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尊重孩子“自己動手”的本能(1 / 2)

孩子好奇心強,什麼東西都想動手嚐試一下,有一種很強烈的“我要自己來”的欲望。其實這是一件好事,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嚐試、去體驗,讓孩子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出創造力、想象力、執行力。

意大利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蒙泰梭利曾經這樣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兒童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獨立性是孩子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親自動手是孩子成長的本能需要,是孩子全麵發展的基礎。早期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獨立生活,這樣對孩子的身體、智力、情緒、性格、意誌等方麵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

幼兒園放學的時候,家長陸續來接孩子,孩子也盼望著父母的到來。兵兵所在的幼兒園有一個規定:每個小朋友放學的時候都要把凳子翻到桌子上,這是為了方便清潔人員打掃衛生。兵兵正要把凳子翻到桌子上時,媽媽一把把凳子從他手裏搶過來,然後翻了上去。兵兵不高興地說:“媽媽,以後我要自己來,不要你幫我。”媽媽驚訝地看著兵兵,疑惑不解地問:“媽媽幫你不好嗎?”

“不好,小朋友都是自己翻的,我也要自己來。”兵兵堅定地說。

“哼,真是不知好歹啊,我還懶得幫你呢!”媽媽不屑地說。兵兵聽了這話,眼淚奪眶而出……

還有一次,兵兵起床後,媽媽來到兵兵的房間幫他疊被子。這時兵兵自告奮勇地說:“媽媽,讓我自己來疊被子。”媽媽沒理會他,一邊疊被子,一邊說:“你自己來,等你疊完被子都快到中午了,你還想不想上學啊?快點兒去刷牙洗臉吧!水我已經給你倒好了。”

兵兵聽了媽媽的話,撅著小嘴走出了房間。

生活中,這種現象層出不窮,很多父母舍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自己幹活兒,一方麵是害怕孩子受苦受累,另一方麵是擔心孩子幹不好,把事情越辦越糟。再說了,家裏隻有一個孩子,父母都希望孩子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所以,他們不希望孩子把時間“浪費”在這些小事上。

父母的想法是好的,隻不過對孩子並沒有幫助。孩子都有動手嚐試的本能,一旦這種本能沒有機會得到發展,就會被扼殺在萌芽中,從而使孩子形成依賴的毛病,凡事都讓父母幹,自己卻不懂得動手。等到這時,父母又責怪孩子懶。殊不知,正是父母的包辦、代替,造成了孩子的“懶”“依賴”等習慣。

這一點,幼兒園的老師可謂是深有感觸,不少孩子上幼兒園了還不能獨立大小便,上廁所還要老師陪著。有些孩子不會鋪被子、不會脫衣服,要麼喊老師幫忙,要麼直接鑽進被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機會鍛煉這些生活能力。在家裏,這些事情都被父母包辦了,孩子被迫養成了依賴的習慣,變得沒有獨立性。

身為父母,疼愛孩子是應該的,但要注意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兩三歲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經常給孩子做示範,孩子就會學著父母那樣穿衣、穿鞋、疊被、漱口、洗臉等等。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孩子是很容易學會的,隻要父母願意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方麵,還表現在創作、發明等方麵,比如,鼓勵孩子動手搞個小發明,製作一個小玩意兒等,都是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好辦法。

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們自製泡泡水,王飛一回家就親自試驗。他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按比例對洗滌劑和水進行了調配,然後用一根細鐵絲做了一個小圓圈。當他把金屬圈放在泡泡水中蘸一下,輕輕一吹,就能吹出一個大大的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