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這本以英語寫成的小書包含了梵語、漢語(主要是古代漢語)和英語之間的交叉翻譯,現在又從英語譯成現代漢語。對於譯者而言,翻譯過程堪稱過癮,但成果如何,還有待讀者檢驗。為幫助讀者理解原著,譯者想要冒昧地在本書開始之前贅言幾句。
細致分析《心經》梵本語義,並由此展開法理研討,是本書的一大特色——至少在漢語世界已知的《心經》注疏本中,此種做法尚屬罕見。梵語是古老的印歐語言,語法規則繁多,學習不易,然而英語與之同屬印歐語係,語法原理上又是相通的,比如詞根、語態、時態、人稱、單複數等,學過英語的讀者也都不會陌生。考慮到年輕一代的中國讀者大多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英文,所以中譯本完全沿用了原書體例,將梵本和英譯逐句錄出,並在必要時以譯注的形式或直接在行文中補充一些語法知識。相信讀過此書後,讀者對理解佛經原文所帶來的巨大裨益,當有深刻之體會。
本書另有大致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原文摘錄中國古代僧侶注疏《心經》的文本,此外,佛經的原文摘錄也不在少數。對於這部分內容,按理說中譯者隻需找到出處,照樣錄出即可。但古代注疏本以文言寫成,其中又包含大量佛教術語和文獻名稱,且常常以簡稱和略稱的麵目出現;佛經的漢譯本也大抵如是。對於今天的中國讀者而言,閱讀這種漢語的難度有時甚至高於閱讀英譯,因此譯者考慮再三,又不揣淺陋將其逐一譯成現代漢語,並盡可能與原書行文的淺白風格保持一致。古代法師們的注疏原文和漢譯佛經原文則以腳注的形式附在後麵,便於讀者參考。
原書最末的附錄是一個不完全的人名、術語和參考文獻索引以及簡介。為了統一格式,中譯本將其中的參考文獻單獨列出,並將人名和術語改為按漢譯首字拚音字母排序,以方便中文讀者檢索,詞條內容也針對中文讀者的需要做了少許增補。
譯者
2011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