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不太滿意阿呆哥全年無休的工作狀態、叮&咚小朋友打死不學任何藝術特長的拗勁兒、城市裏越來越多的霧霾,以及我臉上新增三顆小小的曬斑。

我要真是天天想著這些,那可真是沒法兒活了。

所以,我更願意想想怎麼在自己能夠擁有自主權的範圍內,讓那些不盡如人意的部分,變得好一點。

比如房子外部環境差,內裏通過改造大可以溫馨舒適一點。既然現階段為了工作、求學不適合搬家,那麼開動腦筋把老式民居打造成通透的三室一廳兩衛也不是很難,關上門自成一國,坐在沙發上環顧四周心情都會變好。

再比如工作區域太遠,但幸而課程並不算太分散,犯不著天天往郊區跑,總還能省出一些路上的時間,用來讀書、寫作,也思考幾個學術問題。需要走在路上的時候,會聽一個有趣的音樂頻道,知道了一些新歌,後來還結識了當班DJ。

至於男人不顧家,這也不是個例,反正我自己也挺忙,沒空嘮叨他,偶爾遇見阿呆哥不用加班到深夜,我們蓋棉被純聊天,覺得這也是精神層麵上的“小別勝新婚”……

隨遇而安。

是的,隨遇而安,這個詞在《成語詞典》上的解釋為“能安於所處的環境”,許多時候,也代表一種主觀能動性——我們自己的生活,屬於自己承擔的部分,也可以由自己來改造。換言之,上輩子我們沒有機會拯救銀河係,但這輩子,我們還有機會“救”自己。

就像新浪微博上有年輕讀者給我留言,說考研結束了,考了第二名,該專業隻取一個,自己被淘汰。大學時拍過紀錄片,還獲過一些獎,但還是被調劑到西部地區一所普通的211大學,怎麼想怎麼不甘心。

憑良心說,姑娘,我覺得你的運氣當真不錯——你所在的少數民族地區既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又有秀麗的山川景色,如果要拍紀錄片,隻要你吃得了苦,尋找一個有價值的切入點,用富有表現力的手法去表達,你成功的概率會比大城市裏歌舞升平的人們多許多。縱使你將來要考博,一個有獨立學術思考的碩士研究生,如果她還有拿得出手的創意類作品,在許多導師眼裏,平添加分項。

所以,哪怕我並不喜歡“一切”這樣絕對的修飾詞,但還是忍不住對你說出這句話:讓一切隨遇而安——美好的囑托不嫌多,就像年輕時,走過的路、遭遇的磨礪、看過的風景,都不嫌多一樣。

那麼,這是一本雞湯書嘍?

似乎也不是。

如果從這一頁開始,我們能有幸一起走到最後一頁,或許你會發現,這裏麵的許多文章,關乎感念往昔的回憶、鼓足勇氣的自省、偏於理性的追問,甚至不乏有問無答的自學成才——我不是人生導師,沒有資格指點你如何生活,但我可以和你一起,在漸進的回憶與思考中追索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畢竟,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法國文藝複興後期的思想家蒙田說:“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從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

敢這樣說的人,多是因為未曾虛度當下。

所以,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那顆心吧!

隨遇而安,就是漫漫前路中,我們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