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紛呈的家文化
——沈陽市和平區電業社區散記
/劉文祥
“社區是我們的家,是家就有家的味道,是家就有家的文化。”這是沈陽市和平區電業社區一位居民說的一句話。
電業社區是一個老社區。這幾年來,在書記李淑娟的帶領下,通過弘揚家文化,樹立良好的家風,全社區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
作為市勞動模範、市三八紅旗手的社區書記李淑娟,從事社區工作16年來,以堅強的黨性、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紮根社區,服務居民,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居民,努力打造出“四個一”家文化服務體係。“四個一”包括:一個核心“家”、一個特色“共踐”、一個服務理念“以民為本”、一個服務目標“以行利民、以實惠民”。經過他們數年努力,電業社區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馨家”文化型服務社區。
李淑娟常說:“當幹部就應負起這個責任,就要為百姓辦實事,要上對得起組織,下對得起百姓。”李淑娟所帶領的社區領導團隊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和旺盛的事業心,敢於並善於打開工作新局麵,在他們的身上,人們總能看到一種腳踏實地、勇當先鋒的創新務實精神。
李淑娟所在的電業社區是一個占地17萬平方米,近4000戶居民、1.1萬人口的老社區。轄區內居民樓全部為棄管小區,共享資源少,基礎設施薄弱。任職初期,麵對一窮二白的困難局麵和百姓期盼的目光,李淑娟帶領她的團隊,橫下一條心,一定要闖出一條路,徹底改變社區落後麵貌。他們組織居民從治理環境入手,起早貪黑,清理庭院樓道雜物,粉刷樓道,安裝單元防盜門,實施硬覆蓋,栽花種樹,安裝健身器材,建立科普畫廊和樓道宣傳板,解決了老舊棄管小區上下水、燃氣、供電等管線老化難題,社區環境得到徹底改變。為解決社區活動室問題,社區領導四處奔走,多方求助,曆盡坎坷,硬是將電業局的7個汽車車庫要下來,在政府支持下,建起集“四室一站”於一體的高標準活動中心,麵積由幾十平方米擴大為300平方米。環境美了,居民們無不自豪地說:“別看咱住的是老樓,但環境一點兒也不比新建小區差。”2008年,社區活動中心被劃入開發地塊,如今已回遷安置,新建活動中心1000平方米,設有政務服務中心和特色的值周主任服務、電教活動中心和特色的家庭廚藝培訓基地、文化活動中心和特色的書香雅苑、智慧養老體驗中心和特色的中醫義診室、娛樂活動中心和特色的留守兒童之家、市民教育中心和特色的母親課堂。電業社區已成為一個功能齊全、適應現代人生活節奏、服務於廣大居民群眾的現代化新型社區。
在社區軟件建設上,李淑娟帶領團隊不甘平庸,大膽創新,在社區領域獨占鼇頭。在社區居民戶籍管理上,他們精心設計的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形成了管理有序、服務到位的先進模式;他們創新提出的構建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在省婦聯經驗交流會上獲得肯定;社區黨建“四個三活動”被區裏評為特等獎;獨創的“四簿、四冊、一書”黨員管理模式、區域黨建共建、特色黨支部為全區社區黨建提供了寶貴經驗;在社區黨建項目化管理中創建的“我的點滴印跡”手冊活動,翔實記錄了黨員和奉獻者足跡;她帶頭創建的社區科普大學成為市區“名校”;科普益民項目中推出的開啟式“居民樓道特色科普板”被評為全市科普特色項目。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的活動中,社區通過開展“五好工程”使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實效,電業社區也被列為典型社區,在遼寧美術館進行了一周時間的活動圖片展出。
社區領導團隊的心裏始終裝著百姓,把百姓的事兒看得比天大,他們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群眾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群眾都說他們是熱心腸,有了難事第一時間想到的總是社區領導們。劉念書從安徽來到沈陽,以收舊物維持老少五口之家的日常生活。李淑娟書記幫劉念書的妻子找到了工作,幫助孩子及時入學;嘉興街96-2號樓是老舊小區,樓內水管管線多年老化失修造成1-2-2和1-4-2戶居民吃水難,所屬產權單位的煙糖公司沒有能力進行維護。李淑娟了解情況後,求助轄區人大代表解決了居民吃水難的問題。居民張宇輝患有精神疾病,整天不起床,室內衛生狀況堪憂,李淑娟帶領社區幹部上門幫助打掃衛生、整理家務,還送去毛衣、毛褲……10餘年中,李淑娟為居民和特困群眾解決了孩子入學、夫妻矛盾、婆媳不和、操辦婚事、辦戶口、買房子等各方麵的困難,用點點滴滴的真情與百姓結下了深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