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的日子別樣紅
——沈陽市和平區市府社區掃描
/宋 葵
聽說沈陽市和平區八經街道市府社區以“家”為核心,腳踏實地摸索出一套有關“家”的社區工作模式,我們很感興趣。2016年春,我們特意采訪了該社區書記張日紅。
一
市府社區位於八經街道北部,東起北三經街,西至南京街,南至北九馬路,北至市府大路。占地麵積0.36平方公裏,常住人口7524人。其中,2709戶,60歲以上老年人1510人,占社區人口總數的20 %以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老齡型社區。社區書記張日紅向我們介紹說,開展“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主題活動以來,整個社區努力實踐以“孝”文化為核心,樹立新家庭典型;以“家”文化為核心,完善新家教服務;以“美”文化為核心,弘揚新家風正氣。
張日紅帶領社區幹部積極探索,認真研究,他們認為打造家文化,首先應該找到一個適當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就是首先讓居民從視覺上感受到家的氛圍。市府社區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老齡型社區,老年人相對集中。老年人的特點是愛熱鬧,喜歡喜慶的色彩。社區的居民樓大多有五、六十年的樓齡了,樓體陳舊,牆壁破損,給人的整體視覺印象比較凋零殘破。社區領導認為,小區大院的牆壁與家庭中的牆壁道理是一樣的,也是需要裝飾的,裝飾得入眼了,家的味道就出來了。思路找到了,怎樣裝飾卻成了問題。社區的辦公經費由上級部門統一調配,裝修外牆壁是城建部門的工作,社區是沒有這筆經費的。社區既沒有錢請人設計外牆壁,又沒有錢請人施工。這個矛盾怎樣解決?她陷入思索之中。
遇到問題集思廣益,是社區領導解決一個個問題的主要途徑。在社區的例會上,社區書記張日紅提出了這個問題,動員大家獻計獻策。會上,社保幹事關舒伊表示自己有能力並且願意承擔這項任務。關舒伊畢業於沈陽大學美術係,設計與繪畫都是內行,她2015年5月才來社區工作,距此不過兩個月的時間。小關的主動請纓讓張日紅書記喜出望外,她上街買來了顏料,把自己的構思詳細地告訴了小關。小關的悟性很好,很快領悟了書記的意圖,兩人共同擬定了繪畫方案。她們構思了彩色幾何圖形的組合,由一個圓形和一個三角形共同組成了人的形象,幾個人形組合在一起,旁邊點綴上一簇小樹葉,一幅和諧家庭的畫麵就躍然牆上。社區工作者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工作時根本抽不出時間作畫,她們就利用下班後的業餘時間,加班加點地畫。社區的其他同誌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不擅繪畫,但他們也都主動幫助做一些雜務性工作。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苦幹,共為四個大院十幾麵牆壁繪製了壁畫,這些壁畫雖然構圖簡單,內容卻是溫馨暖人。有的表現言傳身教:爸爸給奶奶洗腳,媽媽給奶奶梳頭,孩子給媽媽捶背。有的表現互相關愛:媽媽給奶奶揉肩膀,孩子給媽媽端了一杯水。還有的畫麵是一家三口樂陶陶地去釣魚。這些壁畫讓人們讚不絕口,可張日紅卻不滿足,她總是覺得有些地方不盡如人意。老式樓牆壁不規則,有的牆壁比較窄,繪上圖畫顯得擁擠,不繪圖畫又有些空。她開動腦筋,與社區其他幹部一起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們先組織社區工作人員雕了一些鏤空的大字,又上街買了一些紅漆,然後在小區大院牆壁的空白處,利用大字鏤空的效果噴塗標語、格言、警句,真是又省錢又好看,還有教育意義。有“福”字、有“友善”、有“行善是福、孝老是福”,在商家的店鋪旁,噴上了“讓誠信成為習慣,讓孝尊成為幸福”的字樣。經過這樣一番裝飾,牆壁畫更豐滿了,效果更好了。不僅如此,社區幹部、居民還一齊動手,把大院過道、居民樓道、廢棄的車棚,用彩旗、鏡框、宣傳標語等物裝飾起來。這樣一來,家的味道就出來了。整個小區麵貌煥然一新,處處都是喜氣盈盈的。最別出心裁的是在社區居民天天出入的門洞處赫然噴上了兩個大字——“福門”!這是一個極好的心理暗示,預示住在這裏的居民身居福地,亦暗含勸誡惜福感恩之意。院子裏住著的老人們說:我們住在這福窩裏,天天在這福門進進出出,天天讓福氣沾身,真好!
居民大院美了,漂亮了,居民們也更加愛惜了,更願意錦上添花了。八十多歲的苗廣智大爺是個愛花之人,家裏不管春夏秋冬,總是花團錦簇。看到居民大院扮得這樣美,也願盡一份力。開春兒的時候,他把居民大院的旮旮旯旯兒都收拾整理出來,撒下了花籽,得空兒便拔草、澆水、施肥,精心地侍弄。夏天到來的時候,整個大院處處鮮花盛開、姹紫嫣紅,宛若一座美麗的花園。居民們給這種生長在角落裏、點綴了整個大院落的花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牆角花。