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II
一些人名和術語
這本書裏標注的梵文羅馬拚音省略了通常所見的變音符,並且,為了使拚音更符合英語的發音習慣,我還將和直接寫作sh,直接寫成了n。但是,為了避免與其他字混淆,所有的c仍舊寫作c,盡管它們在發音上更接近ch。①
阿羅漢
arhan
這個梵語詞的字麵意思是“應供”,也就是指那些有資格享受世間供養的聖者。它是早期佛教指示教徒修行次第的“聲聞四果”(修行的四個階段,包括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中第四果,也就是最終的果位。證得阿羅漢果的修行人都已斷盡一切煩惱,超生脫死,從而進入涅境界。
阿難
Ananda
432後不久,在王舍城舉行的第一次佛經結集之會上,正是阿難憑著他出色的記憶力複誦出佛陀所說之法。
阿毗達磨
Abhidharma
摂摂dharma
Abhidharmakosha (bhasaya)
bhasaya
Ashoka
Candragupta)之孫、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卒於公元前232年)是佛教的重要護法之一。公元前268年登基之後,他使佛教一舉成為印度次大陸最為顯赫的宗教。公元前267年,他召集佛教長老在華氏城舉行了曆史上第三次佛經結集,之後更向包括師子國(今斯裏蘭卡)和犍陀羅(今巴基斯坦)在內的周邊各國派出高僧大德弘傳佛法,終令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
八千頌般若波羅蜜經
Ash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Sutra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Eight Thousand Lines
摂
732~824)是曹洞宗祖師石頭希遷(700~790)座下弟子,自號大顛和尚,在廣東潮陽開山住持靈山寺時曾與大文豪韓愈交好。靈山寺內至今仍存有大顛寶通和尚的墓塔。寶通所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解》一卷,國內已無傳本,收於日本《爻續藏經》第四十二冊67-70頁。
報身
sanbhoga-kaya
介於法身和化身之間,報身是大乘佛教中諸佛菩薩修成正果之後,因發願救渡眾生而擁有的一種存在狀態。它與化身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不是佛的真實本體,並且都未能超脫輪回。法身、報身和化身合稱“三身”(Trikaya),是大乘佛教用以描述佛性和世界本質的基本概念之一。(參見“法身”和“化身”條)
般若三藏
Prajna
790
prajnaparamita
prajna摂paramita摂摂
Amoghavajra
705~774)是漢傳佛教密宗的創始人之一。在華傳法期間,他還翻譯了大量佛經,其中包括《心經》的梵語音譯本(按梵音誦習佛經據信可以帶來更大的加持力)。除了用漢字音譯梵語讀音之外,不空可能還為玄奘的《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作過文字的潤色。這兩種譯本分別發現於房山石經和莫高窟藏經洞。
長阿含經
Dhirgha Agama
佛陀滅度後,王舍城第一次結集時據說由阿難誦出的佛法,形成文字後被稱為原始佛典,它又分為兩個流傳係統:其一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文經藏中的五部“尼柯耶”,其二為北傳部派佛教的梵文“四阿含”(有些部派有五阿含)。《長阿含經》是四阿含中篇幅最長的,共收長篇佛經三十部,大體上與巴利五部中的《長部》(Digha Nikaya)相對應。梵本《長阿含經》如今隻有殘卷傳世,然而五世紀初賓沙門佛陀耶舍(Buddhayashas)的漢譯本卻完整保留到了今天。
大般若經
Maha Prajnaparamita Sutra
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般若思想的佛典總集。梵本全經共二十萬頌,包括大小16部經典,稱為“十六會”。玄奘在印度求得此經梵本,並耗時三年(660~663年)與其弟子合力將其譯成中文,共600卷。
大乘
Mahayana
音譯“摩訶衍那”,意為“廣大的車乘”,是貴霜王朝時期開始出現的佛教派別。因其教義強調利益眾生,自命優越於注重自我修行的早期佛教派別,故名,並對其他各派呼之以不無貶義的“小乘”之名。
大乘起信論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大乘佛教概論,它的主要內容涉及大乘思想的論證和勸人信奉修持大乘佛教。作者據傳為三世紀時的古印度佛教哲學家馬鳴(Ashvaghosha),但有學者認為該論實為漢地南北朝時所造偽書。
大毗婆沙論
Mahavibhasha Shastra
《大毗婆沙論》是說一切有部對迦多衍尼子的名著《發智論》所作的釋論總集,共十萬頌。相傳該書是由貴霜君主迦膩色迦王召集眾多有部論師,在迦濕彌羅(Kashmira,即今喀什米爾)耗時12年才完成的鴻篇巨製。《大毗婆沙論》如今僅有玄奘的漢譯本傳世,共200卷。
大事
Mahavastu
《大事》是早期佛教大眾部(Mahasanghika)的一支“說出世部”(Lokottaravada)所傳的佛陀傳記。大眾部是佛教僧團第一次發生分裂時產生的部派,這次分裂發生於公元前283年在吠舍離(Vaishali)舉行的第二次佛經結集之後。
大智度論
Maha Prajnaparamita Shastra
這部煌煌巨著是龍樹對《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所作的注疏,也是中觀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漢譯本由鳩摩羅什刪繁就簡,譯其大要,得一百卷。
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經
Pancavimshati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Twenty-five Thousand Lines
dharma
摂dhri摂摂Dharma)則是指佛陀所說之法。
法成
Chos-grub
P4882號)就是從藏文譯成漢語的。
法月
Dharmacandra
653~743)早年遊學龜茲國,長於方術醫學,唐玄宗朝從龜茲來長安時已近晚年。在長安期間,法月主要被視為遊方醫僧,曾向朝廷進奉並翻譯各類醫方藥書。不過他閑暇之時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卻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大本《心經》版本,這個版本後來失傳於漢地,卻意外地流傳至日本,收入《日本大藏經》中。開元二十九年(741年)離開長安重返西域之前,法月曾對自己的初譯本重新訂正潤色,這個重譯本後來則以《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名傳世,並收入曆代中華大藏經中。(參見方廣在《般若心經譯注集成》中對這兩個版本所作的考證。)
法藏
唐代僧人法藏(643~712)生於長安,其父母均為西域康居國遷來的粟特人。自幼習梵文,通多種西域語言,青年出家,後被玄奘和義淨延請至譯經場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實叉難陀在洛陽譯八十卷本《華嚴經》時,法藏擔任筆受。他還是華嚴宗的第三代祖師和實際開創者。譯事之外,其個人的開示和著述同樣廣為流傳。長安三年(702年),法藏應居士所請在長安清禪寺開示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成文後大受歡迎,以至於後代有多位法師和學者為其複疏,這些注疏曆代中華大藏經都有收錄。
法身
dharma-kaya
相對於化身與報身而言,法身是佛的真實本體,與世界的真實本質了無分別。
法蘊足論
Dharmaskandha
又稱《阿毗達磨法蘊足論》,是早期佛教說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論書“六足論”之一,它的內容是對《長阿含經》中具代表性的二十一部經所作的釋論。這部論書是“六足論”中成書最早的,也是已知最早係統闡釋阿毗達磨的著作之一,大約完成於公元前300年前後。它的漢譯者玄奘稱其作者是目犍連,而俱舍學者稱友(Yashomitra)則認為是佛陀的另一位弟子舍利子所作。
方廣
中國佛教學者。他編纂的《般若心經譯注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收錄了《心經》的梵、漢譯本十八種和唐宋間注疏十八種,其中有些版本是方廣根據敦煌寫本親自考訂的。
分別論
Vibhanga
《分別論》又常音譯為《毗崩伽》,它是“南傳七論”(即南傳上座部巴利三藏之論藏中的七部重要論書)之一,地位僅次於最重要的《法集論》。其內容與說一切有部傳世的“六足論”之《法蘊足論》非常相似。五世紀南傳上座部高僧覺音著有為該論所作的注疏《除癡迷論》(Sammohavinodani)。
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Prajnaparamita Ratnagunasancaya Gatha
已知最早的般若類經偈之一,其梵本的最早成書年代被學者定為公元前100年前後,據考證應是在八千頌般若基礎上縮寫而成,並有漢、藏譯本傳世。漢譯本《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為宋代來華的天竺僧侶比丘法賢(施護的兄長)所譯,簡稱《寶德藏經》;另有西夏時根據同一梵本譯出的藏漢合璧本《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簡稱《功德寶集偈》。當代又有從藏譯本譯成漢語的版本流傳,稱《聖般若攝頌》。
佛使比丘
Buddhadasa
1906~1993)是當代泰國著名的僧侶,他主張回到南傳上座部巴利藏經所闡明的原始佛教教義,並致力於恢複泰國寺院中的清淨修行。盡管沒有受過多少正式教育,然而佛使比丘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出入息念》、《法音集》等。
佛遺教經
Testament Sutra
《佛遺教經》記載了佛陀將入涅之前對座下弟子所作的最後教誨。此經梵本已佚,有鳩摩羅什的漢譯本傳世。另有世親所著《遺教經論》經南朝僧侶真諦漢譯後在中國廣為流傳。
給孤獨園
Anathapindada Garden,或Jetavana
Kaushala)陀太子(Prince Jeta)名下的產業,位於該國首都舍衛城郊外。一位名叫須達多·給孤獨長者(Sudatta Anathapindada)的國富商向太子買下此園布施給佛陀,這裏於是成為佛陀開示許多重要佛法的道場。著名的《金剛經》就是在這裏宣說的。給孤獨園亦稱樹給孤獨園或園。
觀自在,觀世音
Avalokiteshvara, Avalokitasvara
摂摂
Kushan Empire
貴霜帝國是公元前一世紀崛起於興都庫什山南北兩側的強大國家(其地大約相當於今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創建者大月氏人早先遊牧於祁連山一帶。這裏是大乘佛教的誕生之地。
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1546~1623)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對禪宗在有明一代重新振興起了關鍵作用。德清一生著述頗多,不僅有注釋佛說之論,也包括一些分析闡釋儒道兩家思想的作品。日本《爻續藏經》第四十一冊842-847頁收有德清所撰《般若心經直說》一卷。
弘忍
禪宗五祖弘忍(602~675)座下有十位大弟子,惠能、神秀和智詵都在其中。中國禪宗從早期以四卷《楞伽經》為主要講授,到後來轉為以《金剛經》為根本,據說就始於弘忍。
華嚴經
Avatamsaka Sutra
《華嚴經》是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根本經典,號稱“經中之王”。漢譯本有四十卷、六十卷和八十卷三種,其中以唐代實叉難陀所譯、法藏筆受的八十卷本最為完備和流行;而般若三藏所譯四十卷本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它隻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的增廣異譯本,並以《普賢行願品》之略稱流傳甚廣。另外尚有數十種節譯的單行本流傳至今。
化身
nirmana-kaya
相對於法身和報身而言,化身是佛為了度化眾生而隨緣示現的形象。化身並非佛的真實本體,它仍在輪回之中並且遵循因緣果報。
慧淨
初唐高僧慧淨(578~645)一生著述甚多,影響廣泛,貞觀初年曾參與譯經事業。玄奘取經歸來,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在長安組織譯經場,詔令慧淨參與其事,此時慧淨已風燭殘年,稱病未往,並於同年入寂。他晚年撰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是唐代最有影響的心經注疏之一,後世一度亡佚。日本《爻續藏經》據江戶時代寫本收錄(第四十一冊411-424頁),近代又於敦煌藏經洞發現寫本數種。(參見方廣在《般若心經譯注集成》中對該疏諸版本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