,傾聽孩子,然後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孩子要求“重來一遍”,父母不妨耐心地和孩子重來一遍,這樣能輕鬆地平息孩子的不安情緒。
在公共場所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公共場所有相應的規章製度,要求大家自覺遵守,比如,乘坐公交車,要文明禮讓、先下後上;遊覽公園,不能攀折樹木,不能踐踏草坪;看電影的時候,要保持安靜,不亂丟瓜皮果屑,等等。每到一處,父母都應該做孩子的榜樣,耐心地向孩子講解相關規定,使孩子意識到遵守公共秩序是光榮的,違反公共秩序則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