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富人來,窮人具有哪些先天不足
窮人的“窮”字,本義“極也”,也就是到頭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缺乏錢財”這層意思,古代叫“貧”。現在往往“貧”和“窮”通用,窮就是貧,貧就是窮,無錢萬事休,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的特點。大多數窮人不僅是誌短,而且還智短。缺少長遠的眼光,缺少有效的方法,缺少做大事業的素質。所以盡管他們也有夢想,也在奮力拚搏,但隻能在自己所處的這個層麵上忙碌,辛苦一輩子,並沒有改變窮人的命運。
那麼,你想改變這種現狀,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如果想,作為窮人就必須重新認識自己,比起富人來,他們又會具有哪些先天不足呢?如果想重新審視自己,那就先看看這一篇的內容吧!
在20世紀90年代,窮人係列圖書的作者古古和太太魯稚就開始思考窮人這個話題,那時還沒有人提出“窮人”這個概念。在2002年之前,媒體上的表述還隻能零星地看到“弱勢群體”這樣含蓄的字眼,而“窮人”這個階層往往還被作為先進階級供奉著,即使他們實際上已經麵臨著非常大的困境,也不便於公開探討,而要揭示他們自身的弱點,指出其一些固有的毛病,就更是忌諱。另一方麵,改革開放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經濟的繁榮又促使拜金主義泛濫,追逐財富成為社會的主旋律,出版業投民眾之所好,出版大量關注富豪、權貴的書籍,而對窮人卻缺少應有的關懷。
當時古古就是頂著這種巨大壓力,於2002年出版了《你為什麼是窮人》一書。該書主要是分析窮人之所以窮的原因,以及窮人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和方法等。可以說是觀點很尖銳,通常一針見血,所以引起了很大反響,有人叫好,有人叫罵。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窮人總是多於富人,可以說窮人的狀況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基調。在追逐財富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的境況下,窮人的一些問題、毛病、觀念上的不足等都暴露了出來。社會上有那麼多的人在研究這樣文化、那樣文化的,那為什麼不去深入研究一下“窮人”文化呢?
在研究的過程中,古古認為:貧窮與富有的觀念需要時時更新。在他眼裏,“窮人”的概念十分獨特,他說,“在現代社會裏,金錢不是第一位的——誰還在為金錢操心,誰就是‘精神上的貧窮者’,即使是非常富有的人。”他還說:“缺錢隻是一種表象,一種結果。因為沒有錢,就缺乏了生活的目標,沒有了誌向還會導致缺智,不去想辦法、開動腦筋,隨波逐流地混日子,這樣的生活最後還是缺錢。所以說窮人的命運很多時候令人悲哀,因為窮,所以窮,大多數窮人都跳不出這個怪圈。”
對於窮人的說法,地產大亨任誌強曾經說過:“首先我要糾正你的誤解。什麼是富人?什麼是窮人?這個界限要分清。統計部門有一個數據就很清楚,基本就是7∶3的比率。這個比率是什麼,就是30%的、靠政府救濟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窮人,而剩下的70%的人應該全都是富人。換句話說,能夠買得起商品房的人都是有錢人,靠政府救濟的人是買不起房子的。”
而學者程相武,在回答《當代經理人》的采訪“你認為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區別是什麼?”時,他說:“我經曆了由窮人到富人,由富人變成窮人,然後又從窮人變成富人的複雜經過,所以我覺得我是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了。很多人認為窮人和富人的最大區別是錢。錢確實是窮人與富人區別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區別是‘底氣’。我現在依舊是一個沒錢人,負債累累,但是我做事卻很有底氣,所以我可以算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