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雷鋒的集結號

——沈陽市和平區沈陽站社區側記

/王景集 潘秋蘭

在臨近學雷鋒紀念日的日子,一個有關學雷鋒的信息令筆者耳目一新,沈陽市和平區太原街道沈陽站社區,竟然有一家沒有圍牆的雷鋒學校。

春寒料峭,再尋雷鋒

早春三月,乍暖還寒。我走進了溫馨寬敞的太原街道沈陽站社區辦事大廳。

循著樂聲,拾階而上,在二樓我看到一個幾十人的大型民族樂團,在指揮的指導下,正在進行著排練和演奏。

社區書記張小欣接待了我。她急匆匆地一邊道歉著,一邊領我們走進她的辦公室。這辦公室不大,也就10平方米,緊緊巴巴的。我不解地說:“這樣大的社區辦公樓,你的辦公室也太寒酸了吧?”“寒酸啥,有個地方辦公就行唄。”

她已在電話裏知道了我來的意圖,開門見山地說:“自從我們社區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社區雷鋒學校後,各路來訪者應接不暇。其實我在家也在趕寫一個上報的材料。上級的、電視台的、報社的、社會團體的、企事業單位的……”

我也直奔主題:“這次來就是要為你們社區寫一篇報告文學,來找找素材,找找感覺。”張書記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社區的事跡資料有很多,都很值得報道。就我們創建全國第一家社區雷鋒學校的事,咱遼寧的各大新聞媒體都有報道。”我急忙拿出手機準備錄音,她搖頭示意,“不用錄音,我們這都有資料。我會把文字資料複印給你們。”

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書籍……

麵對著這麼多資料,我頗具感慨。在商品經濟大潮狂湧的今天,還有人無怨無悔地做著雷鋒這篇文章,感慨之餘,也感到震撼。我感到有一股巨大的氣場在向我襲來,帶來了春的信息。我心裏既沉甸甸的,又很是爽氣,因為我看到了雷鋒精神的回歸。

走出張書記辦公室,大廳洋溢著的民族音樂聲再次讓我駐足讚歎:“這音樂,這樂團很有專業水準啊!”她興高采烈地回答:“這是我們社區誌願者自發組成的雷鋒學校藝術團。輔導老師也都是誌願者。他們每周都利用個人的休息時間集中排練。然後深入各小區、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把快樂播撒出去。我們社區還有多個這樣的誌願者文娛、藝術團體。比如舞蹈隊、體操隊等。”

這一番話,讓我對這些雷鋒式的藝術家們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商品社會,一切都可以尋租,都可以換錢 ;滿街都是這個班那個班的,哪還有不收費的?可這裏就有這樣的一群勇於奉獻、不為索取的時代雷鋒。

“不僅僅是這樣,我們的文化誌願者還辦起了雷鋒學堂。”張書記的介紹喚回了我的沉思。“麵向少兒、青少年、退休老人,麵向社會各階層。傳授傳統文化知識、傳統書畫藝術。國家級的美術大師鄭錫平都以誌願者身份參加進來了。”

“我們還創辦了雷鋒愛心服務站。吸納愛心人士,聯合愛心企業,救助和扶持特困戶、低保戶、孤寡空巢老人。他們還走出社區,走上街道,誌願服務於民……”張書記如數家珍,侃侃而談。

留住雷鋒養我民氣

這些年,雷鋒精神確實漸行漸遠,隻有在每年的雷鋒紀念日,才有一點兒提及。難道新時代就不需要雷鋒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和平區沈陽站社區,就為時代雷鋒精神吹響了集結號。這裏集結了一大批學雷鋒誌願者。其中有雷鋒原部隊的戰友、常年堅持學雷鋒的老勞模、社區助人為樂的老工人和老幹部、新時代的雷鋒粉絲大學生……

一個沒有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就無法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沒有自己精神的國家,就沒有統領的靈魂。雷鋒精神就是共和國的精神脊梁。傳承雷鋒文化,創建社區雷鋒學校,這對沈陽站社區來說,雖是小文章,卻是大主題。這篇文章是如何謀篇布局的呢?首先要從沈陽站社區的書記張小欣說起。

沈陽站社區書記張小欣,1968年出生,是唱著《雷鋒之歌》長大的姑娘。雷鋒的閃閃發光的螺絲釘精神,無怨無悔的樂於助人精神,默默奉獻、甘當無名英雄的精神,是滋養和澆灌著她不斷成長的精神營養。在社區工作多年,她始終默默地奉行著自己的人生信條,就是以雷鋒精神作為支撐。她率先垂範,幫助95歲的李淑珍老人、患腦血栓的張大爺,買菜洗衣,送溫送暖,風雨不誤,十年如一日。在社區的各項工作中,她把幫助貧困戶、低保戶,關懷空巢老人和弱勢群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她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社區幹部是服務者,不是管理者,最需要服務的就是弱勢群體。”

可以說雷鋒精神伴隨她成長。辦社區雷鋒學校是她和她的團隊多年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