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適度培養孩子的好勝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孩子,隻有一心向更優秀的人看齊,有了強烈的好勝心和競爭心,才能自發地產生一種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力量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使孩子不甘於原地踏步。
但是有個問題同樣要注意,那就是有些家長太強調孩子的排名,給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也會使孩子變得過分看重分數,競爭意識過分強烈,從而容易產生嫉妒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此,父母既要喚醒孩子的競爭意識,但同時也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好勝本能,使孩子有正確的競爭心態。下麵幾點值得父母注意:
◎讓孩子明白:“好勝”的對象是自己,超越的對象也是自己
人們常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如果一個人能戰勝自己,那麼他將戰無不勝。無論是在個性品質的養成方麵,還是在學習成績方麵,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把自己作為競爭對象,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做到: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優秀,比如,把昨天的壞習慣改掉了,這是一種進步;上次考試因失誤丟了20分,這次考試因失誤丟掉了10分,這也是一種進步。
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一個連自我都無法超越的人,是無法真正超越別人的,超越別人隻不過是超越自我的一種自然結果。如果孩子能每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那麼就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最終超越別人。在英國,老師總是拿學生的今天和昨天作比較。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就不容易產生嫉妒別人的心理。
好勝應該是對事,而不是對人
所謂“勝”,隻是說在某件事上做得比別人更好,僅此而已,而不是說一個人比別人更優秀。比如,你的孩子數學不好,那麼說明在數學考試這件事上,你的孩子不如別人,但你的孩子總有他的優點,在那個優點對應的事情上,你的孩子表現得會比別人更好。
如果你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孩子即使某方麵不如別人,也不會產生自卑心理,相反,他會拿出自己的優點給自己打氣。如果你的孩子在某方麵比別人更好,他也不會妄自尊大,因為他知道他隻不過在這方麵強於他人,在有些方麵不如他人。
有了這種認識,父母就會發現“好孩子”“差孩子”的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完美的“好”,更沒有一無是處的“壞”。這樣一來,你就不會再以偏概全地否定孩子。
◎麵對現實,接受弱點,接受失敗的現實
任何比較都會產生差距,任何比賽都有勝負之分,真正好勝的人,不是隻知道求勝而害怕失敗,真正好勝的人懂得老實承認失敗的現實。這既是對勝利者的尊重,也是尊重自己的表現(輸了比賽不輸人)。不得不承認,孩子的能力有大小之分,該俯首稱臣的時候就得俯首稱臣人,這樣也就不會嫉妒了。但是在有些方麵,在自己的優點和特長方麵,一定要努力做得更好,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做到揚長避短(以揚長為主),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成為獨當一麵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