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忠

唐朝著名禪師南陽慧忠(775年滅度)是禪宗六祖惠能的五大弟子之一,博通教法,曾為玄宗以下三代國師。他撰述的心經注疏在宋代被人與另外兩位宋代禪僧道楷、懷深的疏本雜糅在一起,刊成《三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其刊本在國內失傳,日本《爻續藏經》收入(第四十一冊781-792頁)。

集異門足論

Sangiti-paryaya

又稱《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是說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論書“六足論”之一,它的內容是對《長阿含經》之《眾集經》(Sangiti Sutra)所作的釋論。這部按數字編目的論書也是已知最早的係統闡釋阿毗達磨的著作之一。該論書如今隻有玄奘所譯的漢譯本傳世。玄奘稱此論作者是舍利子,而稱友和元代西藏夏魯寺的布頓大師則認為是佛陀的另一位弟子摩訶俱羅(Kaushthila)所作。

迦膩色迦

Kanishka

100~125年)是貴霜帝國最偉大的君主,也是阿育王以來佛教史上重要的護法之一。他發行的貨幣上可以看到釋迦牟尼和彌勒的身影,曆代佛教徒中流傳著許多和他有關的故事。根據其墓誌銘的記載,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召集了佛教史上第四次佛經結集之會。他本人是說一切有部的信徒,但他對各種宗教都采取寬容態度。大乘佛教就崛起於迦膩色迦王統治的時代。

迦多衍尼子

Katyayaniputra

3Jnanaprasthana摂摂摂

善會是晚唐時期的著名禪師,因為首創以茶作為頓教法門,他在湖南常德開辟的夾山道場,被後世尊為禪宗“茶禪一味”的濫觴之地。

kalpa

佛教的時間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從世界成立之初到毀滅為止,是為一劫。而世界滅壞之後,再造之前的空虛階段則被稱為“空劫”。

金剛經

Vajracchedika

Diamond Sutra

sutra

Sautrantikas

Darshtantikas)發展而來,因而又稱譬喻部,也常簡稱為經部。此部因特別重視和尊崇佛經而得名,其主要觀點源於說一切有部,並在接受大眾部影響繼而批判說一切有部的過程中逐漸成熟。

淨覺

唐代禪師淨覺(683~750)是北宗禪祖師神秀和玄賾的弟子,也是早期禪宗重要曆史文獻《楞伽師資記》的作者。淨覺在開元十五年(727年)撰有《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久已亡佚,直至近代才由中國曆史學家向達在敦煌遺書中偶然發現。

靖邁

初唐僧人,曾參與玄奘在長安的譯經場譯事。他撰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反映出唯識宗立場對《心經》的認識。此疏收於日本《爻續藏經》第四十一冊425-435頁。

淨土宗

Pure Land

Kumarajiva

413

Buddhaghosha

Visuddhimagga

shunyata

梵語shunyata被漢譯為“空”,但它並非是指“空間”,或者空間裏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狀態。恰恰相反,它揭示的是這個被我們假想出來的空間——無論它是空的還是滿的——的虛幻本質。當我們意識到世界的虛幻本質時並因此放棄對它的執著,我們就可以說擁有了“空”的狀態。

孔睿

Edward Conze

1904~1979)是一位致力於般若部經典研究的德裔英籍佛教學者。他從梵文原典英譯了《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其般若學研究論文可在《般若波羅蜜多文獻研究》(The Prajnaparamita Literature)一書中找到。孔睿也校訂過《心經》的梵本並將其翻譯成英文。他對《心經》的譯注與研究則收在《佛教的智慧》(Buddhist Wisdom Books)和《佛教研究三十年》(Thirty Years of Buddhist Studies)等著作之中。

窺基

窺基(632~682)是玄奘最著名的弟子。他著述廣泛,曾為玄奘翻譯的許多瑜伽行派經典撰寫論疏,也從唯識的立場論釋過其他宗派的典籍。但是他撰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讚》,卻是中觀、唯識兩派立場兼收並蓄之作。

楞伽經

Lankavatara Sutra

傳世的《楞伽經》漢譯有三個版本,最早於南朝劉宋時期由天竺僧人求那跋陀羅譯出的四卷本,據說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入華傳法時所依的根本經典。此經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早期的重要經典之一,它的內容主要是佛陀與大慧菩薩以對話的形式闡述瑜伽行派“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根本思想。

利言

利言(約710~795)是東天竺僧人法月在龜茲遊學時於當地所收弟子。法月和般若三藏所譯的大本《心經》,利言作為助手都有份參與。

鈴木俊隆

鈴木俊隆(1904~1971) 是日本曹洞宗禪師,他於1959年移居美國,在舊金山灣區建立禪學中心向西人教授禪法。他廣為人知的著作是《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海南出版社2010年中文版)。此外還有一本開示錄《禪的真義》(Not Always So,海南出版社2009年中文版)。

六度,六波羅蜜

sad paramita

Six Perfections

指導菩薩修行的六種法門被稱為六度或六波羅蜜,也稱“菩薩行”,具體包括:布施(dana,音譯檀那波羅蜜),持戒(shila,音譯屍羅波羅蜜),忍辱(kshanti,音譯羼提波羅蜜),精進(virya,音譯毗梨耶波羅蜜),禪定(dhyana,音譯禪那波羅蜜)和智慧(prajna,音譯般若波羅蜜)。

龍樹

Nagarjuna

175~200年前後)是著名的佛教哲學家。在其“緣起性空”,“不生不滅,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基礎上,形成了被稱為“中觀派”的大乘佛教派別。《心經》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了這一流派的思想,因而有人猜測這部經的作者也許和龍樹頗有淵源,甚至有可能是龍樹的前輩。

shastra

佛典按內容可分為經、律、論三類,其中論是指後世佛教徒撰寫的用以彰顯、闡釋經律真義的著述。

vinaya

佛典按內容可分為經、律、論三類,其中律是指佛陀及其弟子製定的用以指導教徒修行儀軌的規範性文獻。

孟尼爾·孟尼爾-威廉士

Monier Monier-Williams

英國印度學學者、梵語權威孟尼爾-威廉士(1819~1899)的最大成就是那部1872年編成的《梵英辭典》(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這部辭典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舉世公認最權威的七卷本《梵德大辭典》(Sanskrit-Deutsch Woerterbuch,Otto Boehtlingk & Rudolf Roth編著,1853~1895年聖彼得堡科學院出版)並大獲成功,如今依然是最流行的梵語工具書,並已有網絡版。

彌勒

Maitreya

Saddharmapundarika Sutra

Lotus Sutra

650摂摂爻續藏經》第四十一冊656-659頁。

摩訶毗羅

Mahavira

摂。據說摩訶毗羅進入涅的時間比佛陀早了七年。

摩耶夫人

Maya

Maudgalyayana

nirvana

涅的原義是“(火焰)被吹滅”,古印度的許多宗教都用以指稱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在早期佛教中,涅也是信徒修行的最終目標:它不僅意味著解脫,也意味著死亡後不再進入輪回。大乘佛教興起之後,涅逐漸被另一個目標所代替:覺悟。這意味著修行成功後還應繼續駐留世間以救渡眾生。

頻婆娑羅

Bimbasara

Magadha)的君主,也是佛陀最早的護法之一。晚年時他被自己的兒子阿世(Ajatasatru)幽禁,最後餓死在牢房中。

菩提達摩

Bodhidharma

528爻續藏經》第一一三冊942-944頁。

菩提流誌

Bodhiruchi,或Dharmaruchi

727693

bodhisattva

摗保梢庖胛熬蹺蠐星欏被頡熬蹺虻撓掄摺保傅氖悄切┓⒃缸隕砭蹺潁⑶一掛躍蹺蛩宋喝蔚募崆慷肥俊R艙蛭緔耍腥閃舜蟪朔鸞痰拇硇孕蝸蟆?

婆羅門

brahmin

印度種姓製度下的最高級種姓。這一名稱來源於古印度哲學思想中的宇宙最高主宰“梵”(brahman)。作為印度四大種姓中的佼佼者,他們占據著神職人員的地位和特權,壟斷了與神溝通的渠道。

耆那

Jain

tathagata

佛的十種尊號之一,字麵意義即“如是而來”,但也可理解為“如是而去”。這是佛陀用以自稱和稱呼其他一切佛的名號。

三界

Triloka

佛教宇宙觀中,世界可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合稱三界。其中欲界是尚未擺脫各種情欲勾牽的眾生所處的世界;色界位於欲界之上,生活在其中的是已經遠離情欲勾牽但仍未擺脫物質形體的天神;最上層的無色界中則隻有超越了物質世界束縛的自由存在。六道眾生(地獄、惡鬼、畜生、人、阿修羅和天)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居住在欲界之中。

三昧

samadhi

三昧是梵語音譯,或譯為“三摩地”,也常意譯為“定”,指的是通過修行達到的息心止念、專注於一點的精神狀態。

三藏

Tripitaka

pitaka摂摂

Sankasya

佛教聖地之一,傳為佛陀升入忉利天為母說法之後重回人間時著陸的地點。如今其地尚存阿育王當年所立的象頭石柱殘跡。

僧肇

東晉時僧侶僧肇(384~414)是鳩摩羅什的得意弟子,擅長般若之學,曾隨鳩摩羅什從事譯經,傳世有四部闡述其佛學思想的名著:《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和《涅無名論》,合稱《肇論》。

上座部

Sthaviravadins,巴利語拚音寫作Theravadins

383摂棗

Shariputra

摂摂摂

Shravasti

樹給孤獨園結夏安居,度過許多個雨季。在他成道後的第七個雨季,佛陀也是從這裏升入忉利天為母說法的。

神秀

神秀(605~706)曾是禪宗五祖弘忍座下最傑出的弟子。而後世的禪宗譜係將弘忍以後的傳承分為兩路:六祖惠能一脈為南宗禪,神秀則被視為北宗禪的開創者。

聲聞

shravaka

“聲聞”最初指的是那些有幸親耳聽到釋迦說法的佛弟子。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則被大乘佛教徒用來貶稱所有被他們歸為“小乘”的其他部派佛教徒,遂被劃為“三乘”中境界最低的修行道路(參見“四教”詞條)。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Pravaradevaraja Paripriccha Sutra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中天竺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Upashunya)在南陳天嘉六年(565年)譯出的般若部佛經,其內容與玄奘所譯六百卷《大般若經》第六會《最勝天王分》相同,記錄了佛陀應勝天王之請所說的般若修行之法。

施護

Danapala

Udyana)僧侶施護(活躍於985年前後)於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和他的兄長、同為僧侶的法賢(《寶德藏經》的譯者)攜各種梵本佛經一道來華,在汴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從事佛經翻譯。施護所譯大抵是密教經典,此期間他譯出的《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為大本《心經》的一個異譯本。

十八界

ashtadasha dhatu

Eighteen Elements of Perception

摂摂摂

十二處

dvadashanga ayatana

Twelve Abodes of Sensation

dvadashanga pratityasamutp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