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123456789101112
Sha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Perfection of Wisdom in One Hundred Thousand Lines
Shikshananda
652~710)在東都洛陽翻譯的八十卷《華嚴經》是此經最為完善、流傳最廣的譯本。他也譯過《心經》,但早在唐代便已亡佚。成書於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的《開元釋教錄》已經將它列為闕本,僅錄有題名:《摩訶般若隨心經》。
世親
Vasubandhu
犍陀羅僧侶世親(316~396)與他的哥哥無著共同創立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唯識學派)。《阿毗達磨俱舍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關於阿毗達磨的經典論著。世親起初依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又受經量部學說影響,最後在哥哥無著的引導下皈依大乘,弘揚唯識之學。
世尊
bhagavan
佛的十種尊號之一,或音譯為“薄伽梵”,字麵意思為有德之聖者。
釋迦牟尼
Shakyamuni
摂摂
Atthasalini
Dhammasangani摂
Sarvastivada
摂摂棗Sanghabhadra)又寫了一部《阿毗達磨順正理論》(Abhidharma Nyayanusara)來反擊世親,這部論有玄奘的漢譯本傳世,使我們得以較為清楚地了解有部的觀點。
四大
mahabhuta
Four Elements
又稱四界,在佛教中指地、火、水、風這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
四教
Four Teachings
曆代中國佛教徒都有將傳世佛法分門別類的傳統,其用意主要在於正本清源,去偽存真,這種做法稱為“判教”。四教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分法,最著名者有天台智(538~597)所判四教:他按教法內容判出“化法四教”,即藏、通、別、圓,分別指佛陀為聲聞、緣覺、菩薩和最上乘利根菩薩所說之法;又按修行方式判出“化儀四教”,即漸、頓、秘密、不定四教。
四(聖)諦
catvari (arya) satyani
Four (Noble) Truths
摂摂摂duhkha摂samudaya摂nirodha摂marga
Deva,或Aryadeva
250爻續藏經》第四十一冊629-634頁收有一卷《般若心經注》托名為提婆所作。
天
devas
在佛教徒看來,一切有情眾生都在六道之中生息輪回不止,即使高高在上的天神也不過是這六種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念無明妄動而產生的因果。隻是相對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和阿修羅等其他五道來說,天神還是較為幸運的“小善果”,他們身處須彌山高處的種種天界,過著悠遊自在的神仙日子,不過雖然長壽也有氣數竭盡的時候。天神喜歡聽聞佛法,故爾大乘佛典中常有天神歡喜讚歎莊嚴佛事的描述。
天帝
Indra,或 Shakra
又譯“帝釋天”或“因陀羅”,也稱“釋提桓因”。他是佛教護法神,眾天神(devas)之王,忉利天之主,居於須彌山頂忉利天之善見城。在般若部經典中,他還是一個重要配角,常常向佛陀及其弟子發問。
陀羅尼
dharani
陀羅尼可以被看作某種“濃縮版”的經文,因為篇幅短於長篇佛經而有便於記誦的特點,此外可能還具有種種加持力。陀羅尼有時也被稱為“長咒”,但它和咒的區別並不總是特別清楚。
王舍城
Rajgir
Magadha)的都城,位於今印度東北比哈爾邦。佛陀在世時,曾於王舍城居停說法多年,周邊有竹林精舍、靈鷲山(耆崛山)、七葉窟等多處佛教聖跡。
維摩詰經
Vimalakirti Sutra
《維摩詰經》與《心經》、《金剛經》等同為最流行的大乘經典。其內容講述佛陀時代的著名居士維摩詰稱病在家,佛陀遣文殊師利菩薩等前往探問並與維摩詰問答的經過。《維摩詰經》有多種漢、藏、英譯本傳世。
現觀莊嚴論
Abhisamayalankara Shastra
這是一部對《大般若經》進行詳細闡釋的經論,它的論述對印度大乘佛教兩大派別——瑜伽行派和中觀派的觀點兼收並蓄,在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徒中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的作者據說是瑜伽行派的另一位創始人無著(Asanga,世親的哥哥)。
小乘
Hinayana
摂摂
Hridaya Shastras
摂Dharmashri)所著的《阿毗曇心論》(Abhidharma Hridaya,前秦僧伽提婆漢譯),優婆扇多(Upashanta)寫於三世紀的《阿毗曇心論經》(Abhidharma Hridaya Shastra,實為《阿毗曇心論》的注釋之書,北齊那連提耶舍漢譯)和四世紀時法救(Dharmatrata)的《雜阿毗曇心論》(Samyukta Abhidharma Hridaya Shastra,劉宋僧伽跋摩漢譯)。以上三部論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傳入中國,成為漢傳佛教毗曇宗的根本經典。
須彌山
Mount Sumeru
須彌山是古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央的山,在佛教的宇宙觀裏,則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每一世界的中心。它的峰頂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忉利天”(第一層天在須彌山腰,其他四層依次分布在山頂之上的更高處)。忉利天是欲界三十三位天神的居所,三十三天的首領帝釋天住在忉利天中央的善見城,其他三十二天分布於周圍。
須陀洹
srota-apanna
摂摂摂
Supplement to the Tripitaka
191217561994爻續藏經》,全套共150冊。本書所引《爻續藏經》篇什大多出自第四十一冊,該冊收錄了36種《心經》注疏。
玄奘
唐朝僧人玄奘(602~664) 孤身前往印度求法的事跡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他同時也是中國最偉大的佛經翻譯家。他開創的翻譯風格對譯義準確的要求和對原文的忠實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其譯文也因此有時顯得繁冗。玄奘譯出的《心經》是曆代傳誦最廣的版本,不過他的譯本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鳩摩羅什的譯文。
義淨
義淨(635~713)是另一位前往印度求法的唐代僧侶。公元671年他由海路前往印度,在那爛陀留學十一載,又遍訪佛國聖跡,695年攜經歸國,在長安、洛陽從事譯經。義淨於神龍二年(706年)在長安薦福寺譯出的《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未見於中國曆代藏經,隻在日本有抄本傳世,而學者對於此本的真偽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印順
印順法師(1906~2005)是當代中國研究早期印度佛教史和大乘中觀學說首屈一指的佛教學者。1947年,他的師父太虛大師(1889~1947)圓寂後,印順曾於浙江奉化雪竇寺(太虛晚年住持的寺院)開示《心經》,後輯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收入其自編文集《妙雲集》。
瑜伽行
Yogacara
Yogacarabhumi Shastra
pratyeka-buddha
摂摂摂摂摂摂摂摂摂
32Bactria),建立貴霜帝國。大月氏在古希臘的曆史著作中被稱為吐火羅人(Tokharians)。
蘊
skandhas
或譯“陰”、“眾”,可理解為“聚合”。在佛教教理中,經驗世界是由色(外境)、受(感覺)、想(知覺)、行(記憶)、識(意識)這五類空幻的聚合,也就是“五蘊”構成的。五蘊也是構築阿毗達磨理論的基礎之一。
雜阿含經
Samyukta Agama
原始佛典“四阿含”之一。《雜阿含經》據信是四阿含中結集最早的一部,所集諸經篇幅短小,事多雜碎,故名。其所述為事關修行禪定的諸般法門,並係統論述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內容大體上與南傳上座部巴利五部經藏中的《相應部》(Samyutta Nikaya)一致。梵本《雜阿含經》僅有零星殘卷存世,唯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四卷本《楞伽經》的譯者)於劉宋皇都建康(今南京)譯出的漢譯本流傳至今。
真可
真可(1543~1603)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與“四大”中的另一位——憨山德清禪師交好,除了精研佛法之外,還通曉儒學和道家的學問。在他的諸多成就之中,首推《嘉興藏》的創刻。由他主持刊刻的這部大藏經是曆代各版大藏經中規模最大的,刊印工程曆數代僧人,明末開工,直到清初始告完成。真可還撰有心經注疏四種:《般若心經說》,《般若心經注解》,《般若心經要論》和《般若心經直談》各一卷,收於《爻續藏經》第四十一冊810-820頁。
正理經
Nyaya Sutras
古印度邏輯學著作,音譯《尼夜耶經》,作者傳為喬答摩(Gautama Akshapada,又譯足目,約公元二世紀時人)。以其著作為基礎形成的正理派(也稱“尼夜耶學派”)是古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之一(正統六派即勝論派、正理派、數論派、瑜珈派、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它的第一個注釋本出現於公元五世紀中笈多王朝時期,作者為筏磋衍那(Vatsyayana)。
支婁迦讖
Lokakshema
150~190年)是最早將大乘佛典譯介到中國的譯經高僧。十卷本《道行般若經》就是他的譯作。
支謙
三國時代的著名譯師支謙(活躍於190~250年)出生於洛陽,其祖乃漢靈帝時由西域遷來的月氏人。年少出家,受業於月氏譯經大師支婁迦讖的門人支亮。後受吳主孫權之邀南來,拜為博士。他在吳地居住了大約三十年,期間譯出大量佛經,晚年隱居山中而終。南朝僧人慧皎所著、成書於519年的《高僧傳》和596年問世的隋朝費長房《曆代三寶記》都稱支謙曾翻譯過《心經》,但是由於未見譯文傳世,許多認為《心經》為漢地所造的論者則相信支謙從未翻譯過它。
知足天
Tushita
Prajnacakra
840~890年)曾在唐密祖庭長安大興善寺擔任住持。他在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年)翻譯的大本《心經》一度失傳,後有寫本發現於日本,遂收入《爻續藏經》。
智詵
唐代高僧智詵禪師(609~702)早年曾隨玄奘學習經論,後又轉而學禪,成為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十大弟子之一。696年,智詵應詔進京,深得武則天欽敬,武後甚至將六祖惠能處得來的禪宗法衣賜給了智詵。智詵禪師著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一卷,此疏曾一度亡佚,後發現於敦煌藏經洞,其內容與前輩僧人慧淨的注疏多有雷同,當是智詵根據慧淨的版本刪改而成。
智旭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字益。雖然成就主要集中在對天台教理的論釋與闡發,但智旭一生(1599~1655)涉獵頗為廣泛,不僅深研儒學,甚至於基督教也有過探究。晚年在浙江北天目山中的靈峰建寺著書,故世稱靈峰益大師。撰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一卷,收於《爻續藏經》第四十一冊940-943頁。
智友
Jnanamitra
古印度論師撰述的心經注疏傳世不多,已知有八種被譯為藏文,收入藏文大藏經。智友的《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說》便是其中之一(《德格藏》No.3819;《北京藏》No.5218)。可惜我們對智友本人一無所知。智友的《心經釋》被唐納德·洛佩茲譯成英文,收在他的《解空:心經的用法》一書中(141-150頁)。
中觀派
Madhyamaka
摂
1912~1999)是日本佛學界的前輩大師,主要研究領域是古代印度哲學和印度佛教哲學,著作等身。《廣說佛教語大辭典》、《印度的佛教》等已有中譯本問世。
中論
Madhyamakakarika
龍樹所著的《中論》是中觀派的重要經典之一,它係統闡述了龍樹由“緣起性空”發展出的中觀思想,並對印度當時的其他部派佛學進行了駁斥。漢譯本由鳩摩羅什譯出,後成為漢傳佛教三論宗的根本經典之一。
咒
mantra
音譯曼怛羅,或譯真言、神咒、秘密語。佛教中的咒是指在祈願等法事中唱誦的秘密語,它常常並不具有可理解的意義,但是擁有某種特殊靈力或加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